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哲子為此應景之作,倒沒有什麼革除浮華靡麗詩風的雄心,畢竟憑眼下的他也根本難稱什麼文壇宗師。然而詩作的魅力就在於,哪怕是作詩者自己都不知會不會切中什麼時弊,引得廣泛共鳴。但這並不妨礙他因勢利導,當聽到外間江邊隱有呼應之聲,便連連以目示庾條。

  庾條與沈哲子接觸最多,心內已有默契,見他這個眼神,當即便有所明悟。疾行下樓去,喚過幾名隨員快速吩咐幾句,然後將他們各自遣出。

  過不多久,整個江邊詠唱這一首《行路難》的語調便是大作,初時還只有庾條所安排的那些巡防兵丁唱詠。但一遍一遍響起,越來越多人加入到這慷慨激昂的詠唱中。男聲蒼茫渾厚,難稱聲韻之美,亦無禮樂之妙,甚至節拍都有參差,但當萬千聲線匯成一道洪流,亦足撼人心魄,沿著大江蔓延四方。

  大江對面不遠處,便是車騎將軍、高平侯、徐州刺史郗鑒的行營所在。相對於對岸京口的繁榮,淮北這裡的節慶氣氛便要遠遜許多,為了防備民眾聚在一起滋生事端,郗鑒甚至派軍沿江布防,禁止民眾靠近大江。

  由於新任中書侍郎流露出的忌憚之意,為了避嫌,郗鑒將過往淮北軍在大江沿岸布置的許多據點和巡江軍卒都撤回來。當然這其中也不乏要還以顏色的意味,畢竟如果沒有淮北軍監察大江,歷陽叛軍隨時都有可能踏波東進。

  雖然郗鑒也知歷陽如今反叛,他自己是有些難以自辯的。但如今多事之季,中書如此忌憚於他,面子上召他過江見駕的舉動都沒有,卻讓他有些無法接受。若他真的有心響應歷陽,京口豈能安穩!

  其實如今郗鑒處境也是有幾分尷尬,早年他在京口被京口各家僑門聯合驅逐至廣陵。這口惡氣他暫時忍耐下來,過江後憑著舊望並人脈,縱橫捭闔,快速平滅劉遐餘部的叛亂。雖然還有前任中書安插的郭默於此處掣肘,但淮北的大局總算能夠有所維持。

  其實在郗鑒心裡,始終存著一個念頭,那就是過江重掌京口局面。京口是淮北的大後方,若是不掌握京口,那麼他在淮北無論經營起怎樣的局面,都將是無根之木,一旦羯胡大軍洶湧而來後方又無以為繼,再好的局面旦夕之間都會被摧毀!

  而且當年被從京口狼狽驅逐到淮北廣陵,與郗鑒而言也是一樁難以釋懷的恥辱。他也知自己擅自過江影響可大可小,尤其在前任中書虎視各方的情況下,更是一動不如一靜。因而也只是安心留在廣陵,希望京口自己發生動亂。

  過往數年,眼看著京口非但未亂,甚至有越來越繁榮的趨勢。反而是他自己所鎮守的淮北,各地守將與京口的聯繫越來越密切。郗鑒雖然是這些人名義上的上官,但流民帥自有其生存方式,他對此也只能勸告警醒而不能直接插手干涉。

  正因如此,郗鑒不得不與王太保加深聯繫,以期在台中能有強大的呼應。若不然,長此以往下去,他在淮北將會更加可有可無。

  就是在這樣不乏煎熬的等待中,郗鑒終於等到了時局的大變故。雖然對於歷陽之叛心中不乏惋惜,但郗鑒也深知,憑前任中書的為政風格,歷陽不叛,其他地方也會生亂,比如他所鎮守的淮北。所以郗鑒考慮更多還是勤王之事,至於私心,也是希望自家能夠代表朝廷對淮北流民帥施以更牢固的羈縻。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轉變太快,快到郗鑒都來不及做出反應,繼而便出現了眼前的局面。原本行台安置在京口,郗鑒也是樂見其成,畢竟相對於其他各方,廣陵與京口一水之隔,他是占據了絕對的地利。

  可是這表面上的地利,並沒能轉化為具體的優勢。郗鑒如今雖然督五州軍事,一時位尊無二,但他實際上能夠影響到的範圍,仍然是過往淮北這一片,甚至連淮北都隱有失控之勢。

  其中最明顯的一個體現就是,當他召集一眾屬下部將準備商議來日淮北軍要如何應對時,有近乎一半的部將缺席!當然這些人表面上理由也是充分,有的與蘇峻舊誼深厚所以要避嫌,有的補給匱乏難以出動,有的則要鎮守地方防備羯胡劫掠。但是私底下,郗鑒敢肯定這些肯定或多或少都與對岸有所溝通!

  對於這些手握勁卒、長期鎮守邊陲動盪之地的流民帥們而言,過江乃是最大誘惑。且不說如今把持京畿,令天下震盪的蘇峻,單單早先留在江對面、如今更是賺得缽滿盆滿的徐茂等劉遐舊部,早已讓這些人艷羨不已。如今朝廷急需招人平叛,於這些人而言自是難得機會。

  若是早先能夠完全把控住淮北局面,那麼此時郗鑒還可以藉助這些人渡江之念對京口行台進行試探逼迫,可是現在,這些人各有算計,私下接觸對岸,反而暴露了淮北的弱勢所在。對於部將們的各懷鬼胎,郗鑒也是深恨不已。

  但其實他對此也無可奈何,單單從他自己的督軍事加銜,就能夠看出時下淮北各方勢力的混亂,百人一部,千人一軍,各自都有鄉土所歸,短時間內實在難以擰合成一個整體。早先劉遐在世時,也只能維持這種亂象勉力安撫平衡各方。郗鑒雖有舊譽,但能換來的也不過是一個表面客氣而已。

  甚至如果行台願意付出足夠代價,這些人只怕連表面客氣都不再維持,絕對不乏人興起要將他取而代之。

  所以,儘管表面上手握重軍,郗鑒也不敢妄動武力過江。而行台也擔心如果鼓譟旁人生事,短時間內沒人能夠取代郗鑒來穩定淮北局面。彼此各有顧忌,一時間也只能這麼僵持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