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膩死了
你說的Sound of Music那場演出,天哪,我當然記得。我對音樂劇本來就沒什麼興趣,這個什麼“仙樂飄飄”或“真善美”我在德國時連聽都沒聽說過。我們3個人中場就堅決要走,實在是因為受不了了。先是奧地利的“傳統服裝”,然後是奧地利“山歌”,然後是“小白花”所謂“民謠”,到後來連納粹都上戲了,實在是到了忍受底線。我也記得你問我們“為什麼”,我也記得我們的回答:一個人能夠吞下Kitsch的量是有限的!這個百老匯劇把德國和奧地利的刻板印象發揮到極致,加“糖”到極致,我們快“膩”死了。
我們的反應其實不難理解。你想想看,把扮演中國人的演員放到舞台上,讓他們戴上斗笠,畫上兩撇山羊鬍子,褲管捲起來,站在水稻田裡,然後讓他們站在那裡唱美國人聽起來貌似中國歌的Ching-插ng-Chong,請問你能不能連看兩個小時這樣的表演?你保證中場不離席?
Kitsch排名前十大
藝術和Kitsch之間的界線確實是模糊的,我其實沒有資格判斷,算了,不跟你和稀泥。他媽的妥協。我就清楚給你一個我心目中的“Kitsch排名前10大”清單吧!
一、The Sound of Music音樂劇,我此生絕不再看此劇。
二、磁器小雕像——尤其是帶翅膀的天使。
三、(自從我來到亞洲之後)毛產品——包括帶紅星的軍帽、寫“為人民服務”的書包,尤其是以毛主席的一隻手臂作為指針的各類鐘表。
四、任何展示“愛國”的東西——尤其是美式的,含老鷹、星條、著制服的士兵等。
五、任何展示“宗教”的東西(你記得常常來按門鈴向我們宣教的那些什麼什麼“見證”的女人嗎?對,我指的就是她們拿出來的文宣品,永遠印著一個耶穌被一群膚色有黑有白的“多元文化族群”的小孩所圍繞。)
六、受不了的“搞笑”恤衫——Smile if you are horny,Fill beer in here,我很煩,群眾總是蠢的……如果還要我看見一個人穿著警察的恤衫而他其實不是一個警察,我就想逃跑。
七、勵志大海報及卡片——這種海報,一定有美麗的風景,寧靜的海啦,山啦,森林小徑啦,一定框個黑邊,然後寫著大大的主題:智慧,誠實,毅力,有恆,愛心……
八、電視裡頭的肥皂劇,還有電視外面真實的人,可是他以為自己的人生是電視裡頭的肥皂劇——包括譬如你一定沒聽過的“OC←”。這是全世界最流行的青少年肥皂劇之一,演一群有錢到不知道自己流油的加州少男少女。
九、美國鄉村歌曲——甜到不行。
十、你對我和菲利普的愛——母愛絕對是Kitsch……唉(嘆)
你的安德烈
三十一、兩隻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你真的“平庸”嗎?其實要看你讓自己站在哪一條跑道上。如果你決定作那清晨散步的人,怎麼會有“平庸”的問題呢?會不會你的氣定神閒,你的溫和內斂,你的沉靜謙遜,反而就是你最“傑出”的人格特質呢?
“失敗課”必修
親愛的安德烈:
從電郵里得知你爭取交換留學“落榜”了。我楞了一下。嗄?你“失敗”了?
第一個念頭:你失去了一個交換學習的好機會,太遺憾了。第二個念頭:二十一歲的你是否明白,你已經進入了人生競爭的跑道,跑得不夠快就會被淘汰?第三個念頭:嗯……你不說,但是一定很傷心。
“在人生競爭的跑道上,跑得不夠快就會被淘汰。”我細細咀嚼著這句突然冒出來的念頭,好像考卷打開猛然看見一個從沒見過的全新考題,一時不知要從哪裡說起。
想起一件往事。你十歲那年進入初中時,我收到一紙學校的來信,讓家長帶新生去做音樂測驗。匆匆讀一下來信,我就帶你去了。音樂教室裡頭傳來鋼琴咚咚的聲音。我們坐在門外等候,你害羞地依著我。門打開,一個一臉雀斑的小男生跟著他的母親走了出來,手裡還抓著琴譜。
輪到我們走進去。一個高高瘦瘦的音樂老師坐在鋼琴旁。
他問你是否要彈鋼琴。你低著頭看地板,搖頭。
你有學鋼琴,但是你知道自己有多差。
他問你是否要拉小提琴。你低著頭看地板,搖頭。
老師說,“那……會唱歌嗎?”你又搖頭。
老師耐著性子說,“那……就唱《兩隻老虎》吧。”他轉向鋼琴。
你小小的臉漲得紫紅,轉過來看我,眼睛帶著求饒的哀苦。伴奏的琴聲響起,你不得不張開嘴,開始喃喃唱,兩隻老虎……
那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因為太緊張,因為太沒有信心,唱出的聲音就像用指甲逆向去刮刺黑板一樣令人渾身起雞皮疙瘩。你的聲音忽高忽低,一下子又突然斷掉,甚至連《兩隻老虎》的詞,都忘了一大半。那真是一場慘絕人寰的災難。
老師終於把鋼琴蓋關上,緩緩轉過來,看著我們,帶著一種奇怪的表情。
你站在那裡,小小的瘦弱的身軀,低著頭,在那巨大而空蕩的教室里。
回家後,我再把學校的信拿出來細讀,才發現,那信是說,如果你認為你的孩子有“特別傑出的音樂天分”,請來試音,可以參加合唱團或管弦樂團。
天哪,我做了什麼?
安德烈,你是否要告訴我,因為MM的過失,你從十歲起,就已經知道,什麼叫做“失敗”,知道“Loser”的味道不好受?你又是否學習到,如何做一個有智能的失敗者,如何從四腳朝天、一敗塗地的地方,從容地爬起來,尊嚴地走下去?
哪個學校來的笨蛋
我的“失敗啟蒙”是何時開始的?
MM在台灣鄉下長大,第一次進入一個大城市的所謂“好”學校,是十四歲那一年,從苗栗縣轉學到台南市。苗栗縣苑裡鎮是個中型的農村;它的初中,校園四周全是水汪汪、綠油油的稻田和竹林密布的清溪水塘。我們習慣赤腳在田埂間奔跑,撩起褲管在湍流里抓魚。體育課,不外乎跑幾圈操場、打籃球、玩躲避球——就是一個人站在中間讓人家用球丟你,丟中了你就出局。在操場上奔跑時,你的眼角餘光看得見遠方水光的流轉,雪白的鷺鷥鳥像長腿的芭蕾舞女一樣在水田上悠悠地飛起。天空那麼大,山顯得那么小。青草酸酸多汁的氣息、斑鳩咕咕溫柔的叫聲,總是和體育課混在一起的背景。
然後轉學到了聽說是台南市最好的初中——台南市中。校園很小,樹木很少,操場被建築物緊緊包圍。第一天上體育課,我看見各種奇奇怪怪的“器材”,很長很長的竹竿、很重很重的金屬球、酷似海里插魚的槍等等。我不認識任何一個人,也沒一個人認識我。突然被叫到名字,我呆呆站出去,茫茫然,不知要幹什麼。體育老師指著地上畫好的一個白圈,要我站進去——就是畫地為牢的意思。他要我拾起地上一個金屬球,要我拿起來,然後丟出去。
你說的Sound of Music那場演出,天哪,我當然記得。我對音樂劇本來就沒什麼興趣,這個什麼“仙樂飄飄”或“真善美”我在德國時連聽都沒聽說過。我們3個人中場就堅決要走,實在是因為受不了了。先是奧地利的“傳統服裝”,然後是奧地利“山歌”,然後是“小白花”所謂“民謠”,到後來連納粹都上戲了,實在是到了忍受底線。我也記得你問我們“為什麼”,我也記得我們的回答:一個人能夠吞下Kitsch的量是有限的!這個百老匯劇把德國和奧地利的刻板印象發揮到極致,加“糖”到極致,我們快“膩”死了。
我們的反應其實不難理解。你想想看,把扮演中國人的演員放到舞台上,讓他們戴上斗笠,畫上兩撇山羊鬍子,褲管捲起來,站在水稻田裡,然後讓他們站在那裡唱美國人聽起來貌似中國歌的Ching-插ng-Chong,請問你能不能連看兩個小時這樣的表演?你保證中場不離席?
Kitsch排名前十大
藝術和Kitsch之間的界線確實是模糊的,我其實沒有資格判斷,算了,不跟你和稀泥。他媽的妥協。我就清楚給你一個我心目中的“Kitsch排名前10大”清單吧!
一、The Sound of Music音樂劇,我此生絕不再看此劇。
二、磁器小雕像——尤其是帶翅膀的天使。
三、(自從我來到亞洲之後)毛產品——包括帶紅星的軍帽、寫“為人民服務”的書包,尤其是以毛主席的一隻手臂作為指針的各類鐘表。
四、任何展示“愛國”的東西——尤其是美式的,含老鷹、星條、著制服的士兵等。
五、任何展示“宗教”的東西(你記得常常來按門鈴向我們宣教的那些什麼什麼“見證”的女人嗎?對,我指的就是她們拿出來的文宣品,永遠印著一個耶穌被一群膚色有黑有白的“多元文化族群”的小孩所圍繞。)
六、受不了的“搞笑”恤衫——Smile if you are horny,Fill beer in here,我很煩,群眾總是蠢的……如果還要我看見一個人穿著警察的恤衫而他其實不是一個警察,我就想逃跑。
七、勵志大海報及卡片——這種海報,一定有美麗的風景,寧靜的海啦,山啦,森林小徑啦,一定框個黑邊,然後寫著大大的主題:智慧,誠實,毅力,有恆,愛心……
八、電視裡頭的肥皂劇,還有電視外面真實的人,可是他以為自己的人生是電視裡頭的肥皂劇——包括譬如你一定沒聽過的“OC←”。這是全世界最流行的青少年肥皂劇之一,演一群有錢到不知道自己流油的加州少男少女。
九、美國鄉村歌曲——甜到不行。
十、你對我和菲利普的愛——母愛絕對是Kitsch……唉(嘆)
你的安德烈
三十一、兩隻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你真的“平庸”嗎?其實要看你讓自己站在哪一條跑道上。如果你決定作那清晨散步的人,怎麼會有“平庸”的問題呢?會不會你的氣定神閒,你的溫和內斂,你的沉靜謙遜,反而就是你最“傑出”的人格特質呢?
“失敗課”必修
親愛的安德烈:
從電郵里得知你爭取交換留學“落榜”了。我楞了一下。嗄?你“失敗”了?
第一個念頭:你失去了一個交換學習的好機會,太遺憾了。第二個念頭:二十一歲的你是否明白,你已經進入了人生競爭的跑道,跑得不夠快就會被淘汰?第三個念頭:嗯……你不說,但是一定很傷心。
“在人生競爭的跑道上,跑得不夠快就會被淘汰。”我細細咀嚼著這句突然冒出來的念頭,好像考卷打開猛然看見一個從沒見過的全新考題,一時不知要從哪裡說起。
想起一件往事。你十歲那年進入初中時,我收到一紙學校的來信,讓家長帶新生去做音樂測驗。匆匆讀一下來信,我就帶你去了。音樂教室裡頭傳來鋼琴咚咚的聲音。我們坐在門外等候,你害羞地依著我。門打開,一個一臉雀斑的小男生跟著他的母親走了出來,手裡還抓著琴譜。
輪到我們走進去。一個高高瘦瘦的音樂老師坐在鋼琴旁。
他問你是否要彈鋼琴。你低著頭看地板,搖頭。
你有學鋼琴,但是你知道自己有多差。
他問你是否要拉小提琴。你低著頭看地板,搖頭。
老師說,“那……會唱歌嗎?”你又搖頭。
老師耐著性子說,“那……就唱《兩隻老虎》吧。”他轉向鋼琴。
你小小的臉漲得紫紅,轉過來看我,眼睛帶著求饒的哀苦。伴奏的琴聲響起,你不得不張開嘴,開始喃喃唱,兩隻老虎……
那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因為太緊張,因為太沒有信心,唱出的聲音就像用指甲逆向去刮刺黑板一樣令人渾身起雞皮疙瘩。你的聲音忽高忽低,一下子又突然斷掉,甚至連《兩隻老虎》的詞,都忘了一大半。那真是一場慘絕人寰的災難。
老師終於把鋼琴蓋關上,緩緩轉過來,看著我們,帶著一種奇怪的表情。
你站在那裡,小小的瘦弱的身軀,低著頭,在那巨大而空蕩的教室里。
回家後,我再把學校的信拿出來細讀,才發現,那信是說,如果你認為你的孩子有“特別傑出的音樂天分”,請來試音,可以參加合唱團或管弦樂團。
天哪,我做了什麼?
安德烈,你是否要告訴我,因為MM的過失,你從十歲起,就已經知道,什麼叫做“失敗”,知道“Loser”的味道不好受?你又是否學習到,如何做一個有智能的失敗者,如何從四腳朝天、一敗塗地的地方,從容地爬起來,尊嚴地走下去?
哪個學校來的笨蛋
我的“失敗啟蒙”是何時開始的?
MM在台灣鄉下長大,第一次進入一個大城市的所謂“好”學校,是十四歲那一年,從苗栗縣轉學到台南市。苗栗縣苑裡鎮是個中型的農村;它的初中,校園四周全是水汪汪、綠油油的稻田和竹林密布的清溪水塘。我們習慣赤腳在田埂間奔跑,撩起褲管在湍流里抓魚。體育課,不外乎跑幾圈操場、打籃球、玩躲避球——就是一個人站在中間讓人家用球丟你,丟中了你就出局。在操場上奔跑時,你的眼角餘光看得見遠方水光的流轉,雪白的鷺鷥鳥像長腿的芭蕾舞女一樣在水田上悠悠地飛起。天空那麼大,山顯得那么小。青草酸酸多汁的氣息、斑鳩咕咕溫柔的叫聲,總是和體育課混在一起的背景。
然後轉學到了聽說是台南市最好的初中——台南市中。校園很小,樹木很少,操場被建築物緊緊包圍。第一天上體育課,我看見各種奇奇怪怪的“器材”,很長很長的竹竿、很重很重的金屬球、酷似海里插魚的槍等等。我不認識任何一個人,也沒一個人認識我。突然被叫到名字,我呆呆站出去,茫茫然,不知要幹什麼。體育老師指著地上畫好的一個白圈,要我站進去——就是畫地為牢的意思。他要我拾起地上一個金屬球,要我拿起來,然後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