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
她頓了頓,又繼續道:“罷了, 這都是命,如今皇上心系太子,永清還不能出什麼差錯,但那姓胡的在宮外,他自己回不來, 可不能怪罪到我的頭上, 況且……皇上對他姐姐不聞不問很久了, 他一個小小的府軍前衛百戶, 是死是活,根本就傳不到皇上耳朵里……你拿著我這一件信物, 去找我的長兄錦衣衛指揮使孫繼宗,讓他派人助你行事……”
一想到身後這些彪形大漢是孫皇后派來“助他”的,王永祥頓時覺得自己底氣十足,神氣起來。他站起身把手往後一背, 指著其中兩人道:“你們兩個快點幫忙划船,不要在那裡呆呆站著,萬一耽誤了行程,誰能擔得起這個責任?!”
那幾人一路上對這陰陽怪氣的太監頗多忍耐,但礙於皇后娘娘面子,只能拉著臉去划船了,王永祥見狀更加不可一世,趾高氣昂在這艘不大的船上轉來轉去,其中一人實在看他不順眼,將船槳一偏,看似輕巧的在他的腿彎處蹭了一下,王永祥整個人卻像中了箭一般往前倒去,撲通一聲落入了江中。
船上數名錦衣衛見狀,都覺得十分解恨,低聲笑了起來,誰知那王永祥雖是瓊州人氏,卻不通水性,落水之後只知道嗷嗷亂叫,沒過一會兒眼看就要沉底。船家先沉不住氣了,勸道:“諸位,你們這掌柜的不會水,你們到底要不要救他?”
“哼!他這般人也配做我們的掌柜?!”那為首的錦衣衛冷冷嘀咕了一句,不過,他仍是將前襟一擺扎進腰中,縱身跳了下去,不多時便扛著渾身濕透,喝了一肚子水的王永祥爬上了船。王永祥經此一遭,再也沒勁指使別人了,躺在甲板上有氣無力的直哼哼。
“再、再往前可就進番禺了。”眼看天光微亮,船家指著前方對眾人道:“你們的路引可準備好了?今年是大比之年,可查的嚴著呢!尤其是像你們這般的高大漢子,要是沒有路引文書,休想踏入番禺一步!到時候,說不定我這載你們來的也要跟著遭殃……”船家低聲嘟囔著。
那錦衣衛對船家的話毫不在意,而是把眾人召集在一處,其中一人將王永祥也拖了過來,王永祥頭暈腦脹,只聽他們議論道:“指揮使前幾日送來消息,說主考廣東的是翰林侍讀學士陳循,這老傢伙是個硬骨頭,我們一定得小心行事,千萬別驚動了他……”
聽到這裡,王永祥實在堅持不住,吐了一口水,腦袋一歪暈過去了。
“嗬,原來他是今年廣東的主考官呀!”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張皓文瞥了高高坐在台上那位身著紅袍的官員一眼,見他年近半百,鬚髮已經斑白,他在高台之上肅然端坐,令整個高台之中充斥著一股浩然之氣。
張皓文雖是隔著這麼遠的距離一望,心中卻已敬意頓生,不須再問丘洵,他也意識到了,這位官員一定是如今有名的一位大儒。若是過了鄉試成了他的弟子,應該也算是一件幸事吧。
參加鄉試的,都是已經身有功名的生員們,一樣,丘洵曾經告訴他們,貢院又稱“荊院”,就是因此而來。考生們擠擠攘攘,不小心蹭一下便痛的嗷嗷直叫,讓這場面更顯得混亂了幾分。
況且,八月的廣州熱得很,雖然天還未亮,熱氣已經從四面八方升騰而起,讓這些焦急等待的士子們仿佛身處一個巨大的蒸
籠中一般,稍胖些的人已是汗流浹背,韓景春年紀大了,也覺得有些頭暈眼花,扶著張皓文的手大口喘著氣。好在這時,貢院裡一聲炮響,官差已經開始分地域點名,貢院的三個大門一同敞開,準備放士子們入場了!
廣東下轄十個州,每州的士子排成一隊,在差役們的引領下恢復了秩序,開始等待門口的差役喊出自己的名字。先被點到的是韓景春,一想到這次入場或許可以圓了他這數十年的夢想,他頓時有了精神,重重咳了一聲,挺直身子,應道:“有!”然後提著考籃大步往門前走去。
隨即點到的,就是張皓文。張皓文費力的背上考籃走向貢院門口,考籃里卻一直在叮哐作響,讓他十分頭疼——鄉試不比先前的三場“童子試”,不僅要考三天,而且每一天的考試強度都非常大,最重要的首場就要做七篇八股文,再有才氣的考生也不可能半天就交卷,所以,考生們都要自帶鍋碗瓢勺,在貢院裡解決自己的午飯,所以,考生們都要自備鍋灶,來對付中午甚至是晚上兩頓飯。
張皓文的考籃李,不僅有鍋,還有下人準備的餅子,他計劃儘量不要生火,隨便啃幾塊餅子對付對付。估計寫了半天文章,腦袋都是暈的,誰還在乎吃到肚子裡的到底是什麼呢?只要能吃飽就成了。
為了保護參加鄉試的士子們的安全,廣東衙門調來了大量的兵士,這些人可不會因為張皓文年紀小就給他留什麼情面,三下兩下就把他全身上下扒了個乾淨,考籃里所有的東西也被翻過一遍,餅子都被掰碎了,這樣一折騰,方才汗津津的衣服倒是涼了下來,不過一穿到身上還是難受的很,況且一身的汗忽然著了風,三扇大門裡響起了此起彼伏的打噴嚏的聲音。
跨入貢院,一道大門橫在眼前,正是所謂的“龍門”,一進去兩邊楹聯出自當朝首輔楊士奇之手,寫的是:
一想到身後這些彪形大漢是孫皇后派來“助他”的,王永祥頓時覺得自己底氣十足,神氣起來。他站起身把手往後一背, 指著其中兩人道:“你們兩個快點幫忙划船,不要在那裡呆呆站著,萬一耽誤了行程,誰能擔得起這個責任?!”
那幾人一路上對這陰陽怪氣的太監頗多忍耐,但礙於皇后娘娘面子,只能拉著臉去划船了,王永祥見狀更加不可一世,趾高氣昂在這艘不大的船上轉來轉去,其中一人實在看他不順眼,將船槳一偏,看似輕巧的在他的腿彎處蹭了一下,王永祥整個人卻像中了箭一般往前倒去,撲通一聲落入了江中。
船上數名錦衣衛見狀,都覺得十分解恨,低聲笑了起來,誰知那王永祥雖是瓊州人氏,卻不通水性,落水之後只知道嗷嗷亂叫,沒過一會兒眼看就要沉底。船家先沉不住氣了,勸道:“諸位,你們這掌柜的不會水,你們到底要不要救他?”
“哼!他這般人也配做我們的掌柜?!”那為首的錦衣衛冷冷嘀咕了一句,不過,他仍是將前襟一擺扎進腰中,縱身跳了下去,不多時便扛著渾身濕透,喝了一肚子水的王永祥爬上了船。王永祥經此一遭,再也沒勁指使別人了,躺在甲板上有氣無力的直哼哼。
“再、再往前可就進番禺了。”眼看天光微亮,船家指著前方對眾人道:“你們的路引可準備好了?今年是大比之年,可查的嚴著呢!尤其是像你們這般的高大漢子,要是沒有路引文書,休想踏入番禺一步!到時候,說不定我這載你們來的也要跟著遭殃……”船家低聲嘟囔著。
那錦衣衛對船家的話毫不在意,而是把眾人召集在一處,其中一人將王永祥也拖了過來,王永祥頭暈腦脹,只聽他們議論道:“指揮使前幾日送來消息,說主考廣東的是翰林侍讀學士陳循,這老傢伙是個硬骨頭,我們一定得小心行事,千萬別驚動了他……”
聽到這裡,王永祥實在堅持不住,吐了一口水,腦袋一歪暈過去了。
“嗬,原來他是今年廣東的主考官呀!”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張皓文瞥了高高坐在台上那位身著紅袍的官員一眼,見他年近半百,鬚髮已經斑白,他在高台之上肅然端坐,令整個高台之中充斥著一股浩然之氣。
張皓文雖是隔著這麼遠的距離一望,心中卻已敬意頓生,不須再問丘洵,他也意識到了,這位官員一定是如今有名的一位大儒。若是過了鄉試成了他的弟子,應該也算是一件幸事吧。
參加鄉試的,都是已經身有功名的生員們,一樣,丘洵曾經告訴他們,貢院又稱“荊院”,就是因此而來。考生們擠擠攘攘,不小心蹭一下便痛的嗷嗷直叫,讓這場面更顯得混亂了幾分。
況且,八月的廣州熱得很,雖然天還未亮,熱氣已經從四面八方升騰而起,讓這些焦急等待的士子們仿佛身處一個巨大的蒸
籠中一般,稍胖些的人已是汗流浹背,韓景春年紀大了,也覺得有些頭暈眼花,扶著張皓文的手大口喘著氣。好在這時,貢院裡一聲炮響,官差已經開始分地域點名,貢院的三個大門一同敞開,準備放士子們入場了!
廣東下轄十個州,每州的士子排成一隊,在差役們的引領下恢復了秩序,開始等待門口的差役喊出自己的名字。先被點到的是韓景春,一想到這次入場或許可以圓了他這數十年的夢想,他頓時有了精神,重重咳了一聲,挺直身子,應道:“有!”然後提著考籃大步往門前走去。
隨即點到的,就是張皓文。張皓文費力的背上考籃走向貢院門口,考籃里卻一直在叮哐作響,讓他十分頭疼——鄉試不比先前的三場“童子試”,不僅要考三天,而且每一天的考試強度都非常大,最重要的首場就要做七篇八股文,再有才氣的考生也不可能半天就交卷,所以,考生們都要自帶鍋碗瓢勺,在貢院裡解決自己的午飯,所以,考生們都要自備鍋灶,來對付中午甚至是晚上兩頓飯。
張皓文的考籃李,不僅有鍋,還有下人準備的餅子,他計劃儘量不要生火,隨便啃幾塊餅子對付對付。估計寫了半天文章,腦袋都是暈的,誰還在乎吃到肚子裡的到底是什麼呢?只要能吃飽就成了。
為了保護參加鄉試的士子們的安全,廣東衙門調來了大量的兵士,這些人可不會因為張皓文年紀小就給他留什麼情面,三下兩下就把他全身上下扒了個乾淨,考籃里所有的東西也被翻過一遍,餅子都被掰碎了,這樣一折騰,方才汗津津的衣服倒是涼了下來,不過一穿到身上還是難受的很,況且一身的汗忽然著了風,三扇大門裡響起了此起彼伏的打噴嚏的聲音。
跨入貢院,一道大門橫在眼前,正是所謂的“龍門”,一進去兩邊楹聯出自當朝首輔楊士奇之手,寫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