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進一步來說,假如一佛國土中三千大千世界裡所有的眾生,每個人的智慧都像你阿難一樣,學問淵博,記憶力強,就算把所有眾生的智慧加攏來,壽命也和這世界的劫數一樣長,我也不能把佛悟道的成就境界說得完。

  佛說法四十九年留下的記錄,都是靠阿難的記憶,佛去世後,阿難再向五百羅漢背誦出來成為佛經,所以經文開頭都說「如是我聞」,表示是阿難親身聽來的。五百羅漢的聚會就是第一次「結集」,他們不是普通的佛弟子,而是個個有成就的。第一次結集是要把佛的一生說法,統一記錄下來,是由佛的大弟子迦葉尊者主持,那時舍利弗、目連尊者等都已過世了。這些羅漢沒有把握是否記得一字不錯,只有阿難記得。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就是學問好,過耳不忘。

  咒語的梵音是陀羅尼,也就是總持的意思。咒語的每個音聲都包含著非常多的意義,所以是陀羅尼。譬如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念咒,南無意義是皈依,阿彌陀是無量壽光。念到這一句真能念念不忘,一心不亂,晝夜精進,七天七夜,是可以得總持法門。不止是佛法的記憶力,所有世間法的記憶力,都自然而然而來,腦子自然強了,就是六祖說的「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你們年輕人學禪學佛的,讀書也不行,記憶也不行,還說自己是修行人。唉呀!用古文兩句話說「其誰欺,欺天乎?」你欺騙了誰呢?不管你打坐也好,修什麼也好,只要定力增長了,智慧自然一天一天增長的。很多老朋友當自嘆記憶力變差了,但是真有修持的,年紀大也不會變差的,記憶力不好是不得其總持。

  再說阿難,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不准他參加,為什麼?阿難雖然聰明強記,可是還沒有悟道,五百羅漢可都是悟了道的。阿難在門外大哭,大迦葉就限他七天開悟才准參加。大迦葉故意要鞭策他,因為佛在世時,阿難仗著和佛是兄弟,偷懶心和依賴心重,所以沒有悟道。可是這一下,阿難被逼到牆角了,羞愧不已,就拚命用功,七天限期到了,他真的悟了,才准參加結集。

  「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一切悟道的人,他那大徹大悟的境界,一般人都只是用推測的心理去理解,悟道的境界無量無邊,佛也沒有辦法告訴沒有悟道的眾生。成了佛,他的智慧不是用腦筋想的,用腦筋想的是凡夫的聰明,像機器榨出來一樣的,是知識而不是智能。真智慧是如《中庸》所說「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要去思想,它自然而來的。得道的人辯才無礙,他寫文章或說話是滔滔不絕的,很輕鬆的,如果還要去想,那就成了辯才有礙,不是空靈的。所以說佛的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那是凡夫境界不可以想像的。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阿難聽了佛所說得道人的境界,就稟告佛,我從現在開始,再也不敢自認學問淵博。阿難在這個時候還沒有悟道,只是佛學的常識非常淵博。佛也說過,初地的菩薩不曉得二地的事,二地菩薩不曉得三地的事。也就是說,不到那個境界就不會知道,不敢亂加猜想,就是不可思議。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佛就訓誡阿難,不可以起退縮的念頭!我只是說你在聲聞弟子中學問最好,記憶力最強,我不是說你在菩薩中是最好的,菩薩境界不是你可以想像的。

  讀佛經典要把心情放輕鬆,有人問我花了三年讀完全部《大藏經》有什麼感想,我說像讀《紅樓夢》小說一樣。一般的老前輩聽了臉都變綠了,認為我侮辱了佛。其實我講的是真話,道理何在?你要是能心心相印,自然看起來很輕鬆,這本《維摩詰經》有三巷,全部《大藏經》共有一萬多巷,我每天坐著看二十卷,還怕看得太慢,所以晝夜不停的看。我最感謝的是這對眼睛,我老是讓它們加班,到現在還時常看東西看到天明。我常常摸摸它們說,對不起了,老兄,讓你們辛苦了。

  為什麼說這番話呢?我們人在修持中常會起退悔心,想到佛法那麼高深,自己哪天才做得到?算了,我沒希望了!所以你把這佛經當小說當劇本,這樣你就不會退悔了。你看佛告訴阿難,你可不要生退悔!我說你是小學生當中的第一名,不是大學生啊!阿難聽了這話,一定很難為情。佛又連忙說:

  「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你冷靜一下,阿難,不要難受,世界上一切有智慧的人,要推測想像得道菩薩的境界,都是做不到的。

  換句話說,你自己非修到不可,憑想像是不可能的。像很多同學從國外回來了,就大談美國如何如何,我就說,好了,不用講了,你在美國時,美國總統跟你吃了幾次飯?你見得到他嗎?人家是怎麼辦公的?你只是在猜測白宮裡做了什麼事而已,這不是笑話嗎?老輩子人說「鄉下人說朝廷,越說越像。」一般人都喜歡這樣,不要說美國元首了,就講我今天做了什麼事你知道嗎?你要怎麼樣去了解美國元首是如何做決策的?這不是鄉下人說朝廷嗎?

  所以佛對阿難說,不要去推測佛的境界,你只要老老實實修行,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也就是古人說的「勿以凡情而卜聖量」。

  「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已經不是普通人了,像我們想當阿難的學生,他收不收都還是問題的。佛再三提醒阿難,一切大海的深淵還可以測量得出來,至於菩薩的禪定境界,智慧的成就,總持的範圍,辯才的深淺,乃至他一切的功德,你是沒有辦法去衡量的,你不到那個程度是沒有辦法知道的;你亂推測的話,就是謗佛,是犯了大戒。等於一個小學生,妄想推測大學教授的境界,那是沒有辦法做到的,那只是污衊了人家。

  「阿難,汝等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佛再告訴阿難,你不要再岔話了,這些客人到了還沒招呼呢,先暫時擱置大乘菩薩境界的問題。維摩居士今天所表現的神通境界,是你們一般學小乘的聲聞和辟支佛,縱然用盡氣力,花了百千萬劫他辦不到的。

  佛與阿難師徒作了這一段對話,我們不要忘記,當時現場還有好多訪客。 眾香國菩薩問法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那時,從眾香世界來的菩薩,合掌向佛問話了。

  「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這段文字很簡潔,但其中有幾個轉折。這些菩薩說:世尊!對不起!我們從上方世界下來,對這裡的第一印象很差,看不起這裡。現在覺得後悔,也責備自己為什麼有看不起別人的心理。這個心理現在已經沒有了,因為我們現在了解到,一切佛的教化方便手法,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為了教化某一類不同的眾生,所顯現佛國的環境就會不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