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問:您是“華山論劍”中的一位,又與金庸先生很熟,請您談一下《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這兩部作品。
答:我在北大開金庸研究課。《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是金庸後期兩部非常了不起的文學作品。這兩部還是差別很大的。有很多讀者認為《天龍八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說,也有讀者認為《笑傲江湖》是。在我看來最大的不同:《笑傲江湖》是偉大的政治寓言。《笑傲江湖》表面上講的是江湖中的武林故事,實際上它的人物大多數都是政治人物,是講人物之間爭權奪利的事情。其實,這部著作受政治鬥爭啟發,講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鬥爭史。裡面的人在爭奪武林秘笈也好,爭奪什麼東西也好,那都是權力的象徵。其中有一部武林秘笈叫《葵花寶典》,寫得非常好,寫得非常絕,這是一門非常高深的武功,你學了以後就可以天下無敵,實際上這是象徵著可以控制別人的命運。武功最高,意味著可以生殺予奪,象徵著最高權力。但是,你要練成這門武功,須付出慘重的代價。書中有一句話:“欲練神功,引刀自宮”,這很殘酷,你想練成一門很高的武功?那麼好,你先付出代價。你看東方不敗、岳不群,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為什麼面臨這個生死抉擇的時候,他們選擇了滅絕人性呢?就是因為野心膨脹得太厲害了:我練了這個神功以後,天下都是我的。人為了某個瘋狂的目的可以什麼都做。他不知道做很多事情是缺德的麼?他知道。我想,他們也會經過心靈鬥爭,但是欲望對他的勾引太大了,他無法克制。正是在這樣一些瘋狂的政治中間,小說寫了一個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令孤沖,他武功很高,表面上看上去很瀟灑,很隨便的人,其實他心中最純潔,他對權力不感興趣,他本來有機會得到最高權位,任我行已經確定他為接班人了,把女兒嫁給他,他就是接班人,但他不干。他不願意當官,他對政治不感興趣,他追求個人自由。這個小說恰恰是利用令孤沖這樣一個自由的形象,反諷政治問題。這是《笑傲江湖》特別深刻的地方。
現場交流(9)
《天龍八部》也是政治性的,但更多是佛教意義上的小說。《天龍八部》更多寫的是:無人不冤,有情皆孽。所有的人都是冤的,所有的感情都是孽情。小說的視角是佛眼:所有的人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是可同情的。人成為壞人也有他的道理,成為好人也有他的原因。你看蕭峰這樣一個悲苦的身世,想做的事情不能做,這麼一個英雄的人,好不容易把這個丐幫收拾得好好的,忽然被人揭發說你不是漢族人,說你是契丹人。這裡有一種存在主義的荒謬感。為了證明自己是漢族人,一路上經過了血雨腥風,他曾經發誓一輩子不殺一個漢人,結果迫不得己在一場大戰中,殺了自己很多當年的兄弟,結果證明自己確是契丹人,這是兩個國家的事情,他沒有辦法解決這個矛盾,只好用死。他的命其實是很苦的,這個英雄非常感人。那麼好的一個相愛的姑娘,居然被他一掌親手給錯殺了,這是一種古希臘悲劇般的震撼,試問命運是什麼!其他主人公也是這樣的冤孽。你看段譽,非常好的一個主人公,好不容易愛上一個女孩子發現是自己的妹妹,好不容易又愛上一個女孩子又發現是自己的妹妹,他活著簡直痛苦死了。後來,金庸發慈悲了,在小說里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最後發現這些女孩都不是他的妹妹,解決了一個醫學問題,從而也解決了人的問題。還有一個主人公寫得更好——虛竹,他從小不知道父母是誰,是少林寺收養的一個野孩子,在少林寺長大,非常淳樸,他的人生理想非常低微,就是一輩子做一個好和尚,用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一輩子當一個好學生,將來當一個敬業的工作人員就完了。但是,就是這樣的想法都實現不了,當一個好和尚就不能破戒,什麼酒戒、肉戒、色戒都不能破。結果在特殊的情況下都被破了:給他灌了酒,灌了肉,最後給他抱一個裸體的姑娘。這下,好和尚是做不成了。可是,妙就妙在所有這些“戒”都破了之後,我們發現虛竹仍然是好和尚,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是不是好和尚跟破戒不破戒沒有必然關係。你是不是好和尚,是不是喝了酒了,吃了肉了,收了人家的紅包了,跟這些都沒關係,關鍵在於:你有沒有菩薩心腸!人是可以犯具體錯誤的,誰都難免。但是,他有一顆菩薩心腸,最後證明他還是一個好和尚。所以,金庸用這樣一個故事把佛經的道理講得非常透徹。故事是那麼感人,而道理講得又那麼深刻。這樣的作品西方人是寫不出來的,就是西方人讀這樣的作品也是很困難的,頂多翻譯成一個打架的故事,看一個熱鬧。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讀金庸小說的人都是一些開電梯的、打掃衛生的,不是。北大的一些院士、物理學家都是金庸小說的愛好者。中國很多作家、學者、我的導師,他們都不是專門研究金庸的,但是都非常推崇金庸的小說,包括我們國家很多領導人都是,最早讀金庸小說的就是鄧小平先生,八十年代金庸先生在人民大會堂拜見鄧小平的時候談香港回歸問題,老鄧第一句話就說:“你的小說我讀過了”。鄧小平是中國大陸第一位金庸的讀者。
附錄 相約名人坊
夢雪訪談錄(1)
採訪完孔慶東教授,也想起了我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的高三四,我的班主任,以及我眾多的記得和忘卻名字的同學。
這些名字當時都摞在厚厚的的作業本里。
——夢雪
訪談
1998年北大校慶之際,一本名叫《北大往事》的書風靡了全國各大高校。其中有一篇題為《47樓207》的文章更是為讀者津津樂道,並在《北京青年報》整版刊載,還有評論說這是錢鍾書以來真正的幽默文學。這年年底文章作者孔慶東出版了集孔氏幽默之大成的浪漫宣言,書名便以《47樓207》赫然冠之。雖然書中還收錄了許多見解獨到、語詞精妙的篇章,但最令讀者醉心的還是那些有關青春的一路行走與吟唱。
夢:你當時在寫《47樓207》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它會產生那麼轟動的效應?
孔:我沒有想過。我寫這些文章都是性情文章,是人家約我寫的,因為平時很多朋友知道我能寫點文章,願意胡說八道,就約我寫,我就漫不經心地寫了這篇文章,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但是給很多不了解情況的讀者一個印象,似乎有爆得大名之嫌。
夢:今天我想從你這本書的最後一篇文章,就是《遙遠的高三八》開始談起,因為那個時候的你還跟現在的很多學生一樣,沒有走進北大校門,但是心嚮往著北大,對嗎?
孔:對。從很小的時候,比那還要早。《遙遠的高三八》寫的是我的高中,而且是高中的後期,到了文科班的時候,其實在我上初中,甚至更小的時候,在還沒有恢復高考的時候,那時雖然沒有恢復高考制度,但人們心中都知道有上大學這麼一回事,上大學這個事情即使在“文革”時,也是一件令人嚮往的事。
夢:你在文章里把高三八班當時的情節寫得跟現在的青春電視劇一樣,那樣的浪漫,那樣詩意開明的老師和極富個性的學生,但那畢竟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個時候可能還沒流行“花季”這個詞,難道你們的高中真是那樣美好嗎?
答:我在北大開金庸研究課。《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是金庸後期兩部非常了不起的文學作品。這兩部還是差別很大的。有很多讀者認為《天龍八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說,也有讀者認為《笑傲江湖》是。在我看來最大的不同:《笑傲江湖》是偉大的政治寓言。《笑傲江湖》表面上講的是江湖中的武林故事,實際上它的人物大多數都是政治人物,是講人物之間爭權奪利的事情。其實,這部著作受政治鬥爭啟發,講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鬥爭史。裡面的人在爭奪武林秘笈也好,爭奪什麼東西也好,那都是權力的象徵。其中有一部武林秘笈叫《葵花寶典》,寫得非常好,寫得非常絕,這是一門非常高深的武功,你學了以後就可以天下無敵,實際上這是象徵著可以控制別人的命運。武功最高,意味著可以生殺予奪,象徵著最高權力。但是,你要練成這門武功,須付出慘重的代價。書中有一句話:“欲練神功,引刀自宮”,這很殘酷,你想練成一門很高的武功?那麼好,你先付出代價。你看東方不敗、岳不群,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為什麼面臨這個生死抉擇的時候,他們選擇了滅絕人性呢?就是因為野心膨脹得太厲害了:我練了這個神功以後,天下都是我的。人為了某個瘋狂的目的可以什麼都做。他不知道做很多事情是缺德的麼?他知道。我想,他們也會經過心靈鬥爭,但是欲望對他的勾引太大了,他無法克制。正是在這樣一些瘋狂的政治中間,小說寫了一個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令孤沖,他武功很高,表面上看上去很瀟灑,很隨便的人,其實他心中最純潔,他對權力不感興趣,他本來有機會得到最高權位,任我行已經確定他為接班人了,把女兒嫁給他,他就是接班人,但他不干。他不願意當官,他對政治不感興趣,他追求個人自由。這個小說恰恰是利用令孤沖這樣一個自由的形象,反諷政治問題。這是《笑傲江湖》特別深刻的地方。
現場交流(9)
《天龍八部》也是政治性的,但更多是佛教意義上的小說。《天龍八部》更多寫的是:無人不冤,有情皆孽。所有的人都是冤的,所有的感情都是孽情。小說的視角是佛眼:所有的人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是可同情的。人成為壞人也有他的道理,成為好人也有他的原因。你看蕭峰這樣一個悲苦的身世,想做的事情不能做,這麼一個英雄的人,好不容易把這個丐幫收拾得好好的,忽然被人揭發說你不是漢族人,說你是契丹人。這裡有一種存在主義的荒謬感。為了證明自己是漢族人,一路上經過了血雨腥風,他曾經發誓一輩子不殺一個漢人,結果迫不得己在一場大戰中,殺了自己很多當年的兄弟,結果證明自己確是契丹人,這是兩個國家的事情,他沒有辦法解決這個矛盾,只好用死。他的命其實是很苦的,這個英雄非常感人。那麼好的一個相愛的姑娘,居然被他一掌親手給錯殺了,這是一種古希臘悲劇般的震撼,試問命運是什麼!其他主人公也是這樣的冤孽。你看段譽,非常好的一個主人公,好不容易愛上一個女孩子發現是自己的妹妹,好不容易又愛上一個女孩子又發現是自己的妹妹,他活著簡直痛苦死了。後來,金庸發慈悲了,在小說里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最後發現這些女孩都不是他的妹妹,解決了一個醫學問題,從而也解決了人的問題。還有一個主人公寫得更好——虛竹,他從小不知道父母是誰,是少林寺收養的一個野孩子,在少林寺長大,非常淳樸,他的人生理想非常低微,就是一輩子做一個好和尚,用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一輩子當一個好學生,將來當一個敬業的工作人員就完了。但是,就是這樣的想法都實現不了,當一個好和尚就不能破戒,什麼酒戒、肉戒、色戒都不能破。結果在特殊的情況下都被破了:給他灌了酒,灌了肉,最後給他抱一個裸體的姑娘。這下,好和尚是做不成了。可是,妙就妙在所有這些“戒”都破了之後,我們發現虛竹仍然是好和尚,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是不是好和尚跟破戒不破戒沒有必然關係。你是不是好和尚,是不是喝了酒了,吃了肉了,收了人家的紅包了,跟這些都沒關係,關鍵在於:你有沒有菩薩心腸!人是可以犯具體錯誤的,誰都難免。但是,他有一顆菩薩心腸,最後證明他還是一個好和尚。所以,金庸用這樣一個故事把佛經的道理講得非常透徹。故事是那麼感人,而道理講得又那麼深刻。這樣的作品西方人是寫不出來的,就是西方人讀這樣的作品也是很困難的,頂多翻譯成一個打架的故事,看一個熱鬧。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讀金庸小說的人都是一些開電梯的、打掃衛生的,不是。北大的一些院士、物理學家都是金庸小說的愛好者。中國很多作家、學者、我的導師,他們都不是專門研究金庸的,但是都非常推崇金庸的小說,包括我們國家很多領導人都是,最早讀金庸小說的就是鄧小平先生,八十年代金庸先生在人民大會堂拜見鄧小平的時候談香港回歸問題,老鄧第一句話就說:“你的小說我讀過了”。鄧小平是中國大陸第一位金庸的讀者。
附錄 相約名人坊
夢雪訪談錄(1)
採訪完孔慶東教授,也想起了我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的高三四,我的班主任,以及我眾多的記得和忘卻名字的同學。
這些名字當時都摞在厚厚的的作業本里。
——夢雪
訪談
1998年北大校慶之際,一本名叫《北大往事》的書風靡了全國各大高校。其中有一篇題為《47樓207》的文章更是為讀者津津樂道,並在《北京青年報》整版刊載,還有評論說這是錢鍾書以來真正的幽默文學。這年年底文章作者孔慶東出版了集孔氏幽默之大成的浪漫宣言,書名便以《47樓207》赫然冠之。雖然書中還收錄了許多見解獨到、語詞精妙的篇章,但最令讀者醉心的還是那些有關青春的一路行走與吟唱。
夢:你當時在寫《47樓207》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它會產生那麼轟動的效應?
孔:我沒有想過。我寫這些文章都是性情文章,是人家約我寫的,因為平時很多朋友知道我能寫點文章,願意胡說八道,就約我寫,我就漫不經心地寫了這篇文章,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但是給很多不了解情況的讀者一個印象,似乎有爆得大名之嫌。
夢:今天我想從你這本書的最後一篇文章,就是《遙遠的高三八》開始談起,因為那個時候的你還跟現在的很多學生一樣,沒有走進北大校門,但是心嚮往著北大,對嗎?
孔:對。從很小的時候,比那還要早。《遙遠的高三八》寫的是我的高中,而且是高中的後期,到了文科班的時候,其實在我上初中,甚至更小的時候,在還沒有恢復高考的時候,那時雖然沒有恢復高考制度,但人們心中都知道有上大學這麼一回事,上大學這個事情即使在“文革”時,也是一件令人嚮往的事。
夢:你在文章里把高三八班當時的情節寫得跟現在的青春電視劇一樣,那樣的浪漫,那樣詩意開明的老師和極富個性的學生,但那畢竟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個時候可能還沒流行“花季”這個詞,難道你們的高中真是那樣美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