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頁
[15]《大戴禮記·小辦第七十四》:“公曰:‘不辨則何以為政?’子曰:‘辨而不小。夫小辨破言,小言破義,小義破道。道小不通,通道必簡。是故,循弦以觀於樂,足以辨風矣;《爾雅》以觀於古,足以辨言矣。傳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謂簡矣。夫道不簡則不行,不行則不樂。夫亦固十祺之變,由不可既也,而況天下之言乎?’”
[16]《春秋左傳·昭公》:“初,(齊)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慡塏者。’辭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於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煩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對曰:‘既利之,敢不識乎?’公曰:‘何貴何賤?’於是景公繁於刑,有鬻踴者。故對曰:‘踴貴屨賤。’既已告於君,故與叔向語而稱之。景公為是省於刑。”
[17]《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臣聞功有難圖,不可豫見;事有易斷,較然不疑。伏惟光武皇帝本所以立南單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備,故匈奴遂分,邊境無患。”
[18]《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19]《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五·封倫傳》:“彼有輕中國心,謂我不能戰,若乘其怠擊之,勢必勝,勝而後和,威德兩全。今雖不戰,後必復來。臣以為擊之便。”
[20]《詩經·小雅·彤弓之什·采芑》:“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方叔元老,克壯其猶。方叔率止,執訊獲丑。戎車嘽嘽,嘽嘽焞焞,如霆如雷。顯允方叔,征伐狁,蠻荊來威。”
[21]《春秋左傳·僖公》:“隨以漢東諸侯叛楚。冬,楚斗谷於菟帥師伐隨,取成而還。君子曰:‘隨之見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詩》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22]《後漢書·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朱浮傳》:“夫事積久則吏自重,吏安則人自靜。傳曰:‘五年再閏,天道乃備。’夫以天地之靈,猶五載以成其化,況人道哉!”
[23]《舊唐書·列傳第八十九·陸贄傳》:“以陛下之英鑒,民心之思安,四方之小休,兩寇之方靜,加以頻年豐稔,所在積糧,此皆天贊國家,可以立制垂統之時也。時不久居,事不常兼,已過而追,雖悔無及。明主者,不以言為罪,不以人廢言,罄陳狂愚,惟所省擇。”
[24]《裴注三國志·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田疇傳》:“裴松之註:魏書載荀彧議,以為‘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期於為善而已。故匹夫守志,聖人各因而成之’。”
[25]《說文解字》:“月部,朏,月未盛之明。從月、出。《周書》曰:‘丙午朏。’”
[26]《說苑·雜言》:“‘回能信而不能反,賜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為也。’夫所謂至聖之士,必見進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27]《梁書·列傳第九·謝朏傳》:“謝朏,字敬沖,陳郡陽夏人也。祖弘微,宋太常卿,父莊,右光祿大夫,並有名前代。朏幼聰慧,莊器之,常置左右。年十歲,能屬文。莊游土山賦詩,使朏命篇,朏攬筆便就。琅邪王景文謂莊曰:‘賢子足稱神童,復為後來特達。’莊笑,因撫朏背曰:‘真吾家千金。’”
[28]《後漢書·馬援列傳第十四》:“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29]《梁書·列傳第十一·馬仙琕傳》:“天監四年,王師北討,仙琕每戰,勇冠三軍,當其沖者,莫不摧破。與諸將論議,口未嘗言功。人問其故,仙琕曰:‘丈夫為時所知,當進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願也。何功可論!’授輔國將軍、宋安、安蠻二郡太守,遷南義陽太守。”
[30]《詩經·國風·唐風·杕杜》:“有杕之杜,其葉湑湑。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有杕之杜,其葉菁菁。獨行睘睘。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31]《晉書·武帝本紀》:“元海當除而不除,卒令擾亂區夏;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況乎資三世而成業,延二孽以喪之,所謂取輕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
[32]《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四·李德裕傳》
[33]《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一·石雄傳》
[34]《周易·同人卦》:“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35]《管子·白心》:“名滿於天下,不若其已也。名進而身退,天之道也。滿盛之國,不可以仕任。滿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驕倨傲暴之人,不可與交。”
[36]《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37]《晉書·天文志中》:“蔣濟上疏曰:‘昔大舜佐治,戒在比周。周公輔政,慎於其朋。齊侯問災,晏子對以布惠。魯君問異,臧孫答以緩役。塞變應天,乃實人事。’濟旨譬甚切,而君臣不悟,終至敗亡。”
[38]《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六·楊虞卿傳》:“自古帝王,居危思安之心不相殊,而居安慮危之心不相及,故不得皆為聖帝明王。”
[39]《論語·泰伯》:“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40]《隋書·紀第四·煬帝下》:“四方萬里,簡書相續,猶謂鼠竊狗盜,不足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亂,振蜉蝣之羽,窮長夜之樂。土崩魚爛,貫盈惡稔,普天之下,莫匪仇讎,左右之人,皆為敵國。終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萬乘之尊,死於一夫之手。”
[41]《孟子·公孫丑上》:“《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16]《春秋左傳·昭公》:“初,(齊)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慡塏者。’辭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於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煩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對曰:‘既利之,敢不識乎?’公曰:‘何貴何賤?’於是景公繁於刑,有鬻踴者。故對曰:‘踴貴屨賤。’既已告於君,故與叔向語而稱之。景公為是省於刑。”
[17]《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臣聞功有難圖,不可豫見;事有易斷,較然不疑。伏惟光武皇帝本所以立南單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備,故匈奴遂分,邊境無患。”
[18]《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19]《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五·封倫傳》:“彼有輕中國心,謂我不能戰,若乘其怠擊之,勢必勝,勝而後和,威德兩全。今雖不戰,後必復來。臣以為擊之便。”
[20]《詩經·小雅·彤弓之什·采芑》:“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方叔元老,克壯其猶。方叔率止,執訊獲丑。戎車嘽嘽,嘽嘽焞焞,如霆如雷。顯允方叔,征伐狁,蠻荊來威。”
[21]《春秋左傳·僖公》:“隨以漢東諸侯叛楚。冬,楚斗谷於菟帥師伐隨,取成而還。君子曰:‘隨之見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詩》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22]《後漢書·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朱浮傳》:“夫事積久則吏自重,吏安則人自靜。傳曰:‘五年再閏,天道乃備。’夫以天地之靈,猶五載以成其化,況人道哉!”
[23]《舊唐書·列傳第八十九·陸贄傳》:“以陛下之英鑒,民心之思安,四方之小休,兩寇之方靜,加以頻年豐稔,所在積糧,此皆天贊國家,可以立制垂統之時也。時不久居,事不常兼,已過而追,雖悔無及。明主者,不以言為罪,不以人廢言,罄陳狂愚,惟所省擇。”
[24]《裴注三國志·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田疇傳》:“裴松之註:魏書載荀彧議,以為‘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期於為善而已。故匹夫守志,聖人各因而成之’。”
[25]《說文解字》:“月部,朏,月未盛之明。從月、出。《周書》曰:‘丙午朏。’”
[26]《說苑·雜言》:“‘回能信而不能反,賜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為也。’夫所謂至聖之士,必見進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27]《梁書·列傳第九·謝朏傳》:“謝朏,字敬沖,陳郡陽夏人也。祖弘微,宋太常卿,父莊,右光祿大夫,並有名前代。朏幼聰慧,莊器之,常置左右。年十歲,能屬文。莊游土山賦詩,使朏命篇,朏攬筆便就。琅邪王景文謂莊曰:‘賢子足稱神童,復為後來特達。’莊笑,因撫朏背曰:‘真吾家千金。’”
[28]《後漢書·馬援列傳第十四》:“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29]《梁書·列傳第十一·馬仙琕傳》:“天監四年,王師北討,仙琕每戰,勇冠三軍,當其沖者,莫不摧破。與諸將論議,口未嘗言功。人問其故,仙琕曰:‘丈夫為時所知,當進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願也。何功可論!’授輔國將軍、宋安、安蠻二郡太守,遷南義陽太守。”
[30]《詩經·國風·唐風·杕杜》:“有杕之杜,其葉湑湑。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有杕之杜,其葉菁菁。獨行睘睘。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31]《晉書·武帝本紀》:“元海當除而不除,卒令擾亂區夏;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況乎資三世而成業,延二孽以喪之,所謂取輕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
[32]《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四·李德裕傳》
[33]《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一·石雄傳》
[34]《周易·同人卦》:“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35]《管子·白心》:“名滿於天下,不若其已也。名進而身退,天之道也。滿盛之國,不可以仕任。滿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驕倨傲暴之人,不可與交。”
[36]《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37]《晉書·天文志中》:“蔣濟上疏曰:‘昔大舜佐治,戒在比周。周公輔政,慎於其朋。齊侯問災,晏子對以布惠。魯君問異,臧孫答以緩役。塞變應天,乃實人事。’濟旨譬甚切,而君臣不悟,終至敗亡。”
[38]《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六·楊虞卿傳》:“自古帝王,居危思安之心不相殊,而居安慮危之心不相及,故不得皆為聖帝明王。”
[39]《論語·泰伯》:“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40]《隋書·紀第四·煬帝下》:“四方萬里,簡書相續,猶謂鼠竊狗盜,不足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亂,振蜉蝣之羽,窮長夜之樂。土崩魚爛,貫盈惡稔,普天之下,莫匪仇讎,左右之人,皆為敵國。終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萬乘之尊,死於一夫之手。”
[41]《孟子·公孫丑上》:“《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