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能把身口意三業改過來,就是除掉一切惡,不犯過錯。能把人道的十善業道修好了,再修天道,然後再修聲聞道,然後修緣覺道,再修菩薩道,最後成佛。這就是所謂的五乘道。黃教宗喀巴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論》,就是走這個路線。他是根據印度一位祖師阿底峽尊者所著的《菩提道炬論》擴充而來,而《菩提道炬論》是由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演化而來。很多人學密宗,不懂這個教理,學了個咒子就回來轟隆轟隆地念,真是胡弄胡弄。中國佛法也是走這個次序,看永嘉禪師的文集,就知道他走的也是這個路子。

  所以我常感嘆,你們讀的是什麼佛學概論啊!真佛學概論是《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摩訶止觀》《宗鏡錄》《菩提道次第論》,現代人寫的概論是「蓋」論,是吹牛的。

  佛法五乘道是五個階梯。千萬要注意!先學人道,就是十善業。再修天道,以至善配合禪定。然後才是小乘的聲聞、緣覺,那禪定就更進一步了,配合解脫知見修的,最後才是修大乘菩薩道。中國佛法往往一上來就是大乘菩薩道,學得太大了,所以中國學佛的人變成專門吹大牛,連人道的基礎都沒有打好,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真反省。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認為自己是學佛的人要注意啊!很多人的心態是只想修這一世,以後不來了。你不來是去哪裡?要跳出三界外,可是哪裡有第四界?佛菩薩都在三界之中轉的,化身千百億,以不同的身分和不同的姿態來教化眾生。小乘羅漢以了生死為目的,以為可以了,可以不用再來,其實是不可能的!你定得再久,終究要出定的。非要回心轉大乘不可,才會不畏生死,才敢入世,才真是了生死。

  有人說要度眾生,我就對他說,少吹牛了!連你家裡幾個人都度不了,還度什麼眾生?他說他家裡宗教自由。是啊,因為你度不了,只好自由了。我可不敢吹這個牛,有時人家說我在度眾生,我就說,對不起,我是為了吃飯。作人就要老老實實,盡一份心力,能幫到多少就幫多少,如此而已,不敢說度眾生。我這麼多學生,哪一個被我度了?真是「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

  佛菩薩是不畏生死的,大乘菩薩要悲智雙運。你光知道放下萬緣,那是消極的,要積極地入世來救人,「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盤」,才是菩薩道,所以菩薩也就是自尋煩惱的人,這要大勇氣,大忍辱。

  「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剛才講過,研究淨土的一定要注意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個大願,光知道念佛是依賴的行為,好像念了佛,佛就會來救你。這也是貪便宜心理,如果我是佛才不來救你,你太沒出息了。你能學到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的願力,那當然往生。雖然這麼說,一般人又不肯去研究阿彌陀佛的發願,又認為念阿彌陀佛是愚夫愚婦做的事,結果自己搞得一事無成。我碰到這樣的人就不耐煩,你要嘛就老實念佛,要嘛就下功夫研究,能做到任何一樣,都是可以成功的。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大乘的菩薩行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崇拜,迷信崇拜只是培養智慧的資糧。正信與迷信有時不容易分別,迷信有廣義和狹義的,對一切理不透徹的事都相信,是廣義的迷信;不論是宗教的,或者入世的學問,你還不透徹理解,就相信了,就是迷信。狹義的迷信是對某一種神,某一種主宰,盲目的崇拜。所謂正信,是把一切理弄透徹了,真正的覺悟了。

  修行是求正信的智慧,這樣的大智慧像是一把寶劍,能斷一切煩惱,能破一切迷惑。人最大的煩惱是生死問題,生命怎麼來怎麼去?究竟有無前生來世?煩惱不是痛苦,而是困擾你的。

  大乘菩薩修行為的是「以智慧劍,破煩惱賊」,而修行的次序是「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

  「出陰界入」這裡包含了很多佛學的東西。陰是色、受、想、行、識五陰。我們重複再說一次,色包含了四大,地、水、火、風,我們肉體就是這四大組合而成。受包含了各種感受,譬如冷暖、喜怒哀樂。想是思想。行是生命的動能,譬如說我們不能任意停止血液循環,不能讓地球倒著轉。說得好聽是動能,不好聽就是業力,業是行陰的表現。而一切的根本在識陰,心意識的作用。要跳出五陰是很難的,單單解脫身體的感覺,就很困難。生起病來,發燒、咳嗽,都是受陰,你想不咳嗽,它不聽你的,這股動力你停止不了。真修行人,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就可以跳出五陰。

  佛學所謂的十二入,是十二根塵。外在的因素是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六塵,它們透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進入我們身心,合起來就是十二入,十二根塵。

  所謂十八界,就是上述的六根與六塵相對,生起六識,各有一界限,因此三六合起來共有十八,就叫作十八界,前面也說過。

  真修行人,以智慧劍破煩惱賊,不但可以跳出五陰,還可以跳出十二入、十八界。這才是真正成就了。成就了之後,才能挑負起解救一切眾生重擔的勇氣和決心,才能解決眾生的煩惱痛苦,正是所謂一肩挑起天下眾生的煩惱。

  有這樣的氣派,所以能「以大精進,摧伏魔軍」。五陰是魔,煩惱也是魔,都是來磨你的。我們人生的遭遇,沒有那一件不是來磨練你的。能經得起磨練,就是大丈夫。如果被磨練垮了,就完了。所以說「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

  為什麼這裡用大精進而不用大勇呢?因為是永遠地求進步,不滿足於今天的成就,明天要更進一步。如此精進修持,直到成佛境地。

  「常求無念,實相智慧。」學佛怎麼樣證到空?要先求無念。無念是沒有煩惱,沒有雜想。譬如說打坐,有幾個可以做到無念?無念不是沒有思想,那叫作死亡。無念是什麼都知道,非常清淨的境界。六祖說「無念為宗」,他解釋「無者無妄想,念者念真如」,所以無念是由兩個觀念組成。無念是完全沒有念了嗎?有念,是正念常在,也就是八正道的正思惟。人生不在昏沈就在散亂中,一輩子就在這兩個中間轉;得定是不昏沈,也不散亂。達到這個定境就是妄念清淨,淨念現前,也就是無念。

  到了無念以後,自然可以見到空性,就有了般若智慧。這是般若實相的根本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什麼是實相?實相是無相,一切相皆空,也就是《心經》所說的「諸法空相」。下面的經文,無論出家在家的佛弟子,都是要學習遵行的。

  「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少欲知足,這句話似乎很普通,可是很難做到。開始學佛時並不是叫你完全斷欲,而是要減少欲。能絕對無欲是證果的大阿羅漢才能做到。

  廣義的欲包括一切,不只是孔子說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個人好山林清淨,也是欲。喝茶是欲,抽菸是欲,喜愛文學也是欲,乃至喜歡讀書也是欲。凡是貪圖就是欲,修行能做到少欲就已經很難了。出家人修頭陀行是最苦的修行,所以修這種法門的僧人叫作苦行僧,他穿的是糞掃衣,用撿來的布料拼湊縫起來的;常坐不臥,只打坐,不躺下來睡的;不三宿空桑,廟子都不住的。我們小時候看到過這樣的僧人,戴著像雨傘一樣大的草帽,背上背個韋馱菩薩的牌子,前面掛個木魚,再背個包袱,全部家當都扛在肩上了。碰上颳風下雨,就在人家屋檐下坐一坐,他的斗篷就是房子。少欲知足就是頭陀行的第一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