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二是結構,金聖歎總結了諸多敘事技巧,什麼倒插法、夾敘法,什麼橫雲斷山,草蛇灰線,什么正犯略犯、什麼綿針泥刺,背面敷粉,足可寫成一部《小說創作學》。一般人以為看《水滸》只是消遣,金聖歎卻說"及至看了時,卻憑空使他X中添了若干文法"(金聖歎《讀第五才子書法》)。晚清人評價《水滸傳》與《石頭記》云:"以文章論,《水滸》結構嚴整,用字精警……以結構論,《水滸》較《石頭記》嚴整有法。"(眷秋《小說雜評》)我看《水滸傳》之結構,大處宏偉莊嚴,開合舒展;小處細膩嚴謹,變化多端。"開書未寫一百八人,而先寫高俅",象徵"亂自上作也"(金人瑞《水滸傳回評》)。而"臨了以夢結局,極有深意。見得從前種種,都是說夢"(李贄《水滸傳回評》)。這種包羅萬象、地負海涵的現實與象徵融為一體的結構,是中國小說的正宗,顯示出堂堂正正的中華氣象。
三是文字,"情狀逼真,笑語欲活","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嘔血十石",也寫不出來。(無名氏《水滸傳一百回文字優劣》)這文字既來自人民群眾的鮮活語言實踐,也是加工創作者精心提煉打磨之結果。如武大郎的故事,倘若在歷史文體中,只有"妻潘通於西門慶,同謀殺大"二句耳,而小說中"不過就尋常日用瑣屑敘來,與人人X中之情理相印合,故自來言文章者推為絕作"(夏曾佑《小說原理》)。李開先說:"《史記》而下,便是此書。"(《一笑散·時調》)讀者不論是否喜歡《水滸傳》的思想,對於《水滸傳》的文字沒有不肯定不佩服的。李漁說:"若《水滸傳》之敘事,吳道子之寫生,斯稱此道中之絕技。"(《閒情偶寄》卷三)金聖歎說:"《水滸傳》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識字,便當教令反覆細看。看得《水滸傳》出時,他書便如破竹。"(《讀第五才子書法》)應該肯定地說,《水滸傳》上承古代史傳藝術精華,下開中國小說頂天立地囊括四海之境界,洵為中國小說第一不朽之傑作也。
正文 第35節:《水滸傳》八大問題(5)
更新時間:2007-12-4 11:08:27 本章字數:2078
第七,影響問題。
《水滸傳》的影響,一是影響文學,二是影響社會。
《水滸傳》以原汁原味的白話塑造人物,鋪排故事,並取得巨大成功,這給了後世作者以極大的鼓勵和啟發。三言五語的白描就活畫一個人物,成了此後中國小說的一個突出特點。為江湖人士樹碑立傳,始自司馬遷,但大規模地創作江湖題材的長篇小說,則始自《水滸傳》。"史統散而小說興"(《古今小說敘》),堂廟衰而江湖盛。《水滸傳》一直影響到現當代的英雄傳奇和武俠文學,連《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一類的革命文學中也分明能夠看出梁山泊好漢的遺風。以"盜賊"題材而居然成為文學的"正源",天道巍巍,人心昭昭也。
《水滸傳》影響社會,則更為人所共知。不但正式的農民起義都嚮往梁山泊模式,一般的小股"盜賊"也如此。很多起義者直接取用梁山好漢的名號,如宋江、燕青、插翅虎、一丈青等。(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明末農民起義史料》)《水滸傳》的許多觀念深入人心,如"替天行道","反貪官不反皇帝","大丈夫一刀一槍,博得個光宗耀祖,封妻蔭子","若是有識我們的,水裡水裡去,火里火里去","王法若還依得,便不造反了"等。這些混雜的觀念表現出強烈的人民自主性,不但給人民帶來極大的心理憑藉,而且給統治者帶來極大的心理恐懼。《水滸傳》里一些具體的情節也影響深遠,例如毛澤東就對"三打祝家莊"非常感興趣,專門以此來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水滸傳》上宋江三打祝家莊,兩次都因情況不明,方法不對,打了敗仗。後來改變方法,從調查情形入手,於是熟悉了盤陀路,折散了李家莊、扈家莊和祝家莊的聯盟,並且布置了藏在敵人營盤裡的伏兵,用了和外國故事中所說木馬計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勝仗。《水滸傳》上有很多唯物辯證法的事例,這個三打祝家莊,算是最好的一個。"(《矛盾論》)從中國小說的影響深遠上來說,《水滸傳》無出其右。關於《水滸傳》的考證研究和評價爭論的文字,其規模也是首屈一指的。
第八,觀念問題。
由上述諸問題,自然可以確認《水滸傳》乃中國第一流的小說,第一流的文學,與唯一堪比的《紅樓夢》互有軒輊。但由於時代觀念的演進,不斷有保守或者激進人士對《水滸》提出猛烈批評。茲略舉數項。
其一是招安問題,或從革命立場出發,認為招安便是投降,招安便非好漢,投降便是叛徒,先起義後招安更是偽君子,招安後當了朝廷鷹犬,又去屠殺其他起義者,則是壞上加壞,惡貫滿盈。此類論述雖然抓住了要害,但未免責人過苛,不能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或從朝廷立場出發,認為對於盜賊焉能招安,"務令罪歸朝廷,而功歸強盜",(金人瑞《水滸傳回評》)顛倒體統,王法何在?授盜賊以高官,豈非誘使天下歹徒皆來效仿?此類問題見仁見智,難以定於一統,端在個人對人生體會之差異耳。
其二是暴力問題,當今許多熱烈鼓吹法制建設的人士指出,《水滸傳》宣揚暴力,破壞法制精神,通篇充斥著打打殺殺,對少年兒童具有毀滅性的負面影響。例如民營屠戶鎮關西,生活作風略失檢點,但未犯死罪,魯達作為一名基層警官,憑什麼擅自將這位優秀企業家毆打致死,破壞招商引資的大好局面?而且書中用了那麼長的篇幅,大肆渲染血腥場面,明顯具有變態心理。再如黑旋風李逵動不動手提兩把板斧,不分官軍百姓,排頭砍去,明明是個變態殺人狂,金聖歎卻贊他"富貴不能Y,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讀第五才子書法》),還有人贊李逵"謂為梁山泊第一尊活佛"(懷林《批評水滸傳述語》),真不知何等心腸。還有武松打虎,屬於殺害珍稀野生動物,手段殘忍。李逵更是連幼虎都兇狠殺害,連"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這一基本公民常識都不懂得。武松殺害陽穀縣商會主席西門慶、林衝殺害政府公務員陸虞侯,楊志殺害自由主義青年牛二,都未經過正常的法律程序,一部《水滸傳》,就是一部野蠻殺人的教科書,是中國人不如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的罪惡鐵證……這類大批判文字其實古已有之,歷代統治者焚毀查禁《水滸傳》的理由之一也是因其"自掌正義"。不過現在的這類大批判,基本屬於不懂文學不懂歷史也不懂人性不懂法理的驢唇不對馬嘴之言。李逵說得好:"王法王法,若還依得,天下便不亂了。"《水滸傳》從來不曾宣揚破壞法制而另行暴力,而是提出了一個法制已經被破壞的情況下如何爭取和恢復正義的問題。要求走投無路的起義者投鼠忌器,面面俱到,等於黃世仁要求楊白勞成為聖人。李逵之所以被看作梁山泊第一尊活佛,是由於"為善為惡,彼俱無意"(無名氏《梁山泊一百單八人優劣》),赤條條一顆童心。把法制建設的責任轉移到遭受壓迫的苦難者身上,正如把環境破壞的責任推卸到發展中國家身上一樣,是典型的霸權思維和洋奴思維。一切暴力都既有明暗之分,又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不去反對強勢集團的軟刀子暗暴力,卻一味打壓弱勢群體反抗強權的明暴力,這種論調本身就是暴力的。倘若該論能夠成立,則一切武俠文學、戰爭文學皆可廢矣。
三是文字,"情狀逼真,笑語欲活","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嘔血十石",也寫不出來。(無名氏《水滸傳一百回文字優劣》)這文字既來自人民群眾的鮮活語言實踐,也是加工創作者精心提煉打磨之結果。如武大郎的故事,倘若在歷史文體中,只有"妻潘通於西門慶,同謀殺大"二句耳,而小說中"不過就尋常日用瑣屑敘來,與人人X中之情理相印合,故自來言文章者推為絕作"(夏曾佑《小說原理》)。李開先說:"《史記》而下,便是此書。"(《一笑散·時調》)讀者不論是否喜歡《水滸傳》的思想,對於《水滸傳》的文字沒有不肯定不佩服的。李漁說:"若《水滸傳》之敘事,吳道子之寫生,斯稱此道中之絕技。"(《閒情偶寄》卷三)金聖歎說:"《水滸傳》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識字,便當教令反覆細看。看得《水滸傳》出時,他書便如破竹。"(《讀第五才子書法》)應該肯定地說,《水滸傳》上承古代史傳藝術精華,下開中國小說頂天立地囊括四海之境界,洵為中國小說第一不朽之傑作也。
正文 第35節:《水滸傳》八大問題(5)
更新時間:2007-12-4 11:08:27 本章字數:2078
第七,影響問題。
《水滸傳》的影響,一是影響文學,二是影響社會。
《水滸傳》以原汁原味的白話塑造人物,鋪排故事,並取得巨大成功,這給了後世作者以極大的鼓勵和啟發。三言五語的白描就活畫一個人物,成了此後中國小說的一個突出特點。為江湖人士樹碑立傳,始自司馬遷,但大規模地創作江湖題材的長篇小說,則始自《水滸傳》。"史統散而小說興"(《古今小說敘》),堂廟衰而江湖盛。《水滸傳》一直影響到現當代的英雄傳奇和武俠文學,連《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一類的革命文學中也分明能夠看出梁山泊好漢的遺風。以"盜賊"題材而居然成為文學的"正源",天道巍巍,人心昭昭也。
《水滸傳》影響社會,則更為人所共知。不但正式的農民起義都嚮往梁山泊模式,一般的小股"盜賊"也如此。很多起義者直接取用梁山好漢的名號,如宋江、燕青、插翅虎、一丈青等。(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明末農民起義史料》)《水滸傳》的許多觀念深入人心,如"替天行道","反貪官不反皇帝","大丈夫一刀一槍,博得個光宗耀祖,封妻蔭子","若是有識我們的,水裡水裡去,火里火里去","王法若還依得,便不造反了"等。這些混雜的觀念表現出強烈的人民自主性,不但給人民帶來極大的心理憑藉,而且給統治者帶來極大的心理恐懼。《水滸傳》里一些具體的情節也影響深遠,例如毛澤東就對"三打祝家莊"非常感興趣,專門以此來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水滸傳》上宋江三打祝家莊,兩次都因情況不明,方法不對,打了敗仗。後來改變方法,從調查情形入手,於是熟悉了盤陀路,折散了李家莊、扈家莊和祝家莊的聯盟,並且布置了藏在敵人營盤裡的伏兵,用了和外國故事中所說木馬計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勝仗。《水滸傳》上有很多唯物辯證法的事例,這個三打祝家莊,算是最好的一個。"(《矛盾論》)從中國小說的影響深遠上來說,《水滸傳》無出其右。關於《水滸傳》的考證研究和評價爭論的文字,其規模也是首屈一指的。
第八,觀念問題。
由上述諸問題,自然可以確認《水滸傳》乃中國第一流的小說,第一流的文學,與唯一堪比的《紅樓夢》互有軒輊。但由於時代觀念的演進,不斷有保守或者激進人士對《水滸》提出猛烈批評。茲略舉數項。
其一是招安問題,或從革命立場出發,認為招安便是投降,招安便非好漢,投降便是叛徒,先起義後招安更是偽君子,招安後當了朝廷鷹犬,又去屠殺其他起義者,則是壞上加壞,惡貫滿盈。此類論述雖然抓住了要害,但未免責人過苛,不能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或從朝廷立場出發,認為對於盜賊焉能招安,"務令罪歸朝廷,而功歸強盜",(金人瑞《水滸傳回評》)顛倒體統,王法何在?授盜賊以高官,豈非誘使天下歹徒皆來效仿?此類問題見仁見智,難以定於一統,端在個人對人生體會之差異耳。
其二是暴力問題,當今許多熱烈鼓吹法制建設的人士指出,《水滸傳》宣揚暴力,破壞法制精神,通篇充斥著打打殺殺,對少年兒童具有毀滅性的負面影響。例如民營屠戶鎮關西,生活作風略失檢點,但未犯死罪,魯達作為一名基層警官,憑什麼擅自將這位優秀企業家毆打致死,破壞招商引資的大好局面?而且書中用了那麼長的篇幅,大肆渲染血腥場面,明顯具有變態心理。再如黑旋風李逵動不動手提兩把板斧,不分官軍百姓,排頭砍去,明明是個變態殺人狂,金聖歎卻贊他"富貴不能Y,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讀第五才子書法》),還有人贊李逵"謂為梁山泊第一尊活佛"(懷林《批評水滸傳述語》),真不知何等心腸。還有武松打虎,屬於殺害珍稀野生動物,手段殘忍。李逵更是連幼虎都兇狠殺害,連"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這一基本公民常識都不懂得。武松殺害陽穀縣商會主席西門慶、林衝殺害政府公務員陸虞侯,楊志殺害自由主義青年牛二,都未經過正常的法律程序,一部《水滸傳》,就是一部野蠻殺人的教科書,是中國人不如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的罪惡鐵證……這類大批判文字其實古已有之,歷代統治者焚毀查禁《水滸傳》的理由之一也是因其"自掌正義"。不過現在的這類大批判,基本屬於不懂文學不懂歷史也不懂人性不懂法理的驢唇不對馬嘴之言。李逵說得好:"王法王法,若還依得,天下便不亂了。"《水滸傳》從來不曾宣揚破壞法制而另行暴力,而是提出了一個法制已經被破壞的情況下如何爭取和恢復正義的問題。要求走投無路的起義者投鼠忌器,面面俱到,等於黃世仁要求楊白勞成為聖人。李逵之所以被看作梁山泊第一尊活佛,是由於"為善為惡,彼俱無意"(無名氏《梁山泊一百單八人優劣》),赤條條一顆童心。把法制建設的責任轉移到遭受壓迫的苦難者身上,正如把環境破壞的責任推卸到發展中國家身上一樣,是典型的霸權思維和洋奴思維。一切暴力都既有明暗之分,又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不去反對強勢集團的軟刀子暗暴力,卻一味打壓弱勢群體反抗強權的明暴力,這種論調本身就是暴力的。倘若該論能夠成立,則一切武俠文學、戰爭文學皆可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