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發是發心,發心就是立志、動機。發行是把心理所想的變成事實行為。善根是把為善的根栽在心田,就是栽在唯識所講的第八阿賴耶識中。因為是栽在身心的根里,連想都不用想,自然處處作善行,無往而不善,無為而不善,這是善根成就了。

  菩薩道發行善根是沒有齊限的。齊就是平等的,沒有比較的。限是限度。菩薩發行善根是永無盡止的,不是說做到與佛齊了,就可以停下來,因為發行善根是永遠無止境的。

  有人只喜歡放生,放生是善根之一,可是我常勸人在都市中不要亂放生。例如你去菜場買些動物來放生,這不但不是放生,反而是殺生。有些賣動物的人曉得有人愛放生,他就拚命去抓來賣。甚至於你今天放生的,明天就又被抓回來,所以真放生是很難的,有時救了個小動物不見得是做善事,做善事是要智慧的。像有的人沒錢還好,你一幫助他,他反而有本錢去作惡,所以說,沒有智慧所做的善事,反而會變成壞事。

  可是我是不管的,譬如好幾次有人來騙錢,坐在那兒講了兩個鐘頭,臉上都冒汗了,因為講假話是很吃力的。我明知是假話,還是坐著聽他講,最後問他,你究竟需要多少錢?他說要五千塊錢。我當時家中只剩有四千元,就都給了他。他臨出門還說過三天就給我寄回來。我說,不談這個,你慢走。他一走,我的家人就問,為什麼明明知道是騙人的還幫他?我同他們講,唉,你想,一個人能講兩個鐘頭的話,二千塊錢一個鐘頭也不貴,而且他講得多痛苦,講出一身汗來。本來那個錢是準備為家人過生日用的,這下不過生日,我替你做了好事。我後來還跟我兒子講,這個人也明知我曉得他是騙人的,可是還敢來,膽子之大就值得佩服。而且他還編了一大套故事,也用了很多心思,所以縱然被騙也風流啊!這也是一樂也。

  還有一次,在火車站有一個人拉住我,跟我問好,非常熱絡,我卻完全不認識他。他直扯下去,而我要趕時間,乾脆問他,你需要多少錢?他一聽,忙說,您老有神通啊!我是要坐火車回家鄉沒路費。我就把身上帶的錢交給他,自己走路回去。像這種事,我碰多了,都是很好玩的。

  「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這裡與你們學淨土念佛往生有關,要了解這一句,就要參考其它的經典了。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代表了東方文化,都是現在的現實生活,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包括了未來,是超越的。佛發的願都是很大,例如,你敢不敢發願要辦一所學校,願其中沒有一個笨學生?做得到嗎?你敢發願,願學生中沒有一個會感冒,做得到嗎?要包每一個人沒病,連父母親都做不到的。可是佛卻發那麼大的願,你應該好好研究佛的每一條願。

  願不是亂發的,願也不是為自己祈求什麼,發願是將自己的心理行為布施出去,發願就是立志。諸佛的佛土為什麼那麼清淨莊嚴,那麼美好?那是由諸佛與菩薩共同的願力而來的。好比我們社會風氣的好壞,是無法依靠領袖人物一個人的好壞決定,而是要每一個份子共同向這個路上努力,慢慢形成的。《楞嚴經》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學佛不能因為外在環境的波動而影響到自己內心,而是能以自己的心理影響外在環境。反過來說,如果是物來轉心,被外在環境變化影響到心理,就是凡夫。

  每個佛的發願不同,這是佛與其它宗教不同之處,不是只有一個教主的願力。例如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是有十二神將代表十二星座,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他的願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不同。可是向東方藥師佛土一直走下去,就會走到西方阿彌陀佛的佛土,所以東方琉璃光淨土,和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幾乎是一個。想參透這個道理,就要熟讀每一個佛的願力和境界,不要馬虎讀過去就算了。

  那你學了佛之後要做什麼呢?要「成己佛土」。所謂學佛是跟著佛去學,才是學佛。不是像一般人學佛,都是心有所求,都是求佛保佑的自私心理。要注意學習每一個佛的佛土莊嚴美麗之處,學他的行為,將來自己成功成佛了,也是這樣的境界。

  當年在上海,有條行走南洋之間最大的輪船,有一次,南洋有個有錢的老華僑,他有中國老一輩的習慣,越有錢越是節省,他從香港坐船去上海,買了大統艙的票。船上的茶房勢利,看不出他是有錢人,對老華僑的使喚不耐煩,就說,你要是有本事就自己開一家船公司嘛!老頭子一氣,到了上海,一上岸就安排成立一家船公司,還要人去找那個勢利茶房去上班。這是發願嗎?不是的,這是賭氣。懂嗎?

  大家今天聽了故事,要檢查自己的心理,有時以為自己在發願,其實是在貪圖。真的發願是捨出去,不求什麼回來的,學佛就是學佛能舍的心。我們照著佛的一切行為做,就是學佛,就是修行。

  所以發願要往生淨土的人,我勸你一定要讀淨土的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那樣你才會曉得極樂世界是怎麼回事。如果再要研究阿彌陀佛的來源,就要看《法華經》,上面說到有位皇帝生了十六個兒子,他後來出家成了大通智勝佛,十六個兒子也跟著出家,阿彌陀佛就是其中一個兒子,釋迦牟尼佛也是其中之一。為什麼剛好有十六個兒子,十六是兩個八,這數字就要研究了,其中有內義的,這就是密宗,你找出這些道理就可以修行了。

  「行無限施,具足相好。」無限量地布施,會有具足相好莊嚴的果報。為什麼要在佛前供花?根據佛經,來生就會長得漂亮;在佛前供香,他生來世不會有體臭;這一生多布施醫藥的人,來生身體就少病痛。雖然有這些說法,但是相好莊嚴還是多布施來的,人家有痛苦你肯幫忙,這幫忙也就是布施。

  六波羅蜜當中,第一就是布施。我們再重複講一次,布施分三種:內布施、外布施、無畏布施。內布施也叫法布施,在精神、文化上幫助別人,講經說法,為人解答疑難,都是內布施。外布施也叫財布施,是以財物幫助別人。我們小時候一定要讀的《增廣昔時賢文》有這麼兩句話:「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這就是財布施的道理。

  佛經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菩薩專修布施法門,天上的天人要試探他,就化身成一個小孩,哭喊著走到這菩薩面前。菩薩當然就問他是什麼事,小孩說自己的母親一隻眼瞎了,醫生說可以換眼睛,不過一定要菩薩的眼睛才能用。這位菩薩一聽,當場就挖了右眼給他;天人就故意說,唉呀,醫生說一定要菩薩的左眼才行。菩薩略想了一下,剛才挖得太快了,早知道先問一聲也不致於白挖了,不過既然修的是布施法門,還是把左眼挖下來給了他。那曉得天人說,這一次你挖眼睛時猶豫了一下,效果就沒有了,這左眼不能用了!

  你看,布施多難啊!我們哪夠資格自稱學佛呢?至少我還捨不得把眼睛布施出去。但是我看過在社會上有許多人,他也不一定是佛教徒,他的行為卻真是菩薩行,真是犧牲自我,在那一件事那一念上是無所求的。若是還要考慮一下,那就成了做生意的行為,就不是菩薩道。一無所求的布施太難了,有時見到人家有困難,當場慷慨解囊相助,回頭一想,唉呀!我幹嘛全部給了他?有這一念,你剛才捐了一千萬都不算功德了。就像那菩薩捐眼睛,考慮一下就沒有用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