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些菩薩事實上是在行戒律,什麼戒律?發露懺悔。發露是當著眾人坦承錯誤。懺悔是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唯然。」讀到唯然要打個圈號,這是釋迦牟尼佛的答話,嗯!好的!佛准許眾香世界菩薩懺悔。

  「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菩薩們又說,世尊,請您老人家也傳我們一點佛法,讓我們帶回到上方世界,也可以念著如來的教化。這些菩薩也難得下來一次,所以提出這個請求。這個「當念如來」四個字用得好啊,我們常搞文字工作的讀到這裡,打兩個圈都不夠的,這是一語三關。如來是佛的稱號之一,這裡也有好像來過的意思,又是心心念念有佛,文字怎麼解釋都通,這才是翻譯!哪裡像今天的翻譯文章,我看了不懂,就問問翻譯的人,他居然說,讓我想想看,他老兄自己都沒弄懂!

  好!現在佛要對外來的菩薩說法了,也就是對我們說法。《維摩詰經》一路就是維摩居士表演了那麼多不可思議境界,這是神變,是修持功德具足而有的。現在佛要告訴大家怎麼修持。 佛說如何修持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前面講過大小乘修持的次序,由守戒得定,由定得慧,得了智慧才能解脫,解脫後再解脫所知所見。所以學佛是學解脫。如果越學越難與人相處,越多問題煩惱,那就不是學解脫,是學脫節。學佛是智慧之學,再複雜的環境也能化成祥和,心中的煩惱也能解脫。不要一學起佛來,欲望變得更大,又想求菩提,又想祛病延年,又要佛加庇功德,又要保佑你升官發財。甚至有同學問我,為什麼他那麼用心打坐拜佛還感冒了?我只好說,唉,大概佛法不靈吧。這解脫了嗎?真是的!

  佛告訴這些菩薩們,「有盡無盡解脫法門」,又到頭又不到頭,究竟是什麼?佛說,這個解脫法門你們應該要學的。下面佛講什麼是「盡無盡」。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這是先下定義。佛法歸納成有為法和無為法。我們拜佛、念咒、參禪等等八萬四千法門,乃至練氣功,都是有為法,有個方法在修。一切眾生所求的,求神通,求悟道,只要你心中一想,就已經是有為法了。舉凡世間法,宗教、哲學、科學等都是有為法。如果你不來世間,一個人上山修道,就是無為法了嗎?還不是。沒有悟道之前都是有為法,「盡」就是有為法。

  有為法學到了,學到了底,就證到無為法。無為法是什麼?是空。佛法最高是到空,到無為法,也就是涅盤。中國大乘佛法都喜歡講無為法,一上來就講空,可是你空不了啊!剛才有同學來問,說他近來一上座就覺得身體沒有了,很平靜。我說這是念。他說自己沒有動念啊。我說,你有個境界是念,有個空、有個清淨還是念,都是有為法,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要有為到極點了就是無為,有到了極點了就是空。盡到了極點,就是無盡。但是你也不要守一個空,守一個清淨的境界,一守就又轉到有為法了,無盡不盡,又回到盡了。你看,這佛說法之妙啊!

  所以一切大阿羅漢、聲聞眾乃至菩薩,在沒有證得菩提,沒有成佛以前,所有的修持都是有為法。我常說,一切禪宗密宗,一切修持,都是加工的,都是加行法,都是助道品。《金剛經》說,真正的道是「了無一法可得」,那就是佛道。講到有為與無為,我忽然想起明朝有位大禪師叫作栯堂法師,他有兩句詩,「千丈岩前倚杖黎,有為須極到無為。」就是說必須要修到了極點,才能夠空。

  「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身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出家人所承擔的工作是紹隆佛種,就是把佛法的種子傳承下去。而在家佛弟子的任務是護持正法,就是護法,因此廟子裡習慣稱在家居士為護法。護持正法的工作是很難的,像廟子裡常見的韋馱菩薩,在中國是大護法神,當然也不一定只有在家人才有護法的責任,很多出家大師,一樣是挑起護法的責任。只要能弘揚佛法宣揚正道的,就是護持正法。

  有為法起行時為了護持正法,連自己性命也不管,碰到災難寧可為法而死。活著的時候,隨時隨地都在做善事,種善根。做善事不一定得好報的,很多人只做了一點善事,就馬上想得好報,那是不可能的。大的、好的報應,是種在阿賴耶識的根根里,是未來的福報。

  所以因果報應是個大問題,有時看到社會上有的人非常壞,但是卻非常有福報。好像大部分壞人的福氣都比好人好。當然很多好人實際上是笨人,越笨人越好。人聰明一點就壞,聰明同壞像是兩兄弟。聰明而不壞,有本事做壞事而不做,那是善人。有的同學自認沒有做壞事,可能是因為你沒有本事去做。要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你成不了佛的,因你屠刀也沒拿過。我拿把屠刀給你,你可能拿著手就發抖了,那也用不著放下,都抖掉了。放下屠刀是放下殺人如麻的刀,放下這個殺人的權力和本事,才可以立地成佛。

  所以一般人不能說是好還是壞。韓信看不起同時和劉邦打下天下的一班人,對他們說「公本碌碌,因人成事。」意思是,你們這些人不提也罷,還不是靠我們打天下才有碗飯吃。一般人對自己認識不清楚,對別人也認識不清,都以為自己是好人,所以說報應靠不住。佛法的因果報應道理在哪裡呢?如果一個非常壞的人卻有很好的福報,這是他過去生的善根所帶來善報的業沒有受完,所以這一生是好的。這一生所造的惡業,要到他生來世受報。

  因果不是那麼現實,不等於買股票做生意,錢下去了能馬上賺回來。因此,修菩薩道的人不求善報,所以他種諸善根,才無有疲厭,不會計較是否得到好報,也就不會有心理上的疲厭。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說法無悋。」真學佛的人,他的志向常安住在方便回向。方便就是隨時隨地用各種方法,回向就是布施的意思,但是你施出去的還是會回到你這兒來,那是輪轉的道理。學佛的人常做念經拜佛等等的功德,都知道該回向給一切眾生。心裡想的回向容易,要他真拿東西出來,恐怕就難一些了。不過能這麼想也不錯了,就怕自己連這個想法都沒有。所以要先訓練自己有這個思想,思想習慣了,慢慢變成行為。

  我有時取笑年輕同學,他說已經回向過了,我就說,你觀想一下就回向了,自己不花一毛本錢,當然幹了。但行為上能不能做出來呢?例如現在要過年了,你身上有個一萬塊錢,看到別人過不了年,就缺個九千八百塊,你能痛快地幫助他,給了錢,頭也不回,走掉,這恐怕就難了。所以行為是很難的,不是坐在那邊用觀想就可以的。

  菩薩的回向呢?要注意「安住」這兩個字,是心裡樂意布施,安心於這個行為,做這種方便回向。

  因此學菩薩道的人,求任何一種修行的方法都不會懈怠馬虎的,為別人說法更是儘自己所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沒有慳悋心。你看經文說「求法不懈,說法無悋。」覺得很容易,但是真要你做的時候就很難了。譬如說我們當年求法,那真是要懇求的,又下跪,又磕頭,又行禮的。現在沒這回事了,打個電話,還是寫封信來,就要求法,好像你應該告訴他似的。昨天還有位博士學生來這兒,說我在書中建議他如何如何。建議是部下對長官提出意見的用詞,說老師向學生提出建議就不禮貌了。這個時代這樣的例子多得很,但也是在求法,能做到不懈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