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第九句,「以諸善根濟無德者」,這個世界的善知識們諸大菩薩,常常以自己修行成就的法門,幫助惡根深厚的人,以各種方法來感化他們。這也是同其它佛國世界不同的。
最後,第十句,「以四攝成就眾生」,這個世界諸大菩薩修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也是其它佛國世界沒有的。
維摩居士說了這十種善業道,他不是說給香積佛國的菩薩聽的,這些菩薩也不是不懂,他們是和維摩居士唱雙簧,其實他是說給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聽的,學佛就是要走這十個路線。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香積佛國的菩薩就提出一個問題,這正是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淨土的問題。他問,修大乘菩薩道的,要成就幾種修行的方法,使得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品德和行為變得圓滿無缺,死後往生淨土?
瘡是生瘡,疣是長贅肉瘤。瘡疣並不妨礙生命,但是會給生命帶來痛苦,是個病態。人在行為上都有病態,我這個人就很不規矩,沒有資格作佛教徒,所以我尤其怕宗教徒,因為很多人信了宗教以後,就拿了一把宗教的尺去度量別人。看一看這個人不是菩薩,那個人不夠資格作神父,卻從來不量量自己。這是犯了很大的錯誤,真學佛的人應該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任何一個人都免不了病態的,乃至連菩薩的行,有時都有病態。 菩薩成就八法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維摩居士回答,要能夠成就八種法門,才做得到。
「何等為八?」有哪八種呢?你看下面所說的,與我們東方文化的教育有絕對的關聯。東方與佛法有密切的關係,東方是生生不已的方向,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多少次都提到東方。《維摩詰經》這一品,講的是上方香積佛國和吃飯的問題,我已經點出來,這裡吃的飯是思食和識食的境界,不是段食和觸食。這個飯是得到禪定的人才吃得到,而吃了也會有成就的。下一品會呈現另一個佛國淨土,是阿閦佛的佛土,又是在東方。這個關聯好像古人和今人都沒有注意,你們青年可以向這一方面努力。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佛經都是用「饒益」,不是「利益」,因為饒是充份地、儘量地的意思,光說利益不夠。維摩居士說的這第一個修行方法,不止是佛教,在東方文化、中國文化中處處都有。所以說東方早有古佛了,這也是佛經上的話。中國文化做好事叫作積陰德,就是「為善不求人知」,若被人知道會恭維你,就會消了自己的善業和福報。下面還有另一句話,「為惡不畏人知」,希望人家知道,好糾正你。
「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這是由戒律來的,佛經就是戒。戒律像是規範道德行為的法律,法律是由法理而來,就是法律的哲學道理。醫學要有醫理,有人學醫但是不出來看病,因為他學的是醫理學,是醫生的顧問。佛經就是戒律的法理,剛才講的十事善法是戒,現在講的成就八法也是戒。這些戒不用去戒壇受戒,你若接受了佛教教育,就要依此改正自己的行為。
我常提英雄與聖人的分界,現在再提一下,英雄是征服天下,聖人是征服自己,學佛就是學征服自己。征服天下難,征服自己更難。許多人可以作英雄,但是沒有辦法作聖賢,因為不能征服自己。英雄是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煩惱,建立在別人的身上;聖人是把天下人的痛苦煩惱,自己挑起來。聖人就是菩薩道,就是「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
所以我們看這些經文,就等於是念戒,若《維摩詰經》有時真看不下去,因為看了都做不到。以這一條來講,不要說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了,就算好朋友要我們分擔一下困苦都做不到。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有功德自己不占有,都布施出去,也就是大家誦經時最後的回向。回向的道理前面講過不少次了,一部老子《道德經》,就是在講回向,例如「為無為」,又例如「外其身而後身存」,都是回向的道理。
「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看一切眾生平等,儘量地謙虛,如果傲慢的話就有障礙了。要尊重任何一個人如聖賢,這跟儒家道家,沒有任何區別啊!
「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深信所有聽過的大乘經典,雖然有些道理從未聽過,但也不懷疑。
「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看不起小乘道,因為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大乘不過是小乘的範圍擴大而已。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出家人不嫉妒別人受供養,這也包括了在家人,看到別人得意了不嫉妒。我常說「一家飽暖千家怨」,所以儒家道理是,人不敢自己太富貴。過去我在家鄉時,年輕人不准穿皮袍,老輩見了要罵的,年紀輕就玩這個!中年人穿皮袍,還要在外面加一層蓋住。人家看你發了財,會眼紅的,但你窮了也沒有人會同情你的。這都是一般眾生心理。我們學佛的人修行,就要改變這種心理,所以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視之為應該;自己有什麼好,要謙退,不以此為榮,要在這樣的心態中修行。現代人常說,對某某事值得驕傲,這是不通的中文,是從外文翻譯來的,勉強說值得自豪還差不多。中國文化中說值得自己驕傲,那是狗屎心態。
「常省已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六祖也講過,修行人要「但觀已過,莫論人非」。真學佛只有反省自己,要求自己,不去談論別人的過錯,一心一意修一切善行,完成一切功德。
「是為八法。」這就是維摩居士所說的往生淨土八法,你能修成就了,必定往生。但是即使這八法成就了,你說無始以來的業消完了嗎?不見得,因為這只是成就大菩薩行的基本八法而已。菩薩行不止八法,這八法成就了,也就是守了大乘的戒律,就不會有修行的病態,臨終時必然能往生所發願前往的佛國淨土。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這是這一品的結論,文字就不用解釋了。 菩薩行品第十一
是時,佛說法於庵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遶,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並師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帀,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遶七帀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座,即皆受教。眾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唯然,已見。汝意云何?世尊,我覩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難言:此所從來?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余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維摩詰言:至此飯消。曰:此飯久如當消?曰:此飯勢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台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最後,第十句,「以四攝成就眾生」,這個世界諸大菩薩修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也是其它佛國世界沒有的。
維摩居士說了這十種善業道,他不是說給香積佛國的菩薩聽的,這些菩薩也不是不懂,他們是和維摩居士唱雙簧,其實他是說給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聽的,學佛就是要走這十個路線。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香積佛國的菩薩就提出一個問題,這正是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淨土的問題。他問,修大乘菩薩道的,要成就幾種修行的方法,使得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品德和行為變得圓滿無缺,死後往生淨土?
瘡是生瘡,疣是長贅肉瘤。瘡疣並不妨礙生命,但是會給生命帶來痛苦,是個病態。人在行為上都有病態,我這個人就很不規矩,沒有資格作佛教徒,所以我尤其怕宗教徒,因為很多人信了宗教以後,就拿了一把宗教的尺去度量別人。看一看這個人不是菩薩,那個人不夠資格作神父,卻從來不量量自己。這是犯了很大的錯誤,真學佛的人應該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任何一個人都免不了病態的,乃至連菩薩的行,有時都有病態。 菩薩成就八法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維摩居士回答,要能夠成就八種法門,才做得到。
「何等為八?」有哪八種呢?你看下面所說的,與我們東方文化的教育有絕對的關聯。東方與佛法有密切的關係,東方是生生不已的方向,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多少次都提到東方。《維摩詰經》這一品,講的是上方香積佛國和吃飯的問題,我已經點出來,這裡吃的飯是思食和識食的境界,不是段食和觸食。這個飯是得到禪定的人才吃得到,而吃了也會有成就的。下一品會呈現另一個佛國淨土,是阿閦佛的佛土,又是在東方。這個關聯好像古人和今人都沒有注意,你們青年可以向這一方面努力。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佛經都是用「饒益」,不是「利益」,因為饒是充份地、儘量地的意思,光說利益不夠。維摩居士說的這第一個修行方法,不止是佛教,在東方文化、中國文化中處處都有。所以說東方早有古佛了,這也是佛經上的話。中國文化做好事叫作積陰德,就是「為善不求人知」,若被人知道會恭維你,就會消了自己的善業和福報。下面還有另一句話,「為惡不畏人知」,希望人家知道,好糾正你。
「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這是由戒律來的,佛經就是戒。戒律像是規範道德行為的法律,法律是由法理而來,就是法律的哲學道理。醫學要有醫理,有人學醫但是不出來看病,因為他學的是醫理學,是醫生的顧問。佛經就是戒律的法理,剛才講的十事善法是戒,現在講的成就八法也是戒。這些戒不用去戒壇受戒,你若接受了佛教教育,就要依此改正自己的行為。
我常提英雄與聖人的分界,現在再提一下,英雄是征服天下,聖人是征服自己,學佛就是學征服自己。征服天下難,征服自己更難。許多人可以作英雄,但是沒有辦法作聖賢,因為不能征服自己。英雄是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煩惱,建立在別人的身上;聖人是把天下人的痛苦煩惱,自己挑起來。聖人就是菩薩道,就是「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
所以我們看這些經文,就等於是念戒,若《維摩詰經》有時真看不下去,因為看了都做不到。以這一條來講,不要說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了,就算好朋友要我們分擔一下困苦都做不到。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有功德自己不占有,都布施出去,也就是大家誦經時最後的回向。回向的道理前面講過不少次了,一部老子《道德經》,就是在講回向,例如「為無為」,又例如「外其身而後身存」,都是回向的道理。
「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看一切眾生平等,儘量地謙虛,如果傲慢的話就有障礙了。要尊重任何一個人如聖賢,這跟儒家道家,沒有任何區別啊!
「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深信所有聽過的大乘經典,雖然有些道理從未聽過,但也不懷疑。
「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看不起小乘道,因為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大乘不過是小乘的範圍擴大而已。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出家人不嫉妒別人受供養,這也包括了在家人,看到別人得意了不嫉妒。我常說「一家飽暖千家怨」,所以儒家道理是,人不敢自己太富貴。過去我在家鄉時,年輕人不准穿皮袍,老輩見了要罵的,年紀輕就玩這個!中年人穿皮袍,還要在外面加一層蓋住。人家看你發了財,會眼紅的,但你窮了也沒有人會同情你的。這都是一般眾生心理。我們學佛的人修行,就要改變這種心理,所以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視之為應該;自己有什麼好,要謙退,不以此為榮,要在這樣的心態中修行。現代人常說,對某某事值得驕傲,這是不通的中文,是從外文翻譯來的,勉強說值得自豪還差不多。中國文化中說值得自己驕傲,那是狗屎心態。
「常省已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六祖也講過,修行人要「但觀已過,莫論人非」。真學佛只有反省自己,要求自己,不去談論別人的過錯,一心一意修一切善行,完成一切功德。
「是為八法。」這就是維摩居士所說的往生淨土八法,你能修成就了,必定往生。但是即使這八法成就了,你說無始以來的業消完了嗎?不見得,因為這只是成就大菩薩行的基本八法而已。菩薩行不止八法,這八法成就了,也就是守了大乘的戒律,就不會有修行的病態,臨終時必然能往生所發願前往的佛國淨土。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這是這一品的結論,文字就不用解釋了。 菩薩行品第十一
是時,佛說法於庵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遶,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並師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帀,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遶七帀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座,即皆受教。眾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唯然,已見。汝意云何?世尊,我覩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難言:此所從來?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余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維摩詰言:至此飯消。曰:此飯久如當消?曰:此飯勢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台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