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身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說法無悋。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 著己樂,慶於彼樂。在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善師想。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說無礙。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寂滅。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舍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諸正士菩薩已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嘆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我們現在開始說《維摩詰經》下卷第十一品。研究佛經有一個最新的觀念,每一部經有經題,例如《妙法蓮華經》,每一品也有題目,把每一個題目連起來,就是全部的佛法。《維摩詰經》講到香積佛品是一個高潮,全經有好幾處高潮迭起,大家要搞清楚。現在是菩薩行品,是講大乘菩薩道應該如何修行。全經用很多的故事,其中有用比喻,用直說,用問答,來說明佛法的修持。 維摩詰領眾前往禮佛

  「是時,佛說法於庵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本經講到此處,我們要記住佛開始是在庵羅樹園,因為維摩居士有病,佛要大家去看病,故事由此開始。現在佛還在庵羅樹園等著,大部分的同學都去看維摩居士了。在這個時候,這個庵羅樹園忽然變大起來了,有無比的莊嚴,一切都發出金色。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阿難覺得奇怪了,就問佛為什麼這個地方,有如此祥瑞的感應。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遶,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佛說,這個瑞應是因為維摩居士,和文殊師利菩薩領頭的大眾,都要來這裡的緣故。我們要注意這個場面,當時還包括了從香積佛國來的菩薩在內。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維摩居士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我們現在應該和所有在座的菩薩,過去禮佛了。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文殊師利菩薩說,好的!我們去吧!現在正是時候。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並師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帀,一心合掌,在一面立。」當時在場那麼多的菩薩,和那些師子座,被維摩居士用神力,右手一端就端過去了。我們看了覺得是很稀奇的神話,有沒有這回事?絕對有的。為什麼後人修行達不到這樣的神通力?這件事代表著什麼?就是個嚴重的問題了。佛過世以後,古今中外的佛弟子,修行都沒有到達這個境界,這是個什麼問題?我們不要以為這是不可能的事,只是當做神話比方,就把它抹過去了。這個問題就與菩薩行有關,我們不作結論,希望大家去研究。

  維摩居士帶大家到了釋迦牟尼佛面前,就對佛磕頭。這裡的稽首就是跪拜,我們在家人寫信也用頓首,在信尾寫,「弟某某頓首」,這與稽首是一樣的意思。出家人寫信給人家用合十,就是合掌,不是跪拜,同鞠躬差不多。維摩居士向佛頂禮之後,依印度最恭敬的禮貌,向右圍繞佛七圈,才合掌站在一邊。這裡記載的與中國古代禮節一樣,到人家家中去作客,到了先行禮,然後自己退一步,等主人進一步來請你。現代人都不講這一套了。

  「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帀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所有同維摩居士一道來的菩薩、大弟子、帝釋天、梵天、四天王等人,原來是在座位上被端過來的,也紛紛下座,依同樣方式,向佛行禮後立在一邊。

  「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佛等大家行禮完畢,就照一定的禮法慰問大眾,請大家再坐下來,聽佛說教。

  「眾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等大家都坐定了,佛就問舍利弗,這一次去維摩居士那兒,親眼看見了大乘菩薩修到自在神通的功力了吧?

  「唯然,已見。」舍利弗答:是的,我親自看到了。

  「汝意云何?」佛又問他:你說說看,大乘菩薩何以有如此的自在神力。

  「世尊,我覩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舍利弗答:我親自看到不可思議的神力,沒有辦法用世間的思想知識去研究議論。「非意所圖,非度所測」,要注意這八個字,這是點題,這不是我們普通人用思想意識能貪圖得到的,也不是我們的知識範圍所能夠推測的。 香積飯香何時消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這時,阿難在旁邊岔一句話,他問佛,現在聞到一種從沒聞過的香味,是什麼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