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裡再度引申一下,發揮上面的四點,這也就是儒家思想,孔子講的人文文化教育的目的。一個人受了教育以後,要具備元、亨、利、貞四個字,才夠得上作為一個人,亦即要養成“懷仁足以長人”。自己的胸襟,內在愛人,才能夠領導別人。“嘉會足以合禮”,一切的嘉會,人與人之間相處得很好,才能合禮。禮即是中國文化《禮記》中所標榜的社會,亦即是今日我們所標榜的康和利樂的社會,才能實現。“利物足以和義”,儒家思想中有“濟人利物”的話,“物”字不只是指動物、植物、礦物,在古代的“物”包羅很廣,等於現代語“這個東西”的“東西”,是一個抽象名詞。“利物足以和義”的利物,意思是我們人類應該利物、用物,而不被物所用。現代西方來的文化,人都被物所左右了。“貞固足以幹事”,養成內在堅貞,意志堅定,然後可以做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這是孔子的結論。

  孔子研究乾卦,到這裡完全拉到人文思想這方面來了,啟發了後來的唐宋之後一般儒家研究《易經》的路線,沒有走往象數方面去,沒有向科學方面走了。

  下面的解釋亦是在人文文化方面,但有所不同,我們也可以由此認識儒家、認識孔孟思想。

  特立獨行--默默無聞的潛龍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

  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門,樂則行之,優則速之,確乎其不

  可拔,潛龍也。”

  初九爻的爻辭說“潛龍勿用”是說的什麼呢?前面已經有了兩個解釋,現在孔子解釋,龍的精神是看不到的,不會完全給人看見的,一個人如道家老子說的功成名遂身退。幫忙了人家,人家還不知是誰幫了忙,就是“龍德而隱”的道理。一個人做到社會外界環境儘管變,自己不易乎世,不受外界變的影響,自己有堅定獨特的思想,也不要求在外面社會上成名(孔子、老子、莊子都走這條路線),不成乎名。當這個世界不能有好的時候,自己隱退了,不求表現,亦不求人知,默默無聞,而不煩悶,真的快活、樂觀,不讓憂煩到心中來,更重要的是這種精神能堅定不移,確乎其不可拔,毫不動搖,這就是初九爻的潛龍。現在經過孔子這一解釋,“潛龍勿用”的勿字下定義了,這勿字是表示原來有無比的價值,並不是不能用,亦非不可用,而是自我的不去用。孔子的一生,是做到了“潛龍勿用”的精神。

  領導者的修養與風範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

  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孔子對九二爻的解釋,是講一個領導人的風格德性(當然所謂領導人,不只是最高的領導人,一個小單位的主管乃至一個家長,都是領導人),有如龍的德性,是至中至正。人要達到至中至正,先要養成胸襟的偉大。以西方哲學而言,要絕對客觀,平常的話都要講信,平常的行為都要小心,要防止自己產生歪曲的思想和不正確的觀念,隨時存心誠懇,對於世界有了貢獻,乃至挽救了時代社會,自己並不驕傲,並不表功,不認為自己了不起,有很厚的道德,又能普遍地感化別人,這是九二爻爻辭的意思,這是領導人的修養標準。這裡孔子把九二爻的爻辭完全解釋成人文思想的修養,要做一個領導人,便要中正、存誠、信言、謹行,功在天下也不傲慢,能夠普愛天下人,這就是九二爻的意思。

  知至至之 知終終之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

  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

  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

  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這裡孔子解釋乾卦第三爻的爻辭,可作為每個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標準。進德的意義,這要注意,看到秦漢以上的書中的德宇、道字,不要拿後世“道德”的觀念連起來用。這裡的“德”字,雖然有後世道德的觀念,但在五經中“道德”兩字連在一起的很少。古書中的德字是指行為,多半是代表“成果”。進德就是說求進步,修業則包括了學問、技能。孔子研究第三爻的結果,認為是指一個人慾如何進德修業,都要這樣戰戰兢兢的小心。他並解釋,“忠信,所進德也。”什麼是“進德”?在孔子人文文化的思想中,人的修養,要做到“忠信”這兩點。所謂“忠”,就是前面所說的“閑邪存其誠”。古代的“忠”字,不要用唐以後一定要殺了頭,才算忠臣的“忠”字觀念來註解。古代對於“忠”字的解釋,是對人對事沒有不盡心的為忠。言而有信,信自己,信別人為信,這是進德。至於修業,要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者也。後世將文章寫好稱作修辭,文學院有“修辭學”的課程,研究怎樣把文章寫得美,古人稱推敲。《易經》中的修辭,假如也是這個意思,那麼好了,古人教人修業,只要把文章寫得美就行了,當然絕對不是如此。《易經》上的修辭所含的意義,包括了言語、文字和行為,要和辭章一樣。古代“辭章”的觀念,並不是限於白紙黑字的文字著作,而包括了待人、處世、做事乃至於都市建築的設計,都是修辭。所以“修辭立其誠”,就是說言談舉止方面,做人要誠懇,這是居業的條件,無論做任何事業,做官也好,做工程師也好,乃至當清道夫也好,講話要得體,風格很夠,本位站得住,這就是修業,這是孔子對進德修業的解釋。

  這還不算,下面他繼續發揮:“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這可難了,這也是精義所在。這裡是說,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對自己、對人、對事,知道機會到了,要把握機會,應該做的就做。看歷史就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幾個人變法,第一個是春秋時的商鞅變法,還有一個是宋代的王安石變法。秦以前原來是公田制度,商鞅變法,一變而為私有財產制,結果商鞅自己弄到被五馬分屍。但是他的辦法好不好呢?好得很,自商鞅變法,秦漢以後,因為私有財產制,產生了最古老的私有思想,社會繁榮富足。到了宋朝王安石,也想走變法的路子,最後又失敗了。但王安石的所謂新法到底好不好呢?後世評論他是了不起的大政治家,但他不能“知至至之”,那個時代的趨勢還沒有到,他雖有高度的思想,高度的辦法,可是沒有用處,所以要“知至至之”,時機到了便做,則剛剛好,就可與幾也。什麼是“幾”?就是知機,未卜先知,就是知這個幾?等於看電視,手剛搭上開關,在即開未開之間,那一剎那就是幾,要有這樣恰到毫顛的高度智慧,看準了,時間到了,應該做就做,對了便可改變歷史。“知終終之”,就是看見這件事,應該下台的,就“下次再見,謝謝!”立即下台,永遠留一個非常好的印象在那裡。但這個修養很難做到的,孔子、老子都是這個思想。老子說的“功成、名遂、身退”,就是知終終之。但“知終”的“知”很難,如懂了這個道理則“居上位而不驕”,雖然坐在最上的位置,也不覺得有什麼可驕傲的,這如同上樓下樓一樣,沒有永遠在樓上不下來的;那麼在下位也無憂,因為時代不屬於自己的,所以人生隨時隨地要了解自己。所謂乾乾因其時而惕,要認識自己,時間機會屬於自己就玩一下,要知道玩得好,下來也舒服,這樣縱或有危險,但不至出毛病。從這裡就看到孔子的思想就是一個“我”,人生如何去安排我,每一個人把自己的自我安排對了,整個大我也安排對了,有許多事往往是因為這個“我”安排得不好,把整個事情砸爛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