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病人是相信醫生的,那麼,醫生相信誰呀?為什麼我要謹慎呢?因為我背後沒有更相信的人了。我老師的一切我都學完了,我的專業里的書都讀過了。現在我是一個高處不勝寒的人。別人向我請教,我的一句話就能決定他的命運,所以我就覺得這支筆千斤重。就好像是給別人看重病的大夫一樣。而且我們大家也都知道,錯誤是難免的。你越處在高的層次你就越知道錯誤是難免的,自己是會犯錯誤的。這就是為什麼醫生要宣誓,因為他的工作是與道德最緊密相連的一個職業,他直接關係到人的生命,所以我們才把醫生叫“天使”,為什麼不叫“老總”呢?這個稱呼不是隨便加的。
我2001年和2002年在韓國,韓國是一個喜歡罷工的國家。我寫有很多表揚韓國的文章,比如:他的鬥爭性、他對日本的態度、他的群眾運動、他人民的組織性,這些都很好。但是有一件事我不贊成:醫生罷工。醫生為什麼會罷工呢?因為他們國家長期以來是醫藥不分,醫生又開藥又賣藥,所以醫生的收入特別高。然後金大中要出台一個新的措施,說要把醫藥分開,說醫生不能賣藥只能開處方。然後另設賣藥機構。他覺得這個可以降低整個社會的醫療成本。這樣一來,醫生的收入肯定要下降,所以醫生就不同意,要罷工。我覺得這是濫用罷工權。因為他們的醫生已經是全社會收入最高的職業了,一個醫學院的博士畢業之後那是萬人仰視呀。韓國朋友跟我講:韓國的一個女孩要想嫁給一個醫學院畢業的博士,得準備好三把鑰匙,一個是房鑰匙(豪宅),一個是一輛名車的鑰匙,還有銀行保險柜的鑰匙。你要把這三把鑰匙交給未來的丈夫他才會娶你,因為他娶你用不了一年,他就會把這些錢全部給你賺回來了。我認識一個大學女老師,她丈夫就是醫生,還是一個中醫(他們叫韓醫)。她說我這一個月掙的錢我丈夫一天就掙來了,我是在家裡呆著實在無聊才出來找活干(因為他們婦女一般是不工作的)。醫生收入是這樣的高,還要罷工,這次醫生的罷工在社會上就沒有獲得同情。但是,醫生罷工造成所有醫院關門,影響太不好了。
3、“看”是一種權力
講到望、聞、問、切,就有一個“看”的問題。為什麼病人在醫生面前感到自己像羔羊一樣?醫生和病人之間這種權力關係是怎麼構成的?是通過“看”這個動作構成的。根據後現代理論,“看”是什麼?“看”是一種權力。誰看誰?這是很有講究的。“看”與“被看”實際上具有統治和監控的高下關係。看是不能隨便看的。比如說,我們在公共汽車上看見一個美女,你不能長時間的盯著她看。你如果看她超過半分鐘就屬於侵犯。你說:我也沒碰她呀,我怎麼就是侵犯?看,就是侵犯。看,是權力。我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比如,在街上或者在公共汽車上,兩個人的目光偶然相遇了,於是兩個人就鬥氣兒,我盯著你你盯著我,誰也不把目光離開,最後結果怎麼樣?肯定打起來了。為什麼看會打起來?就因為:看,它不是一個平常的舉動,看就是權利,誰先把眼光離開了誰就是服輸了,表示:你可以看我,我是孫子。所以,看,是有權力的。這個大家以後在看電影電視的時候注意,鏡頭對著誰?鏡頭是怎麼轉移的?可以發現,電視裡鏡頭經常圍繞著女性在轉,經常把女性的各個側面展示給觀眾。我們現在的影視劇體現出我們現在是男性社會,女性生存的一個主要功能是讓人看的,是給男人看的。在男人和女人組成的這個不平等的社會裡,男女不平等是怎麼體現出來的呢?是通過“看”與“被看”。男人的主要功能是看別人的,所以男人不太注重自己的外表,男人只要穿著舒服就行了,不需要特別打扮自己,去為悅己者容。而女性就需要為悅己者容。表面看來男人掙了錢都給女人了,但是女人用這些錢幹什麼呢?女人用這些錢買東西為了讓自己好看,為使給她錢的人覺得沒白給她錢。所以,男人女人的關係是建立在看與被看基礎上的。我們平時說的“看病”,都是不對的說法,只是我們習慣了。說:你幹什麼去?我看病去(北京人叫瞧病)。瞧病、看病,誰看誰呀,是你去看“病”嗎?還有的說:我看大夫去。這都是一種託詞。實際上是大夫看你。你看什麼大夫?大夫不需要你看。你到了醫院後,低眉順眼的,希望大夫好好看看你。你在大夫面前,老老實實地“自首”,這就是一種權力,醫生的話就是“金口玉言”。
我們東北有一個人,他是個副廠長,當地醫生說他該吃什麼就吃點兒什麼,就能活幾個月了。廠里的人說,好好去玩玩吧,旅遊了好多地方。誒,還沒死?然後在北京又找了一個大夫看,大夫說:你什麼病都沒有,看什麼?誰說你有肝癌呀?此人本來都起不來了,用擔架抬著,聽了大夫這句話一下子就跳了起來,回去當了正廠長。這完全是受大夫的語言影響。大夫為什麼會有錯誤診斷呢?診斷錯誤肯定不是他道德上的原因,他肯定不是故意的。我們知道,醫生看病採用的是近似分類法,就是把看到的一些症狀往腦袋裡的“小格格”里歸。我們學了一些知識,比如說感冒是什麼樣的,我們腦子裡有一些小格格小框框,然後把看的病人歸類,特別是剛當大夫的時候,你會想這像什麼病那像什麼病。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主觀參與,所以說不是絕對的科學。這裡面有醫生的功夫高下的問題。你的功夫不高,你歸類就可能歸錯。近似有一個程度問題,近似到什麼程度?而你學到的這些分類是由同樣可以犯錯誤的人給你分好的類,也就是說分類是主觀的、有限的。你要把人類所患的無限的病放到有限的框框裡,那早晚要出事。所以有識之士總是說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總是呼籲:從整體上考慮人。這個背後就涉及到世界觀人生觀的問題。美國人喜歡動手術,美國人動手術的比例是最高的。而法國人就不喜歡動手術,法國人動手術比例很低,能不開刀就不開刀。為什麼?這和他們的醫學觀人生觀有關。法國人認為人體是美的,人體儘量不能破壞;而美國人看人體就是個“東西”。美國人很實用主義的,花一萬美元買一條連衣裙,忽然發現少個兜兒,拿塊布就把兜兒縫上了,很實用主義;而法國人絕對不這樣做。我們中國人也不喜歡動刀,但不完全是從美學角度出發,而是從“體膚毛髮受之父母”的孝的觀念上講的。
4、醫學機構的雙重功能:治病和治國
醫學機構和文化機構和社會機構,在一個國家中基本上是按相同比例配置的。我們看醫院的分布,看每個城市按人的比例,看每個區每個街道怎樣分配,就可以看到這個醫院和政府一樣,是按比例來統治每一個社區的。所以說現代醫學必須國家化,你必須承認它的國家化。國家化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這個現實我們必須承認,承認之後我們才能更好地研究它。有一部老電影《春苗》,不知在座的有沒有看過,可能四十歲以上的人小時候看過。《春苗》嚴肅地反思了醫學國家化這個問題,它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它指出了我們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我國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當時的一個縣級醫院,農民的孩子生了病,要死了,來醫院了,大夫就是不給看。大夫幹什麼呢?大夫在忙著搞科研呢,在忙著研究小白鼠,在研究一種更高級的病。這跟我們現在一樣,研究出來可以評職稱、可以獲獎、可以拿成果。今天,不只是大夫,包括我們,不都是在被引上這樣一條路嗎?不去解決社會存在的實際問題,而研究跟人們跟社會脫離的問題。研究一些人民不懂、圈子裡的人互相做遊戲的問題。然後用這個問題來謀取個人的利益。
我2001年和2002年在韓國,韓國是一個喜歡罷工的國家。我寫有很多表揚韓國的文章,比如:他的鬥爭性、他對日本的態度、他的群眾運動、他人民的組織性,這些都很好。但是有一件事我不贊成:醫生罷工。醫生為什麼會罷工呢?因為他們國家長期以來是醫藥不分,醫生又開藥又賣藥,所以醫生的收入特別高。然後金大中要出台一個新的措施,說要把醫藥分開,說醫生不能賣藥只能開處方。然後另設賣藥機構。他覺得這個可以降低整個社會的醫療成本。這樣一來,醫生的收入肯定要下降,所以醫生就不同意,要罷工。我覺得這是濫用罷工權。因為他們的醫生已經是全社會收入最高的職業了,一個醫學院的博士畢業之後那是萬人仰視呀。韓國朋友跟我講:韓國的一個女孩要想嫁給一個醫學院畢業的博士,得準備好三把鑰匙,一個是房鑰匙(豪宅),一個是一輛名車的鑰匙,還有銀行保險柜的鑰匙。你要把這三把鑰匙交給未來的丈夫他才會娶你,因為他娶你用不了一年,他就會把這些錢全部給你賺回來了。我認識一個大學女老師,她丈夫就是醫生,還是一個中醫(他們叫韓醫)。她說我這一個月掙的錢我丈夫一天就掙來了,我是在家裡呆著實在無聊才出來找活干(因為他們婦女一般是不工作的)。醫生收入是這樣的高,還要罷工,這次醫生的罷工在社會上就沒有獲得同情。但是,醫生罷工造成所有醫院關門,影響太不好了。
3、“看”是一種權力
講到望、聞、問、切,就有一個“看”的問題。為什麼病人在醫生面前感到自己像羔羊一樣?醫生和病人之間這種權力關係是怎麼構成的?是通過“看”這個動作構成的。根據後現代理論,“看”是什麼?“看”是一種權力。誰看誰?這是很有講究的。“看”與“被看”實際上具有統治和監控的高下關係。看是不能隨便看的。比如說,我們在公共汽車上看見一個美女,你不能長時間的盯著她看。你如果看她超過半分鐘就屬於侵犯。你說:我也沒碰她呀,我怎麼就是侵犯?看,就是侵犯。看,是權力。我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比如,在街上或者在公共汽車上,兩個人的目光偶然相遇了,於是兩個人就鬥氣兒,我盯著你你盯著我,誰也不把目光離開,最後結果怎麼樣?肯定打起來了。為什麼看會打起來?就因為:看,它不是一個平常的舉動,看就是權利,誰先把眼光離開了誰就是服輸了,表示:你可以看我,我是孫子。所以,看,是有權力的。這個大家以後在看電影電視的時候注意,鏡頭對著誰?鏡頭是怎麼轉移的?可以發現,電視裡鏡頭經常圍繞著女性在轉,經常把女性的各個側面展示給觀眾。我們現在的影視劇體現出我們現在是男性社會,女性生存的一個主要功能是讓人看的,是給男人看的。在男人和女人組成的這個不平等的社會裡,男女不平等是怎麼體現出來的呢?是通過“看”與“被看”。男人的主要功能是看別人的,所以男人不太注重自己的外表,男人只要穿著舒服就行了,不需要特別打扮自己,去為悅己者容。而女性就需要為悅己者容。表面看來男人掙了錢都給女人了,但是女人用這些錢幹什麼呢?女人用這些錢買東西為了讓自己好看,為使給她錢的人覺得沒白給她錢。所以,男人女人的關係是建立在看與被看基礎上的。我們平時說的“看病”,都是不對的說法,只是我們習慣了。說:你幹什麼去?我看病去(北京人叫瞧病)。瞧病、看病,誰看誰呀,是你去看“病”嗎?還有的說:我看大夫去。這都是一種託詞。實際上是大夫看你。你看什麼大夫?大夫不需要你看。你到了醫院後,低眉順眼的,希望大夫好好看看你。你在大夫面前,老老實實地“自首”,這就是一種權力,醫生的話就是“金口玉言”。
我們東北有一個人,他是個副廠長,當地醫生說他該吃什麼就吃點兒什麼,就能活幾個月了。廠里的人說,好好去玩玩吧,旅遊了好多地方。誒,還沒死?然後在北京又找了一個大夫看,大夫說:你什麼病都沒有,看什麼?誰說你有肝癌呀?此人本來都起不來了,用擔架抬著,聽了大夫這句話一下子就跳了起來,回去當了正廠長。這完全是受大夫的語言影響。大夫為什麼會有錯誤診斷呢?診斷錯誤肯定不是他道德上的原因,他肯定不是故意的。我們知道,醫生看病採用的是近似分類法,就是把看到的一些症狀往腦袋裡的“小格格”里歸。我們學了一些知識,比如說感冒是什麼樣的,我們腦子裡有一些小格格小框框,然後把看的病人歸類,特別是剛當大夫的時候,你會想這像什麼病那像什麼病。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主觀參與,所以說不是絕對的科學。這裡面有醫生的功夫高下的問題。你的功夫不高,你歸類就可能歸錯。近似有一個程度問題,近似到什麼程度?而你學到的這些分類是由同樣可以犯錯誤的人給你分好的類,也就是說分類是主觀的、有限的。你要把人類所患的無限的病放到有限的框框裡,那早晚要出事。所以有識之士總是說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總是呼籲:從整體上考慮人。這個背後就涉及到世界觀人生觀的問題。美國人喜歡動手術,美國人動手術的比例是最高的。而法國人就不喜歡動手術,法國人動手術比例很低,能不開刀就不開刀。為什麼?這和他們的醫學觀人生觀有關。法國人認為人體是美的,人體儘量不能破壞;而美國人看人體就是個“東西”。美國人很實用主義的,花一萬美元買一條連衣裙,忽然發現少個兜兒,拿塊布就把兜兒縫上了,很實用主義;而法國人絕對不這樣做。我們中國人也不喜歡動刀,但不完全是從美學角度出發,而是從“體膚毛髮受之父母”的孝的觀念上講的。
4、醫學機構的雙重功能:治病和治國
醫學機構和文化機構和社會機構,在一個國家中基本上是按相同比例配置的。我們看醫院的分布,看每個城市按人的比例,看每個區每個街道怎樣分配,就可以看到這個醫院和政府一樣,是按比例來統治每一個社區的。所以說現代醫學必須國家化,你必須承認它的國家化。國家化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這個現實我們必須承認,承認之後我們才能更好地研究它。有一部老電影《春苗》,不知在座的有沒有看過,可能四十歲以上的人小時候看過。《春苗》嚴肅地反思了醫學國家化這個問題,它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它指出了我們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我國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當時的一個縣級醫院,農民的孩子生了病,要死了,來醫院了,大夫就是不給看。大夫幹什麼呢?大夫在忙著搞科研呢,在忙著研究小白鼠,在研究一種更高級的病。這跟我們現在一樣,研究出來可以評職稱、可以獲獎、可以拿成果。今天,不只是大夫,包括我們,不都是在被引上這樣一條路嗎?不去解決社會存在的實際問題,而研究跟人們跟社會脫離的問題。研究一些人民不懂、圈子裡的人互相做遊戲的問題。然後用這個問題來謀取個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