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段時間他們會見諸多行台士流,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言談之中所流露出對大將軍那種發自肺腑的崇敬。

  一人如此不算什麼,畢竟早前與溫放之相處一段時間,那小子閒來便要誇耀幾句大將軍事跡,可是三台大營上上下下人人如此,也讓他們心驚且好奇於這位南國大將軍魅力之大。

  對於崔悅等人的到來,沈哲子也比較重視,遲遲不見已經是失禮,眼下終於得趁閒暇,便親自於營門之外站立迎接。

  崔盧二人聯袂而來,遠遠便看到大將軍那英挺身姿負手立前,心中竟生幾分受寵若驚之感,要知道整個三台大營對大將軍的尊崇那是群體性的氛圍,他們身在其中也難免受其影響,不敢失禮,眼見大將軍居然親自出迎,不由自主便邁步趨行迎上。

  兩人至前抱拳揖禮,還未開口,大將軍已經上前一步抬手按在他們的臂膀上,笑語道:「二公無需多禮,倒是我雜冗纏身,怠慢賢流,還請二公雅量包涵,勿因此而薄行台禮賢之義。」

  一俟雙方對面而立,一股壓力便撲面而來,倒不是時服錦袍的大將軍銳氣逼人,而是隨其移動,周遭諸多視線也同樣的轉移過來,眾目所望,難免讓人侷促。

  至於大將軍本身,卻是氣質溫潤,沒有盛氣凌人,反而隱隱讓人有種錯覺,唯其身前數尺才是方寸安穩所在,一旦斗膽僭越外行,必被周遭銳猛虎賁殺意欺凌。

  崔盧二人稍作呼吸,這才穩定住心神,仍是恭敬的向大將軍見禮:「大將軍軍務繁忙,社稷興復、系此一身,余等邊中流亡老朽惠承恩威餘波,才有生歸故國之幸……」

  沈哲子聞言後哈哈一笑:「過譽了,過譽了。平生之志唯定亂復國而已,二公盛名國士,舊年因勢力所拘不能遠行迎接,如今隨土而遷,復歸華夏,海內眾望因此再得匯聚,社稷之幸,蒼生之幸,也是行台大幸。賢良趨我,無複流離,人生大樂,恰在於此啊!」

  短短几句話,將崔盧二人歸國推舉到這麼高的意義,二人心中也是彷徨盡去,對大將軍大生親近之感,乃至於有種歸來太遲的懊惱感。如今的他們,鬢髮蒼白,體格老邁,才志俱為世道辜負多年,餘力已經微弱,難免自慚形穢,相見恨晚,多有悵然。

  第1406章 君威難振

  許多人在第一次見到沈大將軍的時候,首先關注便是那俊美儀容。雖然以沈大將軍當世之權勢威望,再驚嘆議論於其人儀容如何,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捨本逐末,但其光華懾人又實在讓人難以忽視。

  崔悅、盧諶等人,雖然真正名起永嘉之後,但人生前半程也遊走中朝,屢見中朝人物風采,特別之後所跟隨的劉琨,本身便是十足的名士風貌,多多少少受此影響。

  之後流落遼荒,所見多邊胡面目猙獰之眾,雖然也明白那些記憶中的舊年浮華珠玉之無用,但也難免追思喟嘆。

  如今得見沈大將軍人物在前,崔盧二人心中也不免感慨盛名之士、其必有因,他們舊年也曾有幸得睹許多中朝名流風采,但一時間竟然想不出記憶中何人可以媲美。

  江東本蠻土,素來乏甚人物,在見到沈大將軍風采如何之後,二人才漸漸體會到何以南渡士流濟濟,居然還會讓這個出身吳鄉之人得幸帝室。

  士美則近妖,中朝評鑑人物,雖然頗重儀容,但也並不止於儀容。中興以來,江東儀態出眾者不乏,譬如舊年同樣以姿容俊美而著稱的杜乂與衛玠,前者所得評價便遠遜後者,杜乂儀容之外便乏甚可夸,而衛玠風神俊朗,以質奪人。

  而能夠跟如今沈大將軍稍作比較的,如衛玠這種風流宗主還是稍遜顏色,至於同樣妖冶名盛河洛的謝尚也是風采大遜,威勢更不能及。倒是已故多年的中書庾亮偶被提及,二者經歷不乏類似,俱以姿容俊美得賞,又因帝眷隆厚而至顯。

  所不同的是庾亮黃門驟幸、殊無事跡,陰謀於內,禍亂及外,小巧拙用,不勝於大,滿腹荊棘,傷人害己。

  而沈大將軍則不然,沖幼救父、及長救君,卻強梁之催壓,挽大廈於即倒,定禍亂於闕內,宣威勝及四邊。璞質深沉,心計淵博,胸懷之內闊藏山河,人入其中,茫然不覺,迷途難出,遂成爪牙。

  當然最後這一段評價不是什麼好話,但就算是對沈大將軍看不順眼的那些時流們也不得不承認,沈大將軍心計之深沉,已經不是尋常人能作度量。

  中興以來,權臣頻出,往往會與皇權以及依傍皇權的世家產生摩擦與碰撞,王敦、庾亮包括因擅作廢立逆謀而伏誅的諸葛恢,但他們無一能夠達成沈大將軍當下這一局面。沈大將軍對於皇權已經不再是牴觸或者僭越,而是完全的囊括、包容。

  崔盧二人雖然歸國未久,但通過近來與時流的交談,對行台目下這種狀況也漸漸有所了解。而隨著他們了解的越深入,對於沈大將軍的忌憚或者說欽佩就越深。

  由古至今,生人種種權力,父親對兒女、丈夫對妻子、師長對門生等等,當中最高無疑是君王對臣民。但是在南國則不然,所謂行台不行、明堂黯淡,君王的權力已經萎靡到了極點,而臣子之權力與威望卻達到前所未有之高。

  之所以會有這種局面,自然還是由江東特殊的時局所造成的。可以說中興以來,皇權便始終不振,王與馬共天下、庾與馬共天下,雖然是立足於互惠的分享上,但對皇權始終是一種殘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