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博客這一名稱最早是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的。到1998年才出現了第一份博客名單,1999年末數量劇增,2001年藉助"9·11"事件大規模蔓延。發展到今天,博客(Blogger)這個概念已經演變為"使用特定的軟體,在網絡上發表個人文章的人"。
到了2005年冬,以新浪網大規模建立"名人博客"為標誌,中國博客作為一種新文體終於"浮出水面"。許多作家學者都開闢了個人博客,形成了一種"生機勃勃"的"博客大躍進"局面。
需要注意,並非所有的博客都是文學性的,不能把所有博客一律視為"當代文學"。能夠成為當代文學新文體的是那些具有文學創作性的博客。
作為當代文學新文體的博客,顯然應該成為新世紀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陳曉明先生在《2006年文學關鍵詞》一文中指出,與其說新世紀文學"是自然生成的,不如說它是被積極建構出來的"。(見《當代文壇》2007年第2期)誠哉斯言,我們如果將一切產生在21世紀的文學現象都納入"新世紀文學",則這一命名的必要性當然要遭受質疑。只有真正顯示出中國歷史進入21世紀的文化精神面貌的文學,才能無愧於這個稱謂。與當代文學的其他文體相比,博客文體顯示出了許多奪目的新特性。筆者由於較少上網,研究不夠,此處只能簡要提出六點。
第一,草根性。這一特點是張頤武先生所敏銳發現和大力強調的。雖然博客里有很多"名人",但這些名人也是以"草根"姿態來寫作的。無論是被稱為80後作家代表的韓寒、郭敬明,還是成名已久的作家余華、鄭淵潔,他們都必須回到生存的地平線上,才能被認同。博客特殊的發表方式,制約了"創作"的神聖性。許多名人的"粉絲"欣悅地感嘆,可以如此近距離地跟偶像直接交流。而交流的結果,就是神秘感的淡化和草根性的認同。一些不是本人所寫的"官方博客",是不大受重視的。草根姿態,恰恰是現代知識分子實現"與民眾相結合"的重要關鍵,過去魯迅和毛澤東時代所一再呼喚的文藝大眾化問題,在新的時代出現了新的解決方式。
正文 第38節:博客,當代文學的新文體(3)
更新時間:2007-12-4 11:08:27 本章字數:1588
第二,靈活性。博客寫作可以使用傳統的"體裁",事實上也不可能完全另起爐灶,突破所有傳統文體。孟繁華先生曾經鼓勵過筆者的"跨文體"寫作。但所謂"跨文體"仍然必須有既存的文體可跨。常見的是利用博客來寫日記。但日記本身就具有"跨文體"性,因為日記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介紹、抒情,實際上是一種規定了寫作出發原點--日期的"散文"。也有寫詩歌的或者小說的。筆者很少主動去看別人的博客,只關注一些熱點話題,調查不夠,沒有見到"戲劇博客"。大概劇本不適合於在博客上面寫作吧。這個問題需要繼續研究。因為沒有規則約束,所以博客多數是興之所至,自由抒發。將事先寫好的"標準文章"或者專業論文貼到博客上,往往不受歡迎,原因就是讀者發現其不夠靈活。讀者寧願在其他媒體上看到那樣的文字,而不願意在博客上亦步亦趨地"上課"。
第三,互動性。博客一般都設置了評論和留言功能,所以跟讀者的交流程度和頻度都是空前的,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對寫作形成了干預。"文革"時期的"集體寫作"在形式上未免簡單機械,強行的外界干預有時候衝擊了執筆者的創作積極性。而博客的寫作干預則形成非常有趣的現象,例如有的作家學者關閉了評論功能,保持寫作心態的相對純淨;有的則在評論浪潮中惴惴不安,四處解釋。這是創作心理學研究的極好事例。由於博客的寫作者與評論者分處於明暗兩個空間,評論者可以無所顧忌,甚至任意謾罵,這就使得寫作者必須時時認真考慮每一個字的社會影響。這樣,貌似個人寫作的博客,其實已經先在地"內置"了十分複雜的大眾的情緒和理念。敢於反抗這一潛規則的博客,必然要遇到麻煩。2006年阿憶的博客由於在"公布北大教師工資單"和"劉胡蘭犧牲細節"兩次事件中堅持"單向不互動"立場,結果在難以調和的氣氛下關閉了。
第四,通俗性。博客所面對的最直接的受眾,來去如流水,層次多樣,大部分是當代"打工教育機制"下培養出來的思維"程式化"的市民和學生,所以大多數沒有到博客上閱讀高深文字的訴求。受大眾文化的"氣場"影響,無論多麼深刻的思想,在博客里都多多少少要簡化一些。所以博客文體自然就淺易通俗。余秋雨先生本來以高雅的"文化散文"見長,但在其博客中,明顯注意了語言的通俗性,甚至津津有味地講述了父親當年代他去開學術研討會的趣聞。那是筆者第一次看余秋雨的文字而發出笑聲。黎鳴先生以思考哲學課題見長,但其博客每每冠以通俗而醒目的設問句和判斷句,如《中國人為什麼缺乏制度的智慧》、《孔夫子是中華民族的罪人》等。當然,這是跟作者自身的思想藝術水平比。整體看來,博客上不乏深刻的思想,銳利的批判,精妙的語言。特別是一些功底深厚的人文學者,在這方面顯得遊刃有餘。但這改變不了博客文體的通俗主旋律。需要辨別的是,通俗不是低俗和庸俗,在表面上的"淺顯易懂"之下,隱藏著多層次的文化褶皺。那恐怕要將來的文學史家去挖掘了。
第五,轟動性。博客發表在當今的"第一媒體"上,直接關乎人民生存,社會百態,加之媒體有意炒作,放大信息,所以幾乎每天都會有一些博客造成轟動效應。王蒙先生80年代末曾經撰文《文學:失卻轟動效應以後》,引起很多文學人士反思。那時我們認為文學失去轟動效應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現在看來,文學又以另外的方式回到了喧囂的場中。我們曾經讚美報告文學是"文學的輕騎兵",曾經讚美詩歌是"文學的手榴彈",曾經讚美雜文是文學的"匕首和投槍"。現在看來,博客可以稱為當代文學的"可攜式雷射制導單兵飛彈",自由運載,隨時發射,準確性高,爆炸力猛。當代文學的重量級事件必然要越來越多地發生在博客中,甚至直接在博客中引爆。正如當代軍事技術的發展已經離不開飛彈技術一樣,可以預言,當代文學的發展已經不可能完全剝離博客,遲早要將博客編制到自身的行伍中。
正文 第39節:生活的勇氣《普拉東諾夫》觀後
更新時間:2007-12-4 11:08:27 本章字數:3047
第六,批判性。博客不需要編輯、出版,不需要領導審查、批准,所以儘管也會受到一些限制,但與其他文體相比,顯然會更加"口無遮攔"。這些批判一部分是與受眾的心理訴求相呼應,表達了民聲。另一部分也是作者被壓抑的社會責任感的自然宣洩。用其他媒介難以發表的文字,在博客里大面積地可以自由面世。所以,博客里的語言藝術既有粗淺的一面,也有更加精彩絕倫的一面。以批判性文字而言,比傳統的雜文更加做到了"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魯迅《偽自由書·前記》)。當然,博客裡面魚龍混雜,有批判就有"反批判",也有"帶著假面,從指揮刀下挺身而出的英雄"(魯迅《准風月談·後記》)。所以,博客又是當前文化領域各種思潮明暗交鋒的一個大舞台。在這一方面,可以說它繼承並光大了發軔於五四運動時期的雜文藝術。
到了2005年冬,以新浪網大規模建立"名人博客"為標誌,中國博客作為一種新文體終於"浮出水面"。許多作家學者都開闢了個人博客,形成了一種"生機勃勃"的"博客大躍進"局面。
需要注意,並非所有的博客都是文學性的,不能把所有博客一律視為"當代文學"。能夠成為當代文學新文體的是那些具有文學創作性的博客。
作為當代文學新文體的博客,顯然應該成為新世紀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陳曉明先生在《2006年文學關鍵詞》一文中指出,與其說新世紀文學"是自然生成的,不如說它是被積極建構出來的"。(見《當代文壇》2007年第2期)誠哉斯言,我們如果將一切產生在21世紀的文學現象都納入"新世紀文學",則這一命名的必要性當然要遭受質疑。只有真正顯示出中國歷史進入21世紀的文化精神面貌的文學,才能無愧於這個稱謂。與當代文學的其他文體相比,博客文體顯示出了許多奪目的新特性。筆者由於較少上網,研究不夠,此處只能簡要提出六點。
第一,草根性。這一特點是張頤武先生所敏銳發現和大力強調的。雖然博客里有很多"名人",但這些名人也是以"草根"姿態來寫作的。無論是被稱為80後作家代表的韓寒、郭敬明,還是成名已久的作家余華、鄭淵潔,他們都必須回到生存的地平線上,才能被認同。博客特殊的發表方式,制約了"創作"的神聖性。許多名人的"粉絲"欣悅地感嘆,可以如此近距離地跟偶像直接交流。而交流的結果,就是神秘感的淡化和草根性的認同。一些不是本人所寫的"官方博客",是不大受重視的。草根姿態,恰恰是現代知識分子實現"與民眾相結合"的重要關鍵,過去魯迅和毛澤東時代所一再呼喚的文藝大眾化問題,在新的時代出現了新的解決方式。
正文 第38節:博客,當代文學的新文體(3)
更新時間:2007-12-4 11:08:27 本章字數:1588
第二,靈活性。博客寫作可以使用傳統的"體裁",事實上也不可能完全另起爐灶,突破所有傳統文體。孟繁華先生曾經鼓勵過筆者的"跨文體"寫作。但所謂"跨文體"仍然必須有既存的文體可跨。常見的是利用博客來寫日記。但日記本身就具有"跨文體"性,因為日記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介紹、抒情,實際上是一種規定了寫作出發原點--日期的"散文"。也有寫詩歌的或者小說的。筆者很少主動去看別人的博客,只關注一些熱點話題,調查不夠,沒有見到"戲劇博客"。大概劇本不適合於在博客上面寫作吧。這個問題需要繼續研究。因為沒有規則約束,所以博客多數是興之所至,自由抒發。將事先寫好的"標準文章"或者專業論文貼到博客上,往往不受歡迎,原因就是讀者發現其不夠靈活。讀者寧願在其他媒體上看到那樣的文字,而不願意在博客上亦步亦趨地"上課"。
第三,互動性。博客一般都設置了評論和留言功能,所以跟讀者的交流程度和頻度都是空前的,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對寫作形成了干預。"文革"時期的"集體寫作"在形式上未免簡單機械,強行的外界干預有時候衝擊了執筆者的創作積極性。而博客的寫作干預則形成非常有趣的現象,例如有的作家學者關閉了評論功能,保持寫作心態的相對純淨;有的則在評論浪潮中惴惴不安,四處解釋。這是創作心理學研究的極好事例。由於博客的寫作者與評論者分處於明暗兩個空間,評論者可以無所顧忌,甚至任意謾罵,這就使得寫作者必須時時認真考慮每一個字的社會影響。這樣,貌似個人寫作的博客,其實已經先在地"內置"了十分複雜的大眾的情緒和理念。敢於反抗這一潛規則的博客,必然要遇到麻煩。2006年阿憶的博客由於在"公布北大教師工資單"和"劉胡蘭犧牲細節"兩次事件中堅持"單向不互動"立場,結果在難以調和的氣氛下關閉了。
第四,通俗性。博客所面對的最直接的受眾,來去如流水,層次多樣,大部分是當代"打工教育機制"下培養出來的思維"程式化"的市民和學生,所以大多數沒有到博客上閱讀高深文字的訴求。受大眾文化的"氣場"影響,無論多麼深刻的思想,在博客里都多多少少要簡化一些。所以博客文體自然就淺易通俗。余秋雨先生本來以高雅的"文化散文"見長,但在其博客中,明顯注意了語言的通俗性,甚至津津有味地講述了父親當年代他去開學術研討會的趣聞。那是筆者第一次看余秋雨的文字而發出笑聲。黎鳴先生以思考哲學課題見長,但其博客每每冠以通俗而醒目的設問句和判斷句,如《中國人為什麼缺乏制度的智慧》、《孔夫子是中華民族的罪人》等。當然,這是跟作者自身的思想藝術水平比。整體看來,博客上不乏深刻的思想,銳利的批判,精妙的語言。特別是一些功底深厚的人文學者,在這方面顯得遊刃有餘。但這改變不了博客文體的通俗主旋律。需要辨別的是,通俗不是低俗和庸俗,在表面上的"淺顯易懂"之下,隱藏著多層次的文化褶皺。那恐怕要將來的文學史家去挖掘了。
第五,轟動性。博客發表在當今的"第一媒體"上,直接關乎人民生存,社會百態,加之媒體有意炒作,放大信息,所以幾乎每天都會有一些博客造成轟動效應。王蒙先生80年代末曾經撰文《文學:失卻轟動效應以後》,引起很多文學人士反思。那時我們認為文學失去轟動效應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現在看來,文學又以另外的方式回到了喧囂的場中。我們曾經讚美報告文學是"文學的輕騎兵",曾經讚美詩歌是"文學的手榴彈",曾經讚美雜文是文學的"匕首和投槍"。現在看來,博客可以稱為當代文學的"可攜式雷射制導單兵飛彈",自由運載,隨時發射,準確性高,爆炸力猛。當代文學的重量級事件必然要越來越多地發生在博客中,甚至直接在博客中引爆。正如當代軍事技術的發展已經離不開飛彈技術一樣,可以預言,當代文學的發展已經不可能完全剝離博客,遲早要將博客編制到自身的行伍中。
正文 第39節:生活的勇氣《普拉東諾夫》觀後
更新時間:2007-12-4 11:08:27 本章字數:3047
第六,批判性。博客不需要編輯、出版,不需要領導審查、批准,所以儘管也會受到一些限制,但與其他文體相比,顯然會更加"口無遮攔"。這些批判一部分是與受眾的心理訴求相呼應,表達了民聲。另一部分也是作者被壓抑的社會責任感的自然宣洩。用其他媒介難以發表的文字,在博客里大面積地可以自由面世。所以,博客里的語言藝術既有粗淺的一面,也有更加精彩絕倫的一面。以批判性文字而言,比傳統的雜文更加做到了"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魯迅《偽自由書·前記》)。當然,博客裡面魚龍混雜,有批判就有"反批判",也有"帶著假面,從指揮刀下挺身而出的英雄"(魯迅《准風月談·後記》)。所以,博客又是當前文化領域各種思潮明暗交鋒的一個大舞台。在這一方面,可以說它繼承並光大了發軔於五四運動時期的雜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