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哲子登上車,示意紀友上車同行。攀上一片高坡之後,他指著高坡下一大片茂密山林,說道:「這左近一片,文學你稍後一定要讓人在旬月之間清理出來,然後修築營寨,以作屯聚鄉勇之用。」

  聽到這話,紀友臉色變了一變:「形勢已經這般惡劣?可是都中仍是一片安詳……罷了,既然維周你吩咐到,稍後我便調集縣中吏戶來此布置。只是旬月之期太短,要想將山林砍伐出來,最少也要勞作到年末。」

  「還砍什麼,周遭一圈清理出來,一把火焚燒乾淨!」

  這一片山區也是沈哲子徵詢多人意見,最終選擇出來的布防地點,只要在這裡囤積幾百精兵,再召集縣中各家數千鄉勇,基本上可以保證曲阿不亂。曲阿雖然繁榮富庶,但卻並非屯糧之地。一旦有亂事發生,或有小股散兵游勇貪慕財貨而遊蕩至此,但叛軍大部不可能在這裡分散太多精力。

  「可是這裡諸多竹木良材,若全都焚燒乾淨,實在太浪費……」紀友聞言後有些不忍,倒不是其心太吝嗇,而是任事以後漸漸的有了憐惜物力的想法。

  「當舍需舍,兵者大凶,既然已經操戈而起,人心又豈會良善,不要心存僥倖。」

  沈哲子也嘆息道,心中不乏惋惜。這一片山林地近琅琊縣,為了避免過分刺激到僑人,因而沒有優先開發。但事到如今,已經顧不得那麼多了。他從韓晃那裡得來的消息是,若歷陽真的起事,琅琊縣中或會有亂兵呼應而起。

  這個消息太重要了,此前沈哲子主要關注點還在都中和歷陽方面,卻沒想到臥榻之側已經釀生隱患。如今的琅琊郡縣自有一套行政班底,他是影響不到的,既然如此,索性將隱患完全隔絕在外,不讓琅琊縣的動盪衝擊到曲阿來。

  紀友沉吟了半晌,便也點頭應承了下來。如今沈哲子的人脈之廣,就連他這個布衣之交的摯友都只能窺見一斑,既然沈哲子有此動議,必然是有其必然要如此的道理。

  「稍後我要入都一段時間,曲阿這裡的事情,就暫時交給文學你打理。」

  彼此已是至交,加之曲阿這裡的產業,沈哲子也饋贈給紀友相當一部分作為他立家之資。因而他不在這裡的時候,諸多事務也都交給紀友管理,蕭規曹隨,不會有什麼問題。

  說完正事後,沈哲子又望著紀友笑語道:「過幾日,我家二兄也要來此。他得知文學你家新添弄瓦,早就念著要與文學你結秦晉之好。」

  紀友年前成婚,年末便添丁,而沈牧恰好比他早了一步。聽到這話後,紀友臉色便是糾結:「沈二郎素無酒品,他家犬犢可千萬不要沾惹老父惡癖!」

  兩家如今這個關係,結親已是應有之意。紀友對此倒也並不牴觸,只是對沈牧的家教不抱信心。早年兩人同病相憐,常常對坐竟夜而飲,可是多見沈牧酒醉醜態。

  講到此事,紀友便忍不住抱怨道:「維周你成婚尚要早於我等,為何至今也無添丁?若是你門內有喜,我何苦要與沈二郎那酒色之囚議親!」

  沈哲子聽到這話,便是啞然失笑,不知如何作答。他成婚早是早,可是至今也未行夫妻之實,現在便言兒女婚事,實在太早。

  與紀友分別後,沈哲子回到莊園,家人們早已經整裝待發。一行人上船沿雲陽渠而行,到了午後,便看到了建康城外那長長的籬牆。

  此時在長干里南籬門外,正有諸多車駕聚集於此,旁邊的竹亭中更是坐滿了人,不時有人遣僕從沿馳道去打探消息。

  眼見太陽漸漸偏西,亭中便有人心焦起來,望向座中一人問道:「任君可曾得府中確切傳信,郎君確是今日歸都?」

  座中的任球正與身邊人談笑言歡,聽到這問話,便回道:「府中傳信確是如此,周侯若是有事,不妨先行歸城。」

  「我縱有什麼事情,哪抵得過為沈郎接風。只恐稍後日暮難行罷了。」

  那人聽到回答後,訕訕一笑,便又坐回了自己位置上。

  任球見狀,便也不再多說,轉回身去繼續先前的話題,只是心內不乏感慨。這幾年來,他眼見著沈家在都中扶搖直上的煊赫聲勢,帶挈著他這個丹陽公主府家令在都中所受待遇也是水漲船高。

  早先他在都中雖然也算一個名流,但因出身不高,旁人即便肯有禮待,也不過是將之視為一個優伶之類的弄人。但是如今都中這些貴人們再面對他時,禮待之外甚至還不乏逢迎,最起碼也要擺出一個平輩論交的姿態。

  「來了,來了!沈郎已經在渡口下了船,即將到此……」

  一名僕從得到最新消息,足不沾地由馳道向此處飛奔而來,一邊飛奔著一邊大聲叫嚷道。

  聽到這消息,眾人神色皆是一振,紛紛自亭中行出,列隊站在了馳道上。有路人行到此處,看到這一個陣勢不免嚇了一跳。

  「這位千金沈郎在都中享望真是高得驚人啊,不過是小離京畿,歸都後竟有如此多人前來迎接!」

  早先剛抵都中的杜赫坐在偏遠處一個亭中,看到馳道上那長長的迎接隊伍,禁不住咂舌感嘆道:「若不知者,還以為是何宗師高士入都呢!」

  對面的褚季野聽到這話後禁不住微微一笑,指了指亭外眾人,又指了指杜赫與自己:「不言他人,我等亦在其中啊!」

  對於出城迎接一個南人子弟,杜赫南渡未久,心中終究有些不適。聽到這話後,便忍不住分辯道:「我見過南苑與沈園氣象,實在忍不住要一睹是何人物胸中能釀生如此格局,遠觀即可,倒也不必上前攀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