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聽見這聲冷笑,賀僖面上原本淡然的笑容就此一僵,悉數化作粉末。

  “三哥。”

  賀熙離得近,聽見四哥隱含顫意的聲音,心裡很好笑,一面朝裴皇后與賀融恭恭敬敬地行禮。

  “見過母后,見過三哥,三哥可還好?”

  “我很好。”對著七弟,賀融很是和顏悅色,“你真正長大懂事,可以獨當一面了。”

  一句長大懂事,讓賀熙眼眶一熱,差點落下淚來。

  當年生母袁氏還在世時,賀融入宮探望,臨走前摸著他的腦袋叮囑道,七郎,你也長大懂事了,要好生照料你的母親,為她遮風擋雨。

  言猶在耳,物是人非。

  轉向賀僖,賀融臉上溫柔猶存,朝他招手:“你過來。”

  賀僖心生警惕,笑眯眯道:“三哥,你有什麼吩咐只管說就是了。”

  賀融也笑:“你這些年飄搖在外,瘦了許多,我都快認不出你了,當年你在府里是最好吃的,這些年又是怎麼習慣那些齋飯齋菜的?難不成佛門還有戒律,出了家,就不能與兄長親近了?”

  賀僖瞧見他眼角的風霜,又聽見這些話,心頭也跟著一酸,不由自主走上前。

  “出家入世,皆是修行,三哥一輩子都是我的三哥。”

  賀融倏然變臉,抄起身旁竹杖就朝他揍去。

  “那我就來跟你算算帳!”

  第166章

  賀僖哪能料到賀融說翻臉就翻臉, 一下子傻眼了,連躲閃都沒來得及,身上驟然一疼,發現賀融壓根沒留手, 不由痛叫一聲, 抱頭鼠竄。

  賀熙張大了嘴,一時不知阻止三哥好,還是把四哥抱開好。

  裴皇后卻笑吟吟看著,半點沒有喝止的意思。

  在她看來, 此時才真正有了點兒家的樣子。

  賀僖在廳堂內亂跑, 卻不敢跑出廳堂, 一邊為自己叫屈:“我把母后親自護送回來,有功無過,三哥你怎麼能這麼對我!”

  賀融冷笑, 動作毫不含糊:“不告而別, 擅自出家,用一封信就打發了, 陛下不與你計較, 我讓你去給陛下請罪,你竟然也沒去, 難道不該打嗎?我這是代陛下打你!”

  嘉祐帝有萬般不是,但他不是一個壞人,對兒女也有和藹慈祥的一面,當年回京, 他迫切渴望重新回到文德帝的視線之內,可也能狠狠心拒絕了文德帝嫁女和親的提議,賀僖不由想起小時候在竹山時,一家人團團圍坐過節,那時候雖然吃食很少,可父親遞給他的幾塊糖糕,直到現在,那滋味仿佛還記得。

  賀僖悲從中來,眼淚忍不住撲簌簌落下,抱住賀融的腰,嗚哇一聲大哭起來。

  “我錯了,是我不孝,連陛下臨終前一面也見不上!三哥,你打我吧!”

  賀融又好氣又好笑,心說這傢伙在外頭遊歷幾年,倒學會以退為進了,卻也不好繼續打他,冷冷道:“你現在知道錯了?”

  賀僖淚眼汪汪地點頭。

  賀融道:“那我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賀僖心生警惕:“我不會還俗的!”

  雖然一開始出家純粹是被老和尚算計的,但與明塵一道學了佛法,天南地北到處給人講經之後,他卻漸漸體驗出幾分滋味。佛道萬千,殊途同歸,不唯獨非得青燈古佛聽晨鐘暮鼓,亦可週遊天下四處與人為善,宣揚佛理。

  他天生讀書不行,卻似乎在學佛上開了一竅,總能將那些似是而非的佛經道理化為淺顯易懂的典故趣事,讓市井僕婦也聽得明白,也因此不僅弘揚佛法,連帶明淨禪師四個字,也跟著聲名遠播。明塵小和尚當時覺得師父是病急亂投醫,才將衣缽傳給了這個不著調的師兄,現在卻漸漸覺得師父的確是獨具慧眼的。

  賀融冷冷看了他好一會兒,直到賀僖露出怯意,這才放鬆神情。

  “誰說要讓你還俗了?你既然知道自己對不起陛下,就該多抄佛經為陛下祈福,還有,過幾日我會讓青龍寺準備一場法會,為在長安事變中的死難者念經超度,你也一併去,我會讓他們為你單開一壇,順便也給百姓們講講佛經道理。”

  裴皇后不由微微頷首,面露贊同。

  動亂過後,正須安撫人心傷痛,這樣的法會不設門檻,無論貧賤皆可參與,自然是莫大功德。

  賀融又對站立一旁,一直沒說話的明塵道:“聽說小師傅精通醫術,我想屆時在青龍寺也單開一個醫房,每月初一十五開放,給百姓看些簡單的病症,不知小師傅意下如何?”

  小和尚明顯比賀僖沉穩多了,聞言雙手合十,宣了聲佛號:“此乃濟世救人的好事,貧僧力有所及,必不敢辭,不過恐怕屆時人數過多,貧僧一人之力有限,難以應付。”

  賀融點點頭,心說這小和尚少年老成,辦事靠譜,賀僖週遊各地能不出岔子,想必也少不了他這師弟幫扶。

  “我會讓人去幫忙維持秩序,也會派幾名大夫與醫童協助小師傅的。”

  見賀融事事考慮周到,小和尚面露欣然之色,應下了差事。

  眾人敘罷舊情,賀融見裴皇后露出疲態,就請她先去歇息,自己拎著幾個弟弟到書房接著訓話。

  安王入城時特意高調,回京的消息自然也很快傳遍,人人都以為他會迫不及待登基正名,誰知他卻讓人在青龍寺大辦法事,為死難者祈福超度,百姓聞風而去,感激涕零,莫不交口稱頌安王仁厚。

  突厥人在長安肆虐,不少人家都遭了殃,有些沒了妻女,有些死了丈夫,家中愁雲不散,日日以淚洗面,正需要一個發泄的途徑,超度法會上不少人當即大哭,哭聲震天,合著那裊裊檀香青煙,直上九天,仿佛親人在天之靈也有所感。

  官倉里還剩了不少陳糧,突厥人吃不慣米飯,入關之後也盡殺些牛羊吃,倒讓官倉米糧沒有遭殃,賀融就讓人將一些還能吃的陳糧挑選清理出來,在長安城中設幾個派粥的場子,給窮苦人家免費發粥。

  又有明塵小和尚在青龍寺幫人看病治傷,雖說僅僅是開方子,不幫忙抓藥,但這也給那些請不起大夫的人家解了燃眉之急。

  一時之間,無須如何大張旗鼓地造勢,安王自然聲名鵲起。

  然而安王也沒有讓自己專美於前,法事也好,派粥也罷,他都加了裴皇后的名頭,說是裴皇后悲天憫人,方才讓他這麼去做。

  與此同時,安王又以嘉祐帝名義下了罪己詔,說是嘉祐帝臨終前口述,由裴皇后執筆,反省突厥人入關,致令山河破碎之過,以此詔書傳告天下,以贖其罪。

  時人講究死者為大,眾人對嘉祐帝再多的怨氣,隨著他的死訊,以及這封罪己詔,都漸漸發生動搖,私底下難免嘆息一聲,道先帝也不容易,便對即將新君重新燃起希望,企盼他登基之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安王登基之勢,如此就成定局。

  聰明人看在眼裡,都不得不暗贊一聲新君好手段,和風細雨,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就把人心給收攏了。

  緊接著,前禮部尚書薛潭自靈州過來,上言道天下無主,萬民惶恐,請安王早日登基,以安臣民之心。

  那些想要趨奉新皇的人早就等不及了,先前也有人上表擁立,只是全被壓下來,安王不置可否,不願表態,眾人雖然知道擁立新君素來要三請三辭,但如今有了安王親信帶頭,自然更加放心,大家唯恐慢人一步,少了份功勞,忙不迭也跟著上表,請安王登基。

  此時蕭重那邊也傳來好消息,他一路北上,將突厥人趕至雲州關外,順手又將太原與洛陽兩地的義軍給收拾了。

  旁人聽起來似乎了不得的軍功,對蕭重而言還真是“順手”。

  只因這兩地義軍首領,原本是農戶出身,大字不識兩個,全因突厥人突然來襲,朝廷措手不及,無力抵抗,這才讓他們趁勢而起,後來逐漸成了氣候,那些人就開始為了爵位與財物互相傾軋,其中背後又有不同利益的大族支持,幾番爭鬥下來,元氣大傷,早已不復當日雄赳赳氣昂昂的義軍規模,對上蕭重麾下這種訓練有素的正規局,頓如土雞瓦狗,一潰千里。

  伴隨著這道捷報,元月里,賀融在長安正式登基稱帝,因著正好一年初始,也無須沿用先帝年號,直接改年號為淳化。

  登基之後,一切名正言順,賀融先是尊裴皇后為皇太后,又按照以往舊例,大赦天下,然後他就將目光投向了南邊。

  李寬經營禁軍南衙十數年,雖然是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但他一點一點收攏人心,日久天長也能水滴石穿,雖然後來他被調離南衙,但南衙中一直有他安插的人手,更不乏親信舊部,他自己又是能征善戰之人,此番帶著數十萬兵馬與賀融遙遙相對,這樣的敵人,並不好對付。

  賀湛也很清楚,所以抵達襄州之後,他就按兵不動,沒有冒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