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吻一吻我的額角,說,你就在這裡坐著,哪裡也不要去。中宮又如何?啟家又如何?沒有人再敢傷你。說罷吩咐小任,封了濟慈宮,在內的不准出,在外的不准進。把太后身邊的寧一文調出宮來,讓他用話擋住啟章。他若不聽話,只管打殺。非到太后崩逝,不准開宮!

  小任領命去了,不多時又回稟,奴婢奉命封宮,這才打聽到,原來詔書已經發出去了,只怕明晨就要發難。幸而陛下當機立斷,否則……說罷舉袖擦了擦額上的冷汗。

  他先是冷笑,復又嘆息,一切都讓那銀杏料中了。

  我就這樣陪他坐了一夜。天快亮了,我服侍他更衣。他轉身道,你知道麼,我就是看到你在河上笑得那麼開懷,這才想方設法上了你的船。我若不是皇帝,隨你在汴河上悠遊一世,也是好的。

  春

  詔書終於交給了啟章,他只顧看詔書,口中囑咐我,別忘了明日朝服早朝,詔書雖好,終究不如皇太后金口一言。說罷看也不看我,拂袖而去。

  我無力地躺下,胸中氣血翻湧。幾番動念要將他追回,終是作罷。高朎進殿侍藥,蜻蜓點水地餵過兩匙,便出去了。寧一文說,汝南王不似往常了。

  我苦笑,他想要的已經得到了,再沒有什麼求著我這個將死之人了。

  寧一文說,太后若後悔了,還可以追回詔書。

  我心灰意冷,罷了。早知是如此,難道要我眼睜睜看著汝南王身死,啟家族滅麼?

  寧一文說,恕老奴無狀,皇帝實是毫無過錯。

  我落淚,他的錯便是托生在智妃的腹中,卻又做了我的兒子。下去吧,到時喚醒本宮,更衣上朝。

  我是被上朝的鐘聲驚醒的,天蒙蒙亮,我忙吩咐人來為我更衣。然而喚了十幾聲,殿中只有我自己微弱而蒼老的嚶嚶迴響。好一會兒,才有宮人挨進殿,跪下說,陛下已派人封了濟慈宮,現下宮中只餘十幾人。奴婢想著太后沒那麼快醒,因此都在殿外灑掃,不想太后醒了,實是罪該萬死。

  我慌亂問道,寧一文呢?

  那宮人回說,寧公公已調出了濟慈宮。

  啟大人派人來過麼?

  奴婢不知。

  正說著,小任躬身走了進來,太后,更衣上朝煞費精神,還請安心養病。陛下正在朝上處置亂臣賊子,想來不過晌午,就能安定。說罷命人上了早膳,又吩咐宮人取藥來,太后再歇息片刻,陛下必親自前來交代,奴婢告退。

  自道觀縱火案發,直至今日,才不過七日。我動念廢帝,亦不過六日。他果然是先帝的親兒子,雷厲風行、當機立斷,其冷酷無情絲毫不亞於他的父親。也好,這江山總該有能者居之,汝南王又何德何能,能與髙朠爭天下?

  宮人端上藥來,我推了開去。誰要聽他親口交代?此刻他當在殿上,指斥啟章與高朎矯詔廢帝,意圖謀反。或許我應當支持到請求他饒恕我兒子的那一刻。

  思慮多日,今日總算看到了結果。生死禍福,無不自求。我應當在髙朠回宮之前,識趣地死去。他無法對質,必將念著多年的母子之情,痛哭一番。只有這樣,汝南王或許能逃得一命。

  忽聞身後一聲長哭。不知是誰在哭誰,我已不想再回頭。又不知誰將饒恕誰,我總在這裡等待後人的亡魂。

  忽然看到先帝與文皇后,我年少時的暘哥哥和玉機妹妹,在明光極盛之處雙雙向我伸出了右手。論起來,我這一生,還是最喜歡和他在西南吃苦的日子。無需希望,哪怕這苦無窮無盡,心中亦無憂無懼。直到此刻,我終於明白,為何她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兄弟推上了腰斬台。她不必否認,不必遮掩,我亦不必苦問,不必追尋。

  我毫不猶豫地向前走去,褪去一身蒼老,變成年少時他口中的春兒與她口中的啟姐姐。

  我們三個,原本就是這樣才好。

  注釋:

  [1]《尚書·無逸》:“其在高宗,時舊勞於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

  [2]《孝經·天子章第二》:“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3]《孝經·諸侯章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4]《中庸》:“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

  [5]《春秋左傳·文公》:“秦伯猶用孟明。孟明增修國政,重施於民。趙成子言於諸大夫曰:‘秦師又至,將必辟之,懼而增德,不可當也。詩曰:‘毋念爾祖,聿修厥德。’孟明念之矣,念德不怠,其可敵乎?”

  [6]《詩經·國風·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7]《司馬法》

  [8]《春秋左傳·文公》:“晉陽處父聘於衛,反過寧,寧嬴從之,及溫而還。其妻問之,嬴曰:‘以剛。《商書》曰:“沈漸剛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沒乎。天為剛德,猶不干時,況在人乎?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余懼不獲其利而離其難,是以去之。’”

  [9]《梁書·列傳第八·江淹傳》:“淹乃謂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吾功名既立,正欲歸身糙萊耳。’”

  [10]《後漢書·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霍諝傳》:“傳曰:‘人心不同,譬若其面。’斯蓋謂大小、窳隆、丑美之形,至於鼻目眾竅、毛髮之狀,未有不然者也。”

  [11]《說苑·敬慎》:“老子曰:‘得其所利,必慮其所害;樂其所成,必顧其所敗。人為善者,天報以福;人為不善者,天報以禍也。……’”

  [12]《列子·湯問》

  [13]《隋書·列傳第四十九》:“聖上奇謀潛運,神機密動。遂使百世不羈之虜,一舉而滅,瀚海龍庭之地,畫為九州,幽都窮髮之民,隸於編戶。實帝皇所不及,書契所未聞。由此言之,雖天道有盛衰,亦人事之工拙也。”

  [14]《墨子·親士第一》:“今有五錐,此其銛,銛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