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頁
第三種無畏布施更不容易。人都經常在煩惱恐懼中,例如你們中有的人馬上要大學畢業了,覺得前途茫茫,就是一種恐懼。無畏布施就是消除別人的恐懼。我常講,有時碰到極度絕望的人,都準備要自殺了,我就對他說,你等三天,三天之內一定會有解決的辦法。其實我說這話一點把握都沒有的,按戒律是犯了妄語戒。可是他得到精神支持,過了一天半就不想死了,我寧可犯戒,這划得來嘛。這一句謊話救了他,就是無畏布施,真的無畏布施是大政治家、大救世主的行為。
老子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把自己拋開,先謀大家的利益。大家有利益了,那我不怕沒利益的。後來范仲淹把這句話發揮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也是無畏布施的精神。
六波羅蜜為什麼先要我們布施呢?布施就是舍,也就是後來禪宗祖師講的土話「放下」。我們處處捨不得,不止捨不得自己的財物、生命,乃至捨不得自己的名聲。所以眾生第一個根本問題是慳悋。慳悋是貪的心理行為,是人天生有的自我占有欲,占有別人來成就自己的偉大,占有別人來成就自己的財富,因為占有而自然變得慳吝,變得貪。用人世間的標準來看,如果一個人不努力把別人口袋的錢賺入自己的口袋,這個人就沒有出息。所以會做生意的人都有第一流的頭腦,他不靠偷不用搶,卻能把你我口袋中的錢賺入他的口袋,你我還心甘情願付給他,這本事大了。但是,這個心理就是貪,就是占有。
布施就是要對治慳悋,破除貪,破除占有,以我之所有救濟他之所無。應該更正說,真正布施的精神,是連救濟這個觀念都沒有的,這個救濟觀念是一種傲慢的態度,覺得自己比人高,因為可憐人家才布施,那就不是真布施,就算捐了千億家財,還是沒有布施功德的。但是有沒有果報呢?當然有好的果報,然而好裡面還有不好的。這種可憐人家的心理沒有慈悲,慈悲是認為布施是應該的,視他如我的父母,我的子女,我最敬愛的人。而且重要的是,布施過後也不心痛,不要「慷慨布施易,從容掏錢難」。
「除一切惡,淨身口意。」上面講布施,是善,這裡講的是要除惡。我常說善與惡是很難講的,尤其研究歷史,古今中外許多偉大人物所做的事跡,事後看來是絕大的錯誤。可是他當時是念念要做好事,所以他個人的果報並不壞。但是後來的人卻受他所作所為的不良影響,這是個過錯,仍然是惡,只不過是小惡。
講到底,佛法的基本道理只有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每次念到這四句話,我個人都會感到慚愧,能夠做到多少,實在是沒把握。「諸惡莫作」已經太難了,這還是消極的行善;「眾善奉行」是積極的行善,真菩薩行一定要做到。前兩句是講外在的行為現象,第三句「自淨其意」是講內在,是根本的道。
「自淨其意」不是自空其意,淨不等於是空,意念做到了一切皆空還只是小乘羅漢境界,落在一邊。在禪宗講就是「擔板漢」,只看到空,沒看到有。如果一動念,空的清淨境界沒有了,那不算是真定。
菩薩的戒定慧就在作人做事當中,乃至上入天堂,下入地獄,念念都在定中,不怕起心動念。因為起心動念的念頭是淨的,至善的,也等於《大學》所說的「止於至善」。前三句都做到了,就什麼經典也不用研究了,那就是佛法了。所以第四句說「是諸佛教」。
唐代詩人白居易,別號香山居士,所以也稱他為白香山,是個學佛的人。白居易在政途上是受過幾次挫折的,有一次他被貶為杭州太守。當時有功名的人都喜歡在中央作官,外放到地方作官是降級。現今西湖還有兩條堤,其中一條叫白堤,就是他當太守時修的,堤上一株楊柳夾一株桃樹。另外一條堤叫蘇堤,是蘇東坡被貶到杭州時修的,也是一株楊柳夾一株桃樹。西湖之美,與他們二人當地方官時所作的建設,都有關係。
當時杭州有一位有道的和尚,他本名已經沒人知道了,大家只叫他鳥窠禪師,因為他在山崖上鋪了草像個鳥窠一樣,人就坐在上面打坐。白居易是地方行政首長,聽說有這麼一位和尚,就上山去看他。參拜之後,白居易就求鳥窠禪師指點一條佛法修行的明路。鳥窠禪師說,很簡單,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一聽不過如此,就說這道理連三歲的孩子都知道,鳥窠禪師回答說,可是八十歲的老頭還做不到啊。白居易聽了非常佩服,立刻向鳥窠禪師頂禮。
白居易講的也是實話,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哪有老師教學生去做壞事的?像我常講一個故事,多年以前,我的孩子還很小,我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有一天很累了,想睡一下,就交待孩子如果有客人來,就說我不在。後來有客人來了,孩子對人家說,我爸爸在睡覺,叫我說他不在家,這個客人聽了就直接進房中找我了。這個不能怪孩子,因為我們教他不能說假話,就這麼個例子,可以看出來善惡之間多難處理。
由此想起另一個故事。宋歐陽文忠公游嵩山,問一老和尚,古人有修行的可以做到談笑風生,「坐脫立亡」,要走隨時就走,很瀟灑的,為何現在的人做不到呢?老和尚答:「古之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亂?今之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怎麼做得到坐脫立亡?你們打起坐來,念念在腿痛中,怎麼坐脫立亡?
回到原來的行一切善,除一切惡,除一切惡要做到淨身口意三業。佛學的觀點認為我們凡夫的身口意,隨時都在造惡業。身的惡業有三種:殺、盜、淫,是身體的行為。現代人生活講享受,一講享受就離不開殺、盜、淫。你要吃好的,就造殺業;我們的生活用品都是靠別人的勞力來的,每個人都在盜;淫,除了男女之事以外,生活過份享受奢華也是淫。
口的惡業最多,有四種: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妄語是說謊話,我們幾乎無時不在說謊話,日常寒喧最多,幾乎是慣性說謊;惡口是罵人,不一定是罵粗野的話才是罵人,有時文人罵人是轉個彎來罵,那罵得更厲害,也是惡口;兩舌是挑撥是非,人與人在一起最喜歡講是非;綺語是俏皮話,油嘴滑舌的話,不正經的話,空話都是。
意識的惡業有三種:貪、嗔、痴,是心理思想造成的。貪就是占有的欲望,我們無時不在貪慾中,連你請人順便幫你做個什麼事,也是貪小便宜;嗔是憤怒、埋怨的心理。怨天尤人也是嗔念。人沒有不埋怨的,連老天爺下雨吹風都要怨,有詩曰:
作天難作四月天 蠶要溫和麥要寒
行人望晴農望雨 採桑娘子望陰天
一個人任勞還容易,能任怨就很難了。歷史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能任勞,還更能任怨,甚至要任天下之怨而不悔。好多人物真把冤枉都帶進棺材,歷史對他們是很不公平的;痴就是智慧不夠,道理不明。
身口意三業,翻過來就成十善業,是學佛的基本行為。我常說,學佛慢一點來,先學作人,人都沒作好,想學大乘道成佛,沒有那麼簡單的。
老子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把自己拋開,先謀大家的利益。大家有利益了,那我不怕沒利益的。後來范仲淹把這句話發揮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也是無畏布施的精神。
六波羅蜜為什麼先要我們布施呢?布施就是舍,也就是後來禪宗祖師講的土話「放下」。我們處處捨不得,不止捨不得自己的財物、生命,乃至捨不得自己的名聲。所以眾生第一個根本問題是慳悋。慳悋是貪的心理行為,是人天生有的自我占有欲,占有別人來成就自己的偉大,占有別人來成就自己的財富,因為占有而自然變得慳吝,變得貪。用人世間的標準來看,如果一個人不努力把別人口袋的錢賺入自己的口袋,這個人就沒有出息。所以會做生意的人都有第一流的頭腦,他不靠偷不用搶,卻能把你我口袋中的錢賺入他的口袋,你我還心甘情願付給他,這本事大了。但是,這個心理就是貪,就是占有。
布施就是要對治慳悋,破除貪,破除占有,以我之所有救濟他之所無。應該更正說,真正布施的精神,是連救濟這個觀念都沒有的,這個救濟觀念是一種傲慢的態度,覺得自己比人高,因為可憐人家才布施,那就不是真布施,就算捐了千億家財,還是沒有布施功德的。但是有沒有果報呢?當然有好的果報,然而好裡面還有不好的。這種可憐人家的心理沒有慈悲,慈悲是認為布施是應該的,視他如我的父母,我的子女,我最敬愛的人。而且重要的是,布施過後也不心痛,不要「慷慨布施易,從容掏錢難」。
「除一切惡,淨身口意。」上面講布施,是善,這裡講的是要除惡。我常說善與惡是很難講的,尤其研究歷史,古今中外許多偉大人物所做的事跡,事後看來是絕大的錯誤。可是他當時是念念要做好事,所以他個人的果報並不壞。但是後來的人卻受他所作所為的不良影響,這是個過錯,仍然是惡,只不過是小惡。
講到底,佛法的基本道理只有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每次念到這四句話,我個人都會感到慚愧,能夠做到多少,實在是沒把握。「諸惡莫作」已經太難了,這還是消極的行善;「眾善奉行」是積極的行善,真菩薩行一定要做到。前兩句是講外在的行為現象,第三句「自淨其意」是講內在,是根本的道。
「自淨其意」不是自空其意,淨不等於是空,意念做到了一切皆空還只是小乘羅漢境界,落在一邊。在禪宗講就是「擔板漢」,只看到空,沒看到有。如果一動念,空的清淨境界沒有了,那不算是真定。
菩薩的戒定慧就在作人做事當中,乃至上入天堂,下入地獄,念念都在定中,不怕起心動念。因為起心動念的念頭是淨的,至善的,也等於《大學》所說的「止於至善」。前三句都做到了,就什麼經典也不用研究了,那就是佛法了。所以第四句說「是諸佛教」。
唐代詩人白居易,別號香山居士,所以也稱他為白香山,是個學佛的人。白居易在政途上是受過幾次挫折的,有一次他被貶為杭州太守。當時有功名的人都喜歡在中央作官,外放到地方作官是降級。現今西湖還有兩條堤,其中一條叫白堤,就是他當太守時修的,堤上一株楊柳夾一株桃樹。另外一條堤叫蘇堤,是蘇東坡被貶到杭州時修的,也是一株楊柳夾一株桃樹。西湖之美,與他們二人當地方官時所作的建設,都有關係。
當時杭州有一位有道的和尚,他本名已經沒人知道了,大家只叫他鳥窠禪師,因為他在山崖上鋪了草像個鳥窠一樣,人就坐在上面打坐。白居易是地方行政首長,聽說有這麼一位和尚,就上山去看他。參拜之後,白居易就求鳥窠禪師指點一條佛法修行的明路。鳥窠禪師說,很簡單,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一聽不過如此,就說這道理連三歲的孩子都知道,鳥窠禪師回答說,可是八十歲的老頭還做不到啊。白居易聽了非常佩服,立刻向鳥窠禪師頂禮。
白居易講的也是實話,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哪有老師教學生去做壞事的?像我常講一個故事,多年以前,我的孩子還很小,我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有一天很累了,想睡一下,就交待孩子如果有客人來,就說我不在。後來有客人來了,孩子對人家說,我爸爸在睡覺,叫我說他不在家,這個客人聽了就直接進房中找我了。這個不能怪孩子,因為我們教他不能說假話,就這麼個例子,可以看出來善惡之間多難處理。
由此想起另一個故事。宋歐陽文忠公游嵩山,問一老和尚,古人有修行的可以做到談笑風生,「坐脫立亡」,要走隨時就走,很瀟灑的,為何現在的人做不到呢?老和尚答:「古之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亂?今之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怎麼做得到坐脫立亡?你們打起坐來,念念在腿痛中,怎麼坐脫立亡?
回到原來的行一切善,除一切惡,除一切惡要做到淨身口意三業。佛學的觀點認為我們凡夫的身口意,隨時都在造惡業。身的惡業有三種:殺、盜、淫,是身體的行為。現代人生活講享受,一講享受就離不開殺、盜、淫。你要吃好的,就造殺業;我們的生活用品都是靠別人的勞力來的,每個人都在盜;淫,除了男女之事以外,生活過份享受奢華也是淫。
口的惡業最多,有四種: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妄語是說謊話,我們幾乎無時不在說謊話,日常寒喧最多,幾乎是慣性說謊;惡口是罵人,不一定是罵粗野的話才是罵人,有時文人罵人是轉個彎來罵,那罵得更厲害,也是惡口;兩舌是挑撥是非,人與人在一起最喜歡講是非;綺語是俏皮話,油嘴滑舌的話,不正經的話,空話都是。
意識的惡業有三種:貪、嗔、痴,是心理思想造成的。貪就是占有的欲望,我們無時不在貪慾中,連你請人順便幫你做個什麼事,也是貪小便宜;嗔是憤怒、埋怨的心理。怨天尤人也是嗔念。人沒有不埋怨的,連老天爺下雨吹風都要怨,有詩曰:
作天難作四月天 蠶要溫和麥要寒
行人望晴農望雨 採桑娘子望陰天
一個人任勞還容易,能任怨就很難了。歷史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能任勞,還更能任怨,甚至要任天下之怨而不悔。好多人物真把冤枉都帶進棺材,歷史對他們是很不公平的;痴就是智慧不夠,道理不明。
身口意三業,翻過來就成十善業,是學佛的基本行為。我常說,學佛慢一點來,先學作人,人都沒作好,想學大乘道成佛,沒有那麼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