第27頁
這是說臣道的宗旨,一個人在時代的變化中間,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文化、為個人,要站住已如是之難,站住以後要達到一個為公的目的就更難了。
……
議曰:太公雲,吏不志諫,非吾史也。來去延詰張禹曰,尸祿保位,無能往來,可斬也。
這裡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討論。朱雲和張高兩人,都是漢成帝的老師,當時正是王莽家族用權的時候,民間怨恨到極點,各處的報告,反應到朝廷的意見,都被張禹把它壓下去,不提出來。所以朱雲就當著皇帝的面,潔問張禹,說張禹對下面這麼多意見,不提出來報告皇帝,像死人一樣占住一個位置,只想保住自己的官位,什麼事都沒做,使上下的意見都不溝通,應該殺了他。這是引述的一段歷史故事。
班固曰:依世則廢道,違俗則危殆,此古人所以難受爵位。由此言之,存與死,其義云何?
班固是依照司馬遷著《史記》的路子而著《漢書》的,他討論歷史,提出這個意見,認為作人處世很難,跟著社會時代走,就違背了傳統的道,違背了自己文化的精神,可是硬不跟著時代走,違背一般世俗的觀念,本身就危險,至少這一輩子沒有飯吃,會把自己餓死,這是事實。像電視節目,我們認為不好的,可是GG收人好,我們認為好的,可沒有GG了,電視公司就要喝西北風,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中國的古人,想要請他出來做官,他不要,為什麼不要?為什麼清高?他既然出來,就要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估計一下如果貢獻不了,又何必出來?所以就不輕易接受爵位了。這是古人,若是現代的人可不管這許多了,有人給一個顧問名義,也就掛上,儘管不拿錢,還可出名哩!時代不同了!古人傳統文化的觀念,如果擔任了名義,而無法有貢獻,就寧可不接受。那麼由這個道理看起來,推論下去,一旦面臨生和死之間的抉擇,有時候連這條命也要交出去了,就是說生與死之間的哲學的意義,該怎樣講法?
對曰:范曄稱夫專為義則傷生,專為生則賽義。若義重於生,捨生也可;生重於義,全生可也。
作者於是引用劉宋一位學者范曄說的話,他說一個人一天到晚,專門講文化道德義理之學,那麼連飯都吃不飽,謀生的辦法都沒有。但是如果專講求生,就會虧損義理。我們看看現在的人,為生活、為前途,什麼事情都可以干,只要錢賺得多,都可以來。古人往往以義作為行事的準則,如果認為死了比活著更有價值,就可以一死!但有時候,做忠臣並不一定非死不可,中國的老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硬要留住這個青山。譬如被敵人包圍了,在生死之間,事實上生重於死,忍辱苟生,將來能夠做一番比死更重大,更有價值的事情,那麼不一定要死,全生可也。相反地,就非求死以全節不可了。
這個問題還沒有討論完,又提出一段歷史故事:
……
或曰:然則竇武、陳再,與宦者同朝廷爭衡,終為所誅,為非手?
漢代最有名的禍亂是宦官,明朝的禍亂也是宦官。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禍亂,差不多都離不開外戚、宦官、藩鎮三大原因。在漢朝就亡在外成、宦官兩個因素上。王莽就是外戚。唐朝亡於藩鎮(權臣),明朝亡於宦官,魏忠賢這些人都是宦官。只有清朝對於這三個禍亂因素都防範得很嚴謹。宦官干涉了政治非殺不可,多說一句話都要被殺。清朝的實錄,雍正遵祖宗的規制,他有一個最喜歡的戲子,有一天這個戲子問雍正皇帝,揚州的巡撫是哪一位。雍正一聽發了火:“你怎麼問這個問題!”就把這個戲子推出去殺了!看起來雍正的手段毒辣,事實上問題很大。一個平常玩玩的戲子,居然問起地方的首長是誰,可見有人在暗中拜託了什麼事情。這還得了,固然處理得很嚴厲,但是看了歷史上這些關於宦官為害的可怕事情,非這樣辦不可。
事實上何必要當皇帝才如此,許多人都會有這類經驗,就是當上一個小主管,這類問題都來了。太大娘家的人,來說說話托個人情,你說怎麼辦?不答應,太太天天和你吵,難道為此和太太離婚嗎?這是內威之累。或者跟了你很久的人,有事總要替他安頓安頓。這情形也和“宦寺”差不多。另外藩鎮,好比下面的科長、股長,做得久了,公事又熟,出些問題,真沒辦法。個人尚且如此,何況大的國家?
後漢時代竇武與陳蕃,兩個有名的人,以及明朝的有些大臣,硬是不賣帳,結果還是死在這班宦官手裡,那麼照前面的理由看起來,竇武、陳蕃這些人做得不對了嗎?
范曄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咸能樹立風聲,抗論昏俗,驅馳(山且)(山危)之中,而與腐夫爭衡,終取滅亡者,彼非不能潔情志,違埃霧也。憫夫世士,以離俗為高,而人倫莫相恤也。以道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及遭值際會,協策竇武,可謂萬代一時也,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世心也。
這段還是引敘范曄的話,來答覆前面的問題。讀過諸葛亮的《出師表》,就會知道漢桓帝、漢靈帝這兩個皇帝了。《出師表》上提到劉備最難過、最痛恨的,就是他這兩位老祖宗。這兩位漢代皇帝,和宋代的徽宗、欽宗父子一樣。宋徽宗做一個藝術家蠻好的,他的繪圖、書法都很好,可是命苦,當了皇帝就非變成俘虜不可。
范曄所說這個歷史的故事,舉出竇武和陳蕃這兩位後漢的名臣。當時發生了黨禍,他們兩人想挽回時代的風氣,但是陳蕃卻因竇武的黨禍案子而犧牲了。這裡范曄的論點是說,在桓靈這個時代,像陳蕃這種人,學問好,有見解,有人品,知識分子個個仰慕他,他個人所標榜的,已經樹立了風氣、聲望,成為一個標竿。對當時昏頭昏腦過日子的世俗抗議,他的那種思想、影響力,在最危險的社會風氣中、政治風浪中,像跑馬一樣,和那些明知道不對而又不敢說話的懦夫爭衡,結果把生命賠進去了。以他的聰明學問,並不是不能做到潔身自好,明哲保身,而是他不願意這樣做。因為他想要提倡倫理道德,人類的社會就要有是非善惡,他悲們當時世界上的人,一些知識分子,看到時代不對了,儘管反感極了,而只是離開世俗,明哲保身,逃避現實,沒有悲天憫人之意,人倫之道就完了。所以他反對這些退隱的人,認為退隱不是人生的道理,於是他有機會可以退開,他還不走,而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以仁心為己任,明知道這條路是很遙遠的,還是非常奮發、堅定,所以一碰到政治上有改變的機會,就幫忙竇武,而把命賠上了。這樣的死,是非常值得的,以歷史的眼光來看,把時間拉長,把空間放大。他這生命的價值,在於精神的生命不死,萬代都要受人景仰,雖然他沒有成功,但是他的精神、正義足以作為這個世界的中心。
議曰:此所謂義重於生,捨生可也
這裡的結論是,當覺得死了比活著更有價值,這個時候惟有犧牲自己。這是理論,這種理論想要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則並不簡單。能在必要的時候付諸實施,更是難之又難。
……
議曰:太公雲,吏不志諫,非吾史也。來去延詰張禹曰,尸祿保位,無能往來,可斬也。
這裡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討論。朱雲和張高兩人,都是漢成帝的老師,當時正是王莽家族用權的時候,民間怨恨到極點,各處的報告,反應到朝廷的意見,都被張禹把它壓下去,不提出來。所以朱雲就當著皇帝的面,潔問張禹,說張禹對下面這麼多意見,不提出來報告皇帝,像死人一樣占住一個位置,只想保住自己的官位,什麼事都沒做,使上下的意見都不溝通,應該殺了他。這是引述的一段歷史故事。
班固曰:依世則廢道,違俗則危殆,此古人所以難受爵位。由此言之,存與死,其義云何?
班固是依照司馬遷著《史記》的路子而著《漢書》的,他討論歷史,提出這個意見,認為作人處世很難,跟著社會時代走,就違背了傳統的道,違背了自己文化的精神,可是硬不跟著時代走,違背一般世俗的觀念,本身就危險,至少這一輩子沒有飯吃,會把自己餓死,這是事實。像電視節目,我們認為不好的,可是GG收人好,我們認為好的,可沒有GG了,電視公司就要喝西北風,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中國的古人,想要請他出來做官,他不要,為什麼不要?為什麼清高?他既然出來,就要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估計一下如果貢獻不了,又何必出來?所以就不輕易接受爵位了。這是古人,若是現代的人可不管這許多了,有人給一個顧問名義,也就掛上,儘管不拿錢,還可出名哩!時代不同了!古人傳統文化的觀念,如果擔任了名義,而無法有貢獻,就寧可不接受。那麼由這個道理看起來,推論下去,一旦面臨生和死之間的抉擇,有時候連這條命也要交出去了,就是說生與死之間的哲學的意義,該怎樣講法?
對曰:范曄稱夫專為義則傷生,專為生則賽義。若義重於生,捨生也可;生重於義,全生可也。
作者於是引用劉宋一位學者范曄說的話,他說一個人一天到晚,專門講文化道德義理之學,那麼連飯都吃不飽,謀生的辦法都沒有。但是如果專講求生,就會虧損義理。我們看看現在的人,為生活、為前途,什麼事情都可以干,只要錢賺得多,都可以來。古人往往以義作為行事的準則,如果認為死了比活著更有價值,就可以一死!但有時候,做忠臣並不一定非死不可,中國的老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硬要留住這個青山。譬如被敵人包圍了,在生死之間,事實上生重於死,忍辱苟生,將來能夠做一番比死更重大,更有價值的事情,那麼不一定要死,全生可也。相反地,就非求死以全節不可了。
這個問題還沒有討論完,又提出一段歷史故事:
……
或曰:然則竇武、陳再,與宦者同朝廷爭衡,終為所誅,為非手?
漢代最有名的禍亂是宦官,明朝的禍亂也是宦官。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禍亂,差不多都離不開外戚、宦官、藩鎮三大原因。在漢朝就亡在外成、宦官兩個因素上。王莽就是外戚。唐朝亡於藩鎮(權臣),明朝亡於宦官,魏忠賢這些人都是宦官。只有清朝對於這三個禍亂因素都防範得很嚴謹。宦官干涉了政治非殺不可,多說一句話都要被殺。清朝的實錄,雍正遵祖宗的規制,他有一個最喜歡的戲子,有一天這個戲子問雍正皇帝,揚州的巡撫是哪一位。雍正一聽發了火:“你怎麼問這個問題!”就把這個戲子推出去殺了!看起來雍正的手段毒辣,事實上問題很大。一個平常玩玩的戲子,居然問起地方的首長是誰,可見有人在暗中拜託了什麼事情。這還得了,固然處理得很嚴厲,但是看了歷史上這些關於宦官為害的可怕事情,非這樣辦不可。
事實上何必要當皇帝才如此,許多人都會有這類經驗,就是當上一個小主管,這類問題都來了。太大娘家的人,來說說話托個人情,你說怎麼辦?不答應,太太天天和你吵,難道為此和太太離婚嗎?這是內威之累。或者跟了你很久的人,有事總要替他安頓安頓。這情形也和“宦寺”差不多。另外藩鎮,好比下面的科長、股長,做得久了,公事又熟,出些問題,真沒辦法。個人尚且如此,何況大的國家?
後漢時代竇武與陳蕃,兩個有名的人,以及明朝的有些大臣,硬是不賣帳,結果還是死在這班宦官手裡,那麼照前面的理由看起來,竇武、陳蕃這些人做得不對了嗎?
范曄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咸能樹立風聲,抗論昏俗,驅馳(山且)(山危)之中,而與腐夫爭衡,終取滅亡者,彼非不能潔情志,違埃霧也。憫夫世士,以離俗為高,而人倫莫相恤也。以道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及遭值際會,協策竇武,可謂萬代一時也,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世心也。
這段還是引敘范曄的話,來答覆前面的問題。讀過諸葛亮的《出師表》,就會知道漢桓帝、漢靈帝這兩個皇帝了。《出師表》上提到劉備最難過、最痛恨的,就是他這兩位老祖宗。這兩位漢代皇帝,和宋代的徽宗、欽宗父子一樣。宋徽宗做一個藝術家蠻好的,他的繪圖、書法都很好,可是命苦,當了皇帝就非變成俘虜不可。
范曄所說這個歷史的故事,舉出竇武和陳蕃這兩位後漢的名臣。當時發生了黨禍,他們兩人想挽回時代的風氣,但是陳蕃卻因竇武的黨禍案子而犧牲了。這裡范曄的論點是說,在桓靈這個時代,像陳蕃這種人,學問好,有見解,有人品,知識分子個個仰慕他,他個人所標榜的,已經樹立了風氣、聲望,成為一個標竿。對當時昏頭昏腦過日子的世俗抗議,他的那種思想、影響力,在最危險的社會風氣中、政治風浪中,像跑馬一樣,和那些明知道不對而又不敢說話的懦夫爭衡,結果把生命賠進去了。以他的聰明學問,並不是不能做到潔身自好,明哲保身,而是他不願意這樣做。因為他想要提倡倫理道德,人類的社會就要有是非善惡,他悲們當時世界上的人,一些知識分子,看到時代不對了,儘管反感極了,而只是離開世俗,明哲保身,逃避現實,沒有悲天憫人之意,人倫之道就完了。所以他反對這些退隱的人,認為退隱不是人生的道理,於是他有機會可以退開,他還不走,而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以仁心為己任,明知道這條路是很遙遠的,還是非常奮發、堅定,所以一碰到政治上有改變的機會,就幫忙竇武,而把命賠上了。這樣的死,是非常值得的,以歷史的眼光來看,把時間拉長,把空間放大。他這生命的價值,在於精神的生命不死,萬代都要受人景仰,雖然他沒有成功,但是他的精神、正義足以作為這個世界的中心。
議曰:此所謂義重於生,捨生可也
這裡的結論是,當覺得死了比活著更有價值,這個時候惟有犧牲自己。這是理論,這種理論想要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則並不簡單。能在必要的時候付諸實施,更是難之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