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比如說在我的專業,當你坐在火車裡的時候旁邊一個人問你說:昨天看了一部電視劇,裡面有一個什麼什麼情節是怎麼回事,我不懂,據說你是搞文學的,向你請教。我們很多教授會說:啊,這個不是我研究的;這個沒什麼意思,我不懂;這個我沒看過……如果我們每次都這樣回答,那是我們的失職。國家憑什麼給我們科研經費讓我們幹這些活,我們可以不種地,不織布,解放軍為我們站崗,警察保護我們,讓我們研究這個,然後什麼問題都解答不了,你是什麼教授?是什麼專家?你對得起誰呀!干哪一行不妨礙你向高深研究,但是基本的問題你更應該會呀。高深的問題都會,基本的怎麼能不理呢?在《春苗》里反映的就是這樣。現在,很多人反思說毛澤東時代比較專制,好像說沒有人權。什麼叫人權?人權怎麼看?毛澤東時代人的平均壽命由30多歲長到了60多歲,這不是人權嗎?中國人由四萬萬一下子變成了七萬萬八萬萬,這不是人權嗎?

  老舍先生回憶說,解放前一個孩子平均長到八九歲時家長才放心,這孩子才算活下來了,孩子八九歲之前隨時可能死掉。我研究了很多作家,很多作家的兄弟姐妹或者孩子五六歲就夭折了,這種事情非常多。國家的生產率怎麼提高的?人民怎麼相信這個國家的?是因為這個國家給了人民福利,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醫學福利,這直接關係到他們的健康問題。現在,黨中央、國務院更是關注農村醫療體系的建設,下大力氣改變農村廣大地區的生活與健康條件。有報導說,某個村子只有一個黨員,就是這個村子的村長,幾十年過去,他只發展了一個黨員,是他兒子。多少農村全是家族式的統治,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證。

  還有一部作品叫《人到中年》,也是醫學題材。西方好多國家的大醫院不是以贏利為目的,但要保證醫生、即使是國家公立醫院的醫生也有比較高的收入。在八十年代,社會上就有一個問題:手術刀不如剃頭刀。我讀碩士的時候有一個同學,他的太太就是一個廣西的一個眼科大夫。他說做一個眼科手術,補助費只有2元錢,從下午忙到半夜累得不行。《人到中年》這部電影從最敏感的醫學題材入手,因為醫學問題關乎國家的命運,古人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古代的知識分子認為,第一有出息的人,我要做良相,爭取考狀元當宰相治理國家,如果這個不能實現,那我要當良醫,當一個好醫生。古代很多政治事件都和醫學有關係。《老殘遊記》的作者是一個行醫的人。特別提到一個敏感的問題,就是:大多數農民起義是從治病開始的:張角的黃巾軍起義、太平道、白蓮教、政治事件許許多多舉不勝舉,都是從給老百姓看病開始的,包括耶酥基督。基督首先的一個形象是看病的,把瞎子治好聾子治好,當然聖經里很誇張,把他誇張成奇蹟。但我們去掉那些誇張,他肯定治好了很多人的病,這些人才相信他,相信他是上帝的兒子,他才能夠傳教。

  一切政治都和治病有關係。我們共產黨的天下怎麼得來的?是靠打仗打來的嗎?打仗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毛澤東說,我們不僅僅是一個戰鬥隊,還是一個工作隊,一個宣傳隊,我們解放軍的每個部隊裡頭必須配備醫生,這個醫生不僅是給戰士看病,主要是給老百姓看病。你看《林海雪源》、《智取威虎山》,老百姓是怎麼擁護解放軍的,看病!老大娘病得快不行了,給她吃一片阿斯匹林就見效,農民多少年沒吃過藥,所以只要很小的一片藥馬上就治好了,因為她沒有抗體呀。於是老百姓歡呼解放軍是活菩薩,馬上就踴躍參軍。解放軍直接傳播了文化、傳播了文明,從紅軍到八路軍到解放軍一直有這樣一個傳統。所以,老百姓對解放軍才信賴。

  一直到現在,為什麼老百姓都信任301醫院呢?傳統。人民幾十年來建立了對軍醫的迷信。相信:第一不會坑我害我,不會不負責任;第二技術高。所以你看《林海雪原》特別設立了一個小白鴿的形象,本來在真實的故事中是沒有的。在《林海雪原》剿匪的戰鬥中,一個三十六人小分隊,冰天雪地零下四十多度怎麼可能讓一個小姑娘跟著呢,不可能。當年有一個軍醫是男的,但是為了文學作品的需要,必須有一個天使的形象——一個小白鴿,和參謀長有點曖昧關係。這是《林海雪原》的一個亮點。

  所以,醫學機構是具有雙重功能的,治病和治國。很多人的思想工作別人做不通,警察做不通,醫生護士就能做通。很簡單的話,護士一說就通了。我讀碩士的時候有一個同學住了幾天院,日後他老懷念住院的那幾天時間,就是護士對他態度稍微好點,好中帶點訓斥,但他覺得很甜蜜,他老覺得那個護士穿著白大褂的形象特別美好。

  這樣看來,病既是個自然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在古代更多的是自然問題,在現代它更多的是社會問題。我是沒機會當醫生了,但我知道當醫生就是修養自己的人格。我覺得職業沒有高低,但是有“方便”與“不方便”。佛教講這個“方便法門”。我覺得有一些專業是方便法門,學文學的,還有學醫學的,就是“方便法門”。但是方便法門有它的危險,它離天堂很近,但離地獄也很近,搞不好就下地獄。所以,它是一個高風險職業。

  現在考研特別熱,我們專業每年只招六、七個人,但是有一二百人報名。我總勸他們不要報考,告訴他們這個專業沒什麼好的,是個高風險專業。你看到的都是學有成就的人,你要看到大批墊底兒的人,什麼也學不出來,最後就多了一項業餘愛好而已。因為,醫學和文學都不是冷冰冰的技術,從根本上講,它是一個熱血的事業,它需要有熱血,表面上看很冷,心裡要有熱血,像魯迅寫的《死火》一樣,或者叫《火的冰》,外面好像是冰,心裡要有火。現代醫學的建立就把醫學跟物理、跟地理、跟所有的空間學科、時間學科都連為一體,把人體不僅作為病理對象,而是作為哲學上的認識論對象。從而醫學本身製造了大量的知識,這些知識用於大量的醫學之外的消費。我們現在的GG多數是身體消費GG,這也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問題。這麼大一個國家在黃金時段做的GG居然都是身體GG,說明這個國家的重要部門不發達,說明製造業衰落。你看每天新聞聯播之前的GG不是酒的GG就是身體GG,為什麼沒有飛機GG?汽車GG?還有,這麼重視身體健康、重視亞健康,是否證明人的體質就提高了?我們和道,人類的壽命是延長了,但壽命的延長是否證明體質提高?我們現在壽命延長是靠什麼?是靠醫院,是靠維持。人的體能體質和古人比,是否真的增進了?這不能用奧運標準,不能看奧運會上那個短跑冠軍跑得有多快,舉重冠軍舉得多沉就證明我們強。奧運標準是一個科學標準,但不是普及標準。現在的奧運戰略和大眾體育是有脫節的,與大眾健康是有脫節的。我小的時候每天在學校做廣播操,喇叭里廣播毛主席的教導: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發展體育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增強人民的體質,不是說發展體育運動,奧運多拿金牌。毛主席從來沒有這樣講過。我們國家每拿一塊金牌要花好多人民幣,但是廣大人民的健康水平怎麼樣呢?是不是我們在奧運會上金牌第二、第三,就說明我們的身體就好了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