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需的意義就是需要,我們看了孔子的《系傳》就知道。這一卦險在前,平面來講,前面是坎卦,坎也是坡坎,也是大水,但是“剛健而不陷其義”,本身陽剛之氣太多了。後面乾卦,三爻是陽爻,而坎卦本身中間亦是陽爻,雖然有危險的現象,因為剛健不會跌倒,以這個意義來講,不會受國走絕路。為什麼有孚、光亨、貞吉?因為這是一個好卦,後卦是前卦的天,海闊天空,而坎卦的陽爻,得其中位。“利涉大川”只要涉,往前面去,就有很好的成果,這是《彖辭》對卦辭的解釋。

  《彖辭》、《彖辭》的矛盾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這與《彖辭》不同,而說雲上於天是需,畫面兩樣。《彖辭》解釋前面是一片水的平面圖,《彖辭》的畫面是立體的,天上面都是雲霧,它說這個卦是叫我們上館子,不但上館子,還要作樂。我們就發現《彖辭》、《彖辭》是矛盾的,對聖人不好意思說他矛盾,姑且說是兩重意義,這樣兩重不同的意義該怎麼辦?這且暫時擱在這裡。

  需卦爻辭

  “初九,需於郊,利用恆,無咎。象曰:需於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恆

  無咎,未失常也。”

  需於郊,是根據《彖辭》“雲上於天”下雨,夏天熱得要死,希望下一場雨,結果下了,可是“及時雨送(宋)江”,下到外面去了。需於郊就是雨下到郊外去了,引用這個現象來講人文文化哲學,則“利用恆”要恆心,萬事要用恆心,卜到此卦,表示有消息,但慢慢來,要有恆心去做,最後有好結果。“無咎”,沒有毛病,沒有過錯,《彖辭》對於爻辭,用人生哲學的道理來解釋的。需於郊是要有恆心慢慢來,“勿犯難行”,遇到特別的困難,不要浮躁去衝破,知道不對退回來,等機會。“利用恆無咎,未失常也。”怎樣說無咎是因為未失常,這個卦初九爻動,動得很正常,假如卜卦初九爻動,就變成了水風井卦,現象變了,初步有受困之象,但是不壞。

  “九二,需於沙,小有言,終吉。象曰:需於沙,衍在中也,雖小有

  言,以吉終也。”

  第二爻,這陣雨下到沙灘上去了,立即幹了。卜卦的意思,是有口舌,是非多,但小事沒有關係,別人誹謗、批評,不用怕,最後是好。《彖辭》說:“需於沙,衍在中也”,一陣雨,下到沙灘里,就漫衍開了。“雖小有言”,人家的閒話像下雨一樣,滴滴答答,囉嗦,但最後還是好的。為什麼最後是好的?因為第二爻動了,變成水火既濟卦,所以卜卦有時取其動,有時取其不動,其間如何取法?則在各人的智慧,如夜入黑房要開燈則取動,天氣轉冷了需關上冷氣,則取不動的靜象了。

  “九三,需於泥,致寇至。象曰:需於泥,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

  慎不敗也。”

  到了第三爻變討厭了,雨下在泥土地上,都是爛泥地,路都不能走。這個卦有危險的現象,如果在前方作戰,擔心敵人要來攻擊了;如作小偷的,偷風不偷月,偷雨不偷雪,泥濘會困人,所以土匪在這時行劫。《彖辭》解釋說:“需於泥,災在外也。”為什麼說災在外?因為第三爻動了,內卦變成兌卦,水澤節,水上加水,要節制了。“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有敵人來攻擊,也是自己內部問題,把敵人引過來,所以要敬慎處理,不會失敗,但不敬不慎還是要失敗的。

  “六四,需於血,出自穴。象曰:需於血,順以聽也。”

  卜到這個卦,有流血的事,在哪裡出血?大部分在耳朵,因為坎為耳,這是外卦坎卦的初爻動,所以《彖辭》說“需於血,順以聽。”怎麼是順以聽?第四爻動後,外卦倒過來就是巽卦,另一觀念看,這一爻蠻牽強的,可是古人研究《易經》,把這些牽強的當寶貝,當真理,拿來打轉,轉了一輩子五六十年,精神心血都轉在裡面。

  “九五,需於酒食,貞吉。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在九五爻就好了,有酒食,有人請吃酒筵,大吉大利。《彖辭》說:“酒食貞吉”,是因為九五爻,在中正之道,這一爻是陽爻,前後都是陰爻,是外卦的中位,重卦的第五位,至中至正的位。

  “上六,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象曰:不速之客來,

  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這個卦很妙,古書上很多人,早晨卜到這個卦,都叫家人準備,有不請自來的客人將要來訪,可是對於這三位客人,對他恭敬客氣,就大吉。《彖辭》的解釋是說,上六爻動了,雖然不當位,但本身是水天需卦,沒有離開坎卦的本位,所以也沒有大錯。但這三個客人從哪裡來的?既不是先天卦,也不是後天卦,這三人到底從哪裡來?是下卦的乾卦跟著三個陽爻。

  從這裡看,《易經》就是這樣,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許多人不管《易經》的本文,只在六十四卦的象數上去發展,也是有他的道理,至於本文會了以後,姓張的可以寫“張易”,姓李的可以寫“李易”。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我們要對於卦辭、爻辭作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參考一本書--《易林》,焦贛著的,商務印書館出的一個版本比較好。他對於六十四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又有不同的說法,這是他把《易經》研究通了以後,真正照文王的觀念而來的一套思想。有些人卜卦,比較正確的,也用《易林》的內容,胡適對《易林》也作過考據,文字亦很美很妙,大家可以參考。

  學《易》與用《易》

  至於我們要對每一卦、每一爻作再深一層的研究,據我現在所了解,便不是那麼簡單了,必須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學,也叫作星象學--天文現象,二十八宿星的躔度,同每一個卦所代表的星座,每一星座在某一躔度上和其他星座所發生的關係,構成了一個現象。譬如說北斗七星,那七顆星如何像一個斗?是人類觀察天文,把那七顆星連起來,畫出來像一個斗。如西方人講天女星,是神話的構想像一個天女,實際上沒有,只是把一些星星連起來的虛線,大概像一個天女,那就如《易經》所說的“象”。現在西方的天文學那麼發達,也離不開星象,這個星象學和現代的太空學分兩路了。一路是實際研究追查每個星球在天體裡的相互關係,是天文走到太空方面去了;一路是研究追查星座和地球發生的影響關係,而構成抽象性的對人類活動的作用,這就變成星象學。星象學有印度的、埃及的、中國的、西洋的,各個系統不同,但大致上原則還是一樣的。可知《易經》每卦每爻的意思,是由星象學來的。漢朝有名的《京房易傳》,把這個要點藏在裡面,沒有明指出來,等於對後人留了一手。後來到了宋朝《易經》的大家邵康節,所謂能“前知五千年,後知六萬年”,就是從這個星象系統來的,所以他敢吹這個牛。那麼我們知道中國的天干、地支、五行、八卦,都是歸納了非常複雜的星象學,化繁為簡變成一般人都能懂得的抽象東西。因為一般人不知道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的來源是星象學,就認為是江湖術士,實際上江湖術士的這一套,基本上有其最高深的中國文化作背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