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拿第一句話來說,「以布施攝貧窮」不止是東方在做,大家都在做的,因為上文曾說「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不止是佛家在做,我們拿中國的儒家道家為例,都是這麼教人的。捨己為人、恤老憐貧、博世濟眾的思想,不是佛法進入中國才開始的,四書五經之中都有。了解了這個,就明白何土無佛啊!

  攝貧窮是攝度救濟貧窮,拉他一把的意思。按我們過去的文化,沒什麼度不度的,這是作人本位義所當為的。換句話說,我們祖宗文化認為,人不是為自己而活,是為別人活著的。當然別人也為我而活著,這是互助的關係。根據好幾本佛經所載,這種行為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才有的,所以不要輕視自已。

  第二句話「以淨戒攝毀禁」,你也可以寫一篇論文研究,從我們有文字開始,一直到了有四書五經,在這段期間,佛教還沒傳進中國。四書中只有《論語》是孔子思想,《大學》是孔子嫡傳門人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孟子》是子思的學生所作。你查查《高僧傳》,十個中有七八個是儒家出身,所以很多人都引儒家的觀念講解佛法。儒家的四書五經是教人如何作人,偏重於人道,為何如此?《左傳》說過「天道遠,人道邇」,形而上道要怎麼修?天究竟在哪裡?孔子教我們「敬鬼神而遠之」,他是承認有鬼神的,你要恭敬它,但是這個問題太深遠了,不要輕易去研究它,你先把淺近的人道做好了,才進一步去探究天道。人道都做不好,就想學佛嗎?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實在作人都有問題,可是標榜學佛,讀過佛經,皈依了佛之後,脖子都硬了,把頭仰著,好像我就是第一,那之墮落啊!

  儒家所有的書都是在講人道,用大乘戒律比對一下就知道,為什麼我常說四書五經就是佛教的律宗,是人道的戒律,也就是居士戒。真正一個居士必須做到這些戒。譬如《論語》處處是戒條,就在教我們怎麼作人,怎麼做事,怎麼作兒女父母。所以這個世界上的眾生,都能夠「以淨戒攝毀禁」,尤其在東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西方文化在二千年前是很淺薄的,其後也引進了東方的文化,也向這個路上走,以淨戒攝毀禁,這也是自然的趨勢。所以在佛法的觀點看,真正的佛法不會有末法時代的,所謂末法,只是指宗教的形態,事實上,正法的真理是永遠住世的。所以說「正法常住」,只不過諸大菩薩的教化方法和姿態,隨時代的變化不同而已。如能這樣理解,那你理解的範圍就廣,胸襟也大了。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是佛法偉大之處。

  第三句是「以忍辱攝嗔恚」,這就不用說了,學佛要學忍辱,同樣中國的諸子百家,沒有哪一本書不是教我們謙虛的。謙虛就是忍辱的表達,忍辱是原則,謙虛是行為。人能謙退才是真正的忍辱。這一切的教化,都是佛法。

  第四句「以精進攝懈怠」,更不用說了,東方文化順手拈來都是勤勞、努力,只不過是佛學的名詞翻譯不同罷了。

  第五句「以禪定攝亂意」,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對任何宗教哲學,我們都要放開眼光,他們都是講定的,定就是靜。譬如《大學》講修定的次序,非常清楚:「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修養的次序就是修禪定,不是佛法來了以後才有的。後來佛經翻禪定,這個「禪」字是翻音,你用廣東、閩南語讀來比較接近本音。「定」字就是取自於《大學》中的「知止而後有定」。禪定是共法,大小乘、佛、外道、菩薩、凡夫都有的。乃至跳舞專心一致,到了忘我境界,也就是禪定,不過那是凡夫的禪定三昧。其它宗教的祈禱,也是禪定的一種方式,有其它宗教的教友對我說,他受洗時心境無比清淨,全身毛孔都張開的,我就說,你真得救了!在儒家就是講「誠」和「敬」。他跪下去的那一剎那是真得感應,不是誰給他的感應,是自己給自己的,自己本有的,就是禪定。不過這仍是凡夫禪,不是佛法與外道不共法般若所得的智慧,這是下面要說的。

  所以禪定在任何宗派都有,諸如宋儒,雖然反對佛教,可是每一家都在修禪定。所以我對宋儒是不大原諒的,他右手偷了佛,左手偷了道,然後還要罵人家不對,這算是什麼儒家?氣派太小了。但是這個過錯可不是孔子孟子的。宋儒主張誠和敬,我的老師當中有好幾位,我看了就怕,他生活上沒有馬虎過的,都很嚴謹,臉上也沒有笑容,其中有一位是秀才,又學佛又講儒家,還是日本留學回來的。他上課還擺一本印光大師的文鈔在旁邊,也是吃素的。我到現在還很懷念這位林老師,他就是位儒家人物,出家人講戒律都沒有他嚴格。

  第六句「以智慧攝愚痴」,這也不用說了。剛才說過,你要是能把十善業道同東西方文化的關係研究清楚,至少你在佛學學理的研究,已經很高明了。

  第七句「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佛學中常提到三災八難,三災我們前面說過了。這個「難」是艱難困難的難。可是有時書上看到某人向某人問難,這是向人請教一個困難的問題,不是想要問倒人家的意思。八難是八種學佛的大困難,障礙我們學佛的前三難是:地獄、餓鬼、畜生。一般說在這三道中不能學佛,但是進一步說則不然,大乘道主張在這三道中還是有化身菩薩在度眾生,這一點我們在此也不詳說了。

  另外五難是:一、盲聾瘖瘂、二、世智辯聰、三、佛前佛後,這些是人道學佛的障礙,下定決心學習,都可破除,所以佛經說我們這個世界苦樂參半,因此我們應當精進追求真諦。四、學佛難,北俱盧洲的人固然在物質精神上享受,但是他們永遠不會得到真理智慧,所以也是災難之一,常言也道「富貴發心難,貧窮布施難。」五、無想天或雲長壽天,耽著禪定,不得聞法,也是災難。

  本經所講的八難,是八種突不破的困難,可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菩薩行的人,都有各種的辦法教化人突破這個困難。突破的方法如果發揮起來是很多的。譬如佛教和道教都有度餓鬼、度畜生的修法。我們有位同學是搞電子的專家,他做過研究,認為電能比較強的,修道的成就也會比較快。他用各種動物的皮磨擦玻璃棒,試驗哪種動物的電能最強,結論是人皮最快,只要擦幾下子就產生電能。其次是狐狸皮,牛皮也不太差,所以他認為畜生道離人道也不太遠,是可以得度的。

  像這樣幫助眾生突破八難去修道,在別的佛國是沒有的。

  第八句是「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佛法本來只有一乘,譬如我們這裡的顯明老和尚,每星期四為各位講《法華經》,他是正統講經說法,我不能與他比,我這不能算講經,只是和各位隨便作基礎佛法的研究。我鼓勵大家好好跟他學,老法師萬一涅盤了,天台宗的分科判教就沒有人了。我為什麼提這個?就是想起《法華經》上說,佛法只有一乘道,沒有分三乘五乘,但是一乘道就是無上乘,太難了。因此佛的教育方法分了聲聞緣覺等等,有種種不同的方便,這是其它佛國淨土所沒有的。譬如我們看淨土三經,極樂世界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本經在後面就說,與其它佛國世界的說法,完全不同,我們可以對照《華嚴經》的佛國世界的道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有特殊的成就方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