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物極則反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乾卦六爻,都用龍來代表,坤卦都沒有用龍作代表。坤卦開始說卦的本身是用母馬作代表,接下來以大地的現象,在六爻中是說月亮的現象。但現在到了上六,最後一爻,引用到乾卦來了,把龍用進來了。我們知道坤卦是沒有綜卦的,而它的錯卦,六支都是陽爻,其次陰極就陽生,這一爻要變了,坤卦到這裡非變不可,於是陽爻要進來了。而龍戰於野,一戰爭就要流血,流下的血為玄--青色,黃是黃的顏色,以天象來解釋非常通,不需要套用那麼多東西,只要仔細觀察一下,每月二十八九日,尤其早晨起來,天蒼蒼,野茫茫,有玄黃之色。如果確定《易經》是根據天象來談人事的,而去觀察天象自然界的現象,《易經》本身是很好解釋的,不必討論到那麼多東西。《彖辭》解說龍戰於野,是說坤卦到極點,可引用“窮則變,變則通”這兩句話。戰爭對人類並不一定是一種禍害,也許是一種革新,因為窮則變,變則通。時代到了某一個情況非變不可,非革命不可,因為“其道窮也”,窮則要求變,變的時候自然有龍戰於野之象,這是一定的。
用六永貞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這是講整個坤卦,要注意的,六十四卦,只有乾卦講到用九和這裡坤卦的用六,其它六十二卦,都沒有“用九”、“用六”的。所謂“用六”,也是和乾卦解釋用九一樣,就是不被六用,用全體的卦,而本身並不加入在某一爻里,這就高了,大吉大利,永遠是好的,《彖辭》解釋,用六能永貞,是因為有偉大的結果。
這裡講完了坤的爻辭,再提起請大家注意的,我研究《易經》的方法,是不管各家的註解,尤其《周易集注》的註解是不能看的,這是朱熹當年把各家的註解,亂七八糟集攏來,便利初學的人參考用,有許多錯誤的註解也用進來了;這一本是明朝國子監的監本,等於現在國立大學的課本,有許多不能看。我們現在是用天象的觀察來研究《易經》,這是較原始的路子,比較正確的,但是今天我們若迴轉來研究自己傳統文化的天文學,又是要新開路子了,現在國內能懂得中國自己原始的天文學,而把現代西方天文學同時合併治理的人,已不多見了。
婦唱夫隨 陰陽顛倒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
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現在所要談的是思想問題,講孔子的《文言》,《文言》很重要,研究中國文化,儒家的孔孟思想,道家的老莊思想,都從《易經》的原理來。現在推開了每卦的卜卦關聯,只看《文言》;所謂“文言”,就是以文化的觀念研究《易經》。這裡孔子提出來講坤卦的德性:坤是純陰卦,是至柔的,至柔是坤卦的體,如果動起來就剛強,老於引用了這個觀念,所以他說“柔能克剛”。世界上最柔的是水,老子引用了水,水是沒有骨頭的,再加熱就幹了、化了、連影子都沒有了,這是天下之至柔,能克天下之至剛,就是不管多厚的鋼板,在不斷的滴水之下,最後也必被水滴得穿洞。又如工業用的“水刀”,把水加速也真的把鋼板給切開了。所以儒家、道家都教人不要過剛,過剛易折,一個人太剛強了,容易斷折。所以坤卦的本身是至柔,不動則已,一動就是剛,像練太極拳,在練的時候,慢慢摸,非常柔,但是到了用的時候,就非常快,非常剛。“至靜而德方”,坤卦是至靜的,但並不是死寂的,沒有骨頭的,外圓內方的,內在永遠是方正的,一個人假使把自己的精神、人格、修養做好了,自然是外圓內方,形成了至靜而德方,還加一個條件“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就是月亮的道理,有一定的常軌,有如大地,包容一切而化成光明,這是說人的修養,是怎樣的人有如此修養?乾卦是君道,是領導人修養,坤卦則是臣道,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小則里長行君道,里幹事行臣道,就“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要柔順,要承上啟下,承天,承乾卦的功能而行,這就教我們做人要站在坤道的立場,坤道是臣道,又是妻道,所以中國講婦女的德性,是夫唱婦隨,但現代相反了,乾坤顛倒,要婦唱夫隨,我們知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從這個理由來的。
現在繼續講坤卦的《文言》。
孔老夫子的因果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是中國文化四句話的原則,大家要特別注意的,我們中國文化,東方文化,最喜歡講因果報應。如果過去沒有研究過《易經》,都以為這是佛家的思想,來自印度的,事實上中國、印度、東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報應基礎上。由此我們了解,中國過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礎上,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報應,乃至做官的人,要為子孫培養後福,都是怕因果。不過因果的問題是宗教哲學的大問題,在研究起來也是很好的一本書,一篇很好的博士學位的論文。佛家的因果,是講本身的三世,即前生、現在及後世。中國儒家的因果講祖宗、本身、子孫三代,就是根據《易經》這裡來的。這也是一個歷史哲學問題,尤其這幾句話,我們都曉得用,知道是孔子的話,這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不變的,現在當然社會道德已變動了,但是據我個人仔細靜靜的觀察研究,我們中國人年輕一代儘管怎麼變,這個觀念還是有,這是我們民族血統中的觀念。
我們要注意“餘慶”、“餘殃”的“余”字,余是剩下來的,余是有變化的,並不是一定本身就報,這是中國人對因果報應的定理,中國文化一切都建立在這因果報應上。由此看來,劉備在臨死的時候,吩咐他兒子兩句話:“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以劉備這樣一位裊雄,對自己的兒子作這樣的教育,都是從中國舊文化來的觀念。我們看歷史傳記,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結果。將來中西文化匯合以後如何演變?還不知道。現在據我所知,最近在美國,宗教的活動,自哈佛大學開始,已經變了,提出“宗教一家”的口號,主張宗教不能分家;其次,美國的一般學者、知識青年,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所以中國人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尤其現在為父母的人,教育下一代,為了國家民族文化,這個觀念還是絕對不可變的。
下面孔子對於這個觀念作了演繹,從此,也可以知道孔子為什麼作《春秋》,寫歷史,歷史的法則就在這裡。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
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春秋戰國的時候,孔子看到社會多麼亂,孔子看見當時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所以提倡孝、提倡仁。社會文化,像人吃的藥一樣,哪一種病流行,就倡用醫哪一種病的藥,假如這兩天感冒流行,藥店的感冒藥就賣得多。大學裡開課,社會需要什麼人才,學校就開什麼課程,教育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看了四書五經很傷感,可見中國這個民族,可怕的一面是不孝、不仁、不義的太多,所以孔子提倡仁呀!義呀!孝呀!到了幾千年來,有幾個真孝、真仁、真義的?孔子這裡就講出了這另一面:“臣弒其君”,部下叛變幹了主管的,“子弒其父”,兒子殺父親的,春秋戰國這類例子太多了,尤其是利害之間,兄弟妹妹之間,都是殺、搶。“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突變來的,一個社會文化演變不是突然而來的。“其所由來者漸矣”,是漸進的,也是《易經》的法則,一爻一爻,慢慢變來的。根據《易經》孔子這個道理,我們看近六十多年的歷史,乃至推到近百年歷史,或遠推到清朝中葉,十九世紀開始,我們的社會一步一步演變到今天,對於今天的這個社會現象,有許多人看不慣,很難過,我覺得沒有什麼,這都是漸漸來的,不要怕,有時一個變動就變好了。“其道窮也”,現在已經差不多到這地步了,非回頭不可。“由辯之不早辯也”,這是辯論的辯,也是辨別的辨,在家庭教育來講,就是對一個孩子變壞,沒有早看清楚;以歷史來講,就是不好好領導,不早辨別清楚,所以發生動亂,這也是講歷史哲學,也是社會史,也是文化發展史。譬如中國文化,為什麼發展到現在一直要提倡自然科學?“其所由來者漸矣”,也是慢慢變來的,不要以為現在這個科學時代已到了頂點,但還是要變的,當然還有更新的科學時代出來。“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這就解釋引用初六爻的話說,學了《易經》,腳踏在地上發現降霜了,就知道冷天快要來了。到了春天,立春以後,氣候一暖,夏天的衣服也要準備拿出來了,都有前因後果,這是中國文化主要的精神所在。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乾卦六爻,都用龍來代表,坤卦都沒有用龍作代表。坤卦開始說卦的本身是用母馬作代表,接下來以大地的現象,在六爻中是說月亮的現象。但現在到了上六,最後一爻,引用到乾卦來了,把龍用進來了。我們知道坤卦是沒有綜卦的,而它的錯卦,六支都是陽爻,其次陰極就陽生,這一爻要變了,坤卦到這裡非變不可,於是陽爻要進來了。而龍戰於野,一戰爭就要流血,流下的血為玄--青色,黃是黃的顏色,以天象來解釋非常通,不需要套用那麼多東西,只要仔細觀察一下,每月二十八九日,尤其早晨起來,天蒼蒼,野茫茫,有玄黃之色。如果確定《易經》是根據天象來談人事的,而去觀察天象自然界的現象,《易經》本身是很好解釋的,不必討論到那麼多東西。《彖辭》解說龍戰於野,是說坤卦到極點,可引用“窮則變,變則通”這兩句話。戰爭對人類並不一定是一種禍害,也許是一種革新,因為窮則變,變則通。時代到了某一個情況非變不可,非革命不可,因為“其道窮也”,窮則要求變,變的時候自然有龍戰於野之象,這是一定的。
用六永貞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這是講整個坤卦,要注意的,六十四卦,只有乾卦講到用九和這裡坤卦的用六,其它六十二卦,都沒有“用九”、“用六”的。所謂“用六”,也是和乾卦解釋用九一樣,就是不被六用,用全體的卦,而本身並不加入在某一爻里,這就高了,大吉大利,永遠是好的,《彖辭》解釋,用六能永貞,是因為有偉大的結果。
這裡講完了坤的爻辭,再提起請大家注意的,我研究《易經》的方法,是不管各家的註解,尤其《周易集注》的註解是不能看的,這是朱熹當年把各家的註解,亂七八糟集攏來,便利初學的人參考用,有許多錯誤的註解也用進來了;這一本是明朝國子監的監本,等於現在國立大學的課本,有許多不能看。我們現在是用天象的觀察來研究《易經》,這是較原始的路子,比較正確的,但是今天我們若迴轉來研究自己傳統文化的天文學,又是要新開路子了,現在國內能懂得中國自己原始的天文學,而把現代西方天文學同時合併治理的人,已不多見了。
婦唱夫隨 陰陽顛倒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
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現在所要談的是思想問題,講孔子的《文言》,《文言》很重要,研究中國文化,儒家的孔孟思想,道家的老莊思想,都從《易經》的原理來。現在推開了每卦的卜卦關聯,只看《文言》;所謂“文言”,就是以文化的觀念研究《易經》。這裡孔子提出來講坤卦的德性:坤是純陰卦,是至柔的,至柔是坤卦的體,如果動起來就剛強,老於引用了這個觀念,所以他說“柔能克剛”。世界上最柔的是水,老子引用了水,水是沒有骨頭的,再加熱就幹了、化了、連影子都沒有了,這是天下之至柔,能克天下之至剛,就是不管多厚的鋼板,在不斷的滴水之下,最後也必被水滴得穿洞。又如工業用的“水刀”,把水加速也真的把鋼板給切開了。所以儒家、道家都教人不要過剛,過剛易折,一個人太剛強了,容易斷折。所以坤卦的本身是至柔,不動則已,一動就是剛,像練太極拳,在練的時候,慢慢摸,非常柔,但是到了用的時候,就非常快,非常剛。“至靜而德方”,坤卦是至靜的,但並不是死寂的,沒有骨頭的,外圓內方的,內在永遠是方正的,一個人假使把自己的精神、人格、修養做好了,自然是外圓內方,形成了至靜而德方,還加一個條件“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就是月亮的道理,有一定的常軌,有如大地,包容一切而化成光明,這是說人的修養,是怎樣的人有如此修養?乾卦是君道,是領導人修養,坤卦則是臣道,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小則里長行君道,里幹事行臣道,就“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要柔順,要承上啟下,承天,承乾卦的功能而行,這就教我們做人要站在坤道的立場,坤道是臣道,又是妻道,所以中國講婦女的德性,是夫唱婦隨,但現代相反了,乾坤顛倒,要婦唱夫隨,我們知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從這個理由來的。
現在繼續講坤卦的《文言》。
孔老夫子的因果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是中國文化四句話的原則,大家要特別注意的,我們中國文化,東方文化,最喜歡講因果報應。如果過去沒有研究過《易經》,都以為這是佛家的思想,來自印度的,事實上中國、印度、東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報應基礎上。由此我們了解,中國過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礎上,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報應,乃至做官的人,要為子孫培養後福,都是怕因果。不過因果的問題是宗教哲學的大問題,在研究起來也是很好的一本書,一篇很好的博士學位的論文。佛家的因果,是講本身的三世,即前生、現在及後世。中國儒家的因果講祖宗、本身、子孫三代,就是根據《易經》這裡來的。這也是一個歷史哲學問題,尤其這幾句話,我們都曉得用,知道是孔子的話,這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不變的,現在當然社會道德已變動了,但是據我個人仔細靜靜的觀察研究,我們中國人年輕一代儘管怎麼變,這個觀念還是有,這是我們民族血統中的觀念。
我們要注意“餘慶”、“餘殃”的“余”字,余是剩下來的,余是有變化的,並不是一定本身就報,這是中國人對因果報應的定理,中國文化一切都建立在這因果報應上。由此看來,劉備在臨死的時候,吩咐他兒子兩句話:“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以劉備這樣一位裊雄,對自己的兒子作這樣的教育,都是從中國舊文化來的觀念。我們看歷史傳記,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結果。將來中西文化匯合以後如何演變?還不知道。現在據我所知,最近在美國,宗教的活動,自哈佛大學開始,已經變了,提出“宗教一家”的口號,主張宗教不能分家;其次,美國的一般學者、知識青年,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所以中國人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尤其現在為父母的人,教育下一代,為了國家民族文化,這個觀念還是絕對不可變的。
下面孔子對於這個觀念作了演繹,從此,也可以知道孔子為什麼作《春秋》,寫歷史,歷史的法則就在這裡。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
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春秋戰國的時候,孔子看到社會多麼亂,孔子看見當時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所以提倡孝、提倡仁。社會文化,像人吃的藥一樣,哪一種病流行,就倡用醫哪一種病的藥,假如這兩天感冒流行,藥店的感冒藥就賣得多。大學裡開課,社會需要什麼人才,學校就開什麼課程,教育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看了四書五經很傷感,可見中國這個民族,可怕的一面是不孝、不仁、不義的太多,所以孔子提倡仁呀!義呀!孝呀!到了幾千年來,有幾個真孝、真仁、真義的?孔子這裡就講出了這另一面:“臣弒其君”,部下叛變幹了主管的,“子弒其父”,兒子殺父親的,春秋戰國這類例子太多了,尤其是利害之間,兄弟妹妹之間,都是殺、搶。“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突變來的,一個社會文化演變不是突然而來的。“其所由來者漸矣”,是漸進的,也是《易經》的法則,一爻一爻,慢慢變來的。根據《易經》孔子這個道理,我們看近六十多年的歷史,乃至推到近百年歷史,或遠推到清朝中葉,十九世紀開始,我們的社會一步一步演變到今天,對於今天的這個社會現象,有許多人看不慣,很難過,我覺得沒有什麼,這都是漸漸來的,不要怕,有時一個變動就變好了。“其道窮也”,現在已經差不多到這地步了,非回頭不可。“由辯之不早辯也”,這是辯論的辯,也是辨別的辨,在家庭教育來講,就是對一個孩子變壞,沒有早看清楚;以歷史來講,就是不好好領導,不早辨別清楚,所以發生動亂,這也是講歷史哲學,也是社會史,也是文化發展史。譬如中國文化,為什麼發展到現在一直要提倡自然科學?“其所由來者漸矣”,也是慢慢變來的,不要以為現在這個科學時代已到了頂點,但還是要變的,當然還有更新的科學時代出來。“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這就解釋引用初六爻的話說,學了《易經》,腳踏在地上發現降霜了,就知道冷天快要來了。到了春天,立春以後,氣候一暖,夏天的衣服也要準備拿出來了,都有前因後果,這是中國文化主要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