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正文 第36節:博客,當代文學的新文體(1)
更新時間:2007-12-4 11:08:27 本章字數:1624
其三,女性問題。20世紀末以來,女權主義在中國煙塵四起,許多巾幗英傑揮筆做刀槍,痛批黑心郎。一些喜言是非又不敢談論政治的男性公民也尋到了新話題,跟著鄒七嫂在人群里亂鑽。如同"文革"期間在所有的作品裡發現了階級鬥爭的秘密一樣,如今在所有的作品裡發現了男性壓迫女性的罪惡真相。其中罪大惡極的便是《水滸傳》,因為一百單八將中,居然只有三個女性,可見女性被壓迫到什麼地步!更有那無厘頭的書商,居然將《水滸傳》改名為《3個女人與105個男人的故事》。而且僅有的三個女性,都不在三十六天罡里,最厲害的一丈青扈三娘,在七十二地煞里僅列在第23名,位居她丈夫矮腳虎王英之後,而那矮腳虎明明是被扈三娘"輕舒猿臂"、"提離雕鞍"給活捉的。母大蟲顧大嫂位列倒數第八,母夜叉孫二娘位列倒數第六。一百單八將之外的女性,則基本都是Y婦、媒婆和妓女。閻婆惜給宋江殺了,潘金蓮給武松殺了,潘巧雲給石秀殺了。而這些男性殺害幾位美女的動機都是嫉妒人家的自由戀愛,閻婆惜愛上了張三郎,潘金蓮愛上了西門慶,潘巧雲愛上了裴如海,於是這些封建專制的劊子手就殘殺了這些女權運動的先鋒。所以,《水滸傳》在階級問題上,在法制問題上,在女性問題上,都被釘到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古代朝廷查禁《水滸傳》,看來執法力度還太輕了,應該挖開施耐庵羅貫中的墳墓,鞭屍才行。
不難看出,這都是用今天的觀念去衡量古代的人情事理所導致的偏狹論點。如此批判,世間將無一部可以讀的作品,昨天以前的一切都可以隨口否定。這在文藝批評上是犯了"跨元批評"的錯誤,跟晚清某些學人盛讚《水滸傳》具有"女權之思想"、"巾幗壓倒鬚眉"(《中國小說大家施耐庵傳》)在思路上是如出一轍的。我們必須先按照對象自身所在範疇的標準去批評對象,然後再與其他標準參照,才能確定對象的價值。否則,總是根據當下流行的觀念去批評一切,那我們自己就成了流沙,在無情淹沒一切生命之後,最後淹沒在自己的煙塵里。
《水滸傳》並非沒有缺陷,如"說夢、說怪、說陣處",都有敗筆,前後文字不夠勻稱等,都已有論者點明矣,茲不贅敘。
《水滸傳》八大問題略述如上,此心惟危,掛八漏萬必矣,不過藉此試掃茅徑,潔樽候教耳。
博客,當代文學的新文體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當代文學誕生了一種嶄新的文體--博客。這一重要的文學和文化現象迄今尚未引起文學研究界的重視,仍然處於一種"蠻荒"的草莽狀態,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獨特的生命構造,使其自可不必藉助批評的力量而發展壯大下去。
要確認博客是一種嶄新的"文體",恐怕一時許多人還會覺得陌生。受一般的"文學概論"影響,大多數人都把"文體"等同於"體裁",對於當代中國讀者來說,這種體裁又是經典的"四分法",即小說、散文、詩歌、戲劇。所以,必須回到文學史的長河脈絡中去,才能辨清,從來就不存在某種一成不變的文體格局。正如人的性格傾向或者階級屬性一樣,既有其基本的維度,又時時交叉變異。文學史本身,就是一部文體嬗變史和文體創新史。而一個新的文化時代的揭幕,往往就伴隨著新文體的誕生。先秦到魏晉的詩、騷、賦,六朝到隋唐的"古文"與"近體",無不如此。所謂三分法四分法,不過是一種階段性的簡易區分而已。打開魯迅的"雜文"集,裡面何止是"雜文"?他的小說集裡有"散文",有"戲劇",散文集裡有"戲劇",有"詩歌"。魯迅是真正無體不能的文體大師,正像茅盾所評價的那樣:"魯迅君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讀《吶喊》)用魯迅評價曹操的話說,則是"改造文章的祖師"。(見《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而博客作為一種打通雅俗的大眾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兩次文體創新浪潮可以辨認其前身。一次是宋元興起的話本小說,一次是五四興起的隨感雜文。
正文 第37節:博客,當代文學的新文體(2)
更新時間:2007-12-4 11:08:27 本章字數:1865
話本小說興起之時,無人以之為一種新文體,其地位比傳統的"街談巷議"的文言志怪小說還要低等。它不過是"說話人"口頭表演藝術的"底本",非但高雅文人不屑一顧,連普通知識分子也不願問津。這頗有些類似今人喜歡聽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等表演的評書,卻未必喜歡閱讀他們表演的評書的出版物。然而沒有想到,話本自身竟然逐漸脫離"表演",成為獨立的文體,成為可以案頭閱讀的"文學作品",成為波瀾壯闊的大眾文化讀物。到了明朝,就是從這種"說話所本"的粗淺文字中,誕生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流佳作。與此同時,中國進入了一個與西方的"文藝復興"大抵共時的市民文化空前繁榮的新時代。
而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以《新青年》為代表的刊物紛紛開闢了"隨感錄"欄目,後來出現了《語絲》體的雜文。一種綜合性極強的文體被魯迅等人硬是"抬進了文學的殿堂"。今天,文學史家已經不能否認,雜文是散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也正是從五四開始,中國進入了以"人的文學"和"平民文學"為代表的現代大眾文化時代。這種嶄新的"雜文"文體,被魯迅評價為"在不意中顯了一種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我們應該注意到,以魯迅為代表的"雜文"群體,正是每天在當時的"第一媒體"--大小報紙的副刊上,與各種生活社會現象搏鬥在一起,糾纏在一起,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世紀之交,網絡上出現了一種叫做"博客"的嶄新寫作方式。在人們對"網絡文學"的期待和疑慮中,博客在誕生之初,並未處於"亮點"。人們所期待的"網絡文學",其實還是傳統的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的"網上創作"。這種創作,或者是整體寫好了搬到網上,或者是直接在網上"連載",其實不過是"書寫工具"的變化。文人們那幾年見面時經常互問:"你換筆了嗎?"換筆的網上文學,並未真正體現"網絡時代"的文學特性。而只有暗中生長的博客,像邊緣化的小草,默默呼吸著新世紀的空氣。
博客的英文為blog,全名是Web log,中文原意是"網絡日誌",後來縮寫為Blog,而寫Blog的人也可以被稱為博客(Blogger),早期曾被稱為"泊客",含有"漂泊"之意。
更新時間:2007-12-4 11:08:27 本章字數:1624
其三,女性問題。20世紀末以來,女權主義在中國煙塵四起,許多巾幗英傑揮筆做刀槍,痛批黑心郎。一些喜言是非又不敢談論政治的男性公民也尋到了新話題,跟著鄒七嫂在人群里亂鑽。如同"文革"期間在所有的作品裡發現了階級鬥爭的秘密一樣,如今在所有的作品裡發現了男性壓迫女性的罪惡真相。其中罪大惡極的便是《水滸傳》,因為一百單八將中,居然只有三個女性,可見女性被壓迫到什麼地步!更有那無厘頭的書商,居然將《水滸傳》改名為《3個女人與105個男人的故事》。而且僅有的三個女性,都不在三十六天罡里,最厲害的一丈青扈三娘,在七十二地煞里僅列在第23名,位居她丈夫矮腳虎王英之後,而那矮腳虎明明是被扈三娘"輕舒猿臂"、"提離雕鞍"給活捉的。母大蟲顧大嫂位列倒數第八,母夜叉孫二娘位列倒數第六。一百單八將之外的女性,則基本都是Y婦、媒婆和妓女。閻婆惜給宋江殺了,潘金蓮給武松殺了,潘巧雲給石秀殺了。而這些男性殺害幾位美女的動機都是嫉妒人家的自由戀愛,閻婆惜愛上了張三郎,潘金蓮愛上了西門慶,潘巧雲愛上了裴如海,於是這些封建專制的劊子手就殘殺了這些女權運動的先鋒。所以,《水滸傳》在階級問題上,在法制問題上,在女性問題上,都被釘到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古代朝廷查禁《水滸傳》,看來執法力度還太輕了,應該挖開施耐庵羅貫中的墳墓,鞭屍才行。
不難看出,這都是用今天的觀念去衡量古代的人情事理所導致的偏狹論點。如此批判,世間將無一部可以讀的作品,昨天以前的一切都可以隨口否定。這在文藝批評上是犯了"跨元批評"的錯誤,跟晚清某些學人盛讚《水滸傳》具有"女權之思想"、"巾幗壓倒鬚眉"(《中國小說大家施耐庵傳》)在思路上是如出一轍的。我們必須先按照對象自身所在範疇的標準去批評對象,然後再與其他標準參照,才能確定對象的價值。否則,總是根據當下流行的觀念去批評一切,那我們自己就成了流沙,在無情淹沒一切生命之後,最後淹沒在自己的煙塵里。
《水滸傳》並非沒有缺陷,如"說夢、說怪、說陣處",都有敗筆,前後文字不夠勻稱等,都已有論者點明矣,茲不贅敘。
《水滸傳》八大問題略述如上,此心惟危,掛八漏萬必矣,不過藉此試掃茅徑,潔樽候教耳。
博客,當代文學的新文體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當代文學誕生了一種嶄新的文體--博客。這一重要的文學和文化現象迄今尚未引起文學研究界的重視,仍然處於一種"蠻荒"的草莽狀態,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獨特的生命構造,使其自可不必藉助批評的力量而發展壯大下去。
要確認博客是一種嶄新的"文體",恐怕一時許多人還會覺得陌生。受一般的"文學概論"影響,大多數人都把"文體"等同於"體裁",對於當代中國讀者來說,這種體裁又是經典的"四分法",即小說、散文、詩歌、戲劇。所以,必須回到文學史的長河脈絡中去,才能辨清,從來就不存在某種一成不變的文體格局。正如人的性格傾向或者階級屬性一樣,既有其基本的維度,又時時交叉變異。文學史本身,就是一部文體嬗變史和文體創新史。而一個新的文化時代的揭幕,往往就伴隨著新文體的誕生。先秦到魏晉的詩、騷、賦,六朝到隋唐的"古文"與"近體",無不如此。所謂三分法四分法,不過是一種階段性的簡易區分而已。打開魯迅的"雜文"集,裡面何止是"雜文"?他的小說集裡有"散文",有"戲劇",散文集裡有"戲劇",有"詩歌"。魯迅是真正無體不能的文體大師,正像茅盾所評價的那樣:"魯迅君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讀《吶喊》)用魯迅評價曹操的話說,則是"改造文章的祖師"。(見《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而博客作為一種打通雅俗的大眾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兩次文體創新浪潮可以辨認其前身。一次是宋元興起的話本小說,一次是五四興起的隨感雜文。
正文 第37節:博客,當代文學的新文體(2)
更新時間:2007-12-4 11:08:27 本章字數:1865
話本小說興起之時,無人以之為一種新文體,其地位比傳統的"街談巷議"的文言志怪小說還要低等。它不過是"說話人"口頭表演藝術的"底本",非但高雅文人不屑一顧,連普通知識分子也不願問津。這頗有些類似今人喜歡聽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等表演的評書,卻未必喜歡閱讀他們表演的評書的出版物。然而沒有想到,話本自身竟然逐漸脫離"表演",成為獨立的文體,成為可以案頭閱讀的"文學作品",成為波瀾壯闊的大眾文化讀物。到了明朝,就是從這種"說話所本"的粗淺文字中,誕生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流佳作。與此同時,中國進入了一個與西方的"文藝復興"大抵共時的市民文化空前繁榮的新時代。
而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以《新青年》為代表的刊物紛紛開闢了"隨感錄"欄目,後來出現了《語絲》體的雜文。一種綜合性極強的文體被魯迅等人硬是"抬進了文學的殿堂"。今天,文學史家已經不能否認,雜文是散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也正是從五四開始,中國進入了以"人的文學"和"平民文學"為代表的現代大眾文化時代。這種嶄新的"雜文"文體,被魯迅評價為"在不意中顯了一種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我們應該注意到,以魯迅為代表的"雜文"群體,正是每天在當時的"第一媒體"--大小報紙的副刊上,與各種生活社會現象搏鬥在一起,糾纏在一起,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世紀之交,網絡上出現了一種叫做"博客"的嶄新寫作方式。在人們對"網絡文學"的期待和疑慮中,博客在誕生之初,並未處於"亮點"。人們所期待的"網絡文學",其實還是傳統的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的"網上創作"。這種創作,或者是整體寫好了搬到網上,或者是直接在網上"連載",其實不過是"書寫工具"的變化。文人們那幾年見面時經常互問:"你換筆了嗎?"換筆的網上文學,並未真正體現"網絡時代"的文學特性。而只有暗中生長的博客,像邊緣化的小草,默默呼吸著新世紀的空氣。
博客的英文為blog,全名是Web log,中文原意是"網絡日誌",後來縮寫為Blog,而寫Blog的人也可以被稱為博客(Blogger),早期曾被稱為"泊客",含有"漂泊"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