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時下雖是崇玄務虛的世風,但名教人倫觀念仍是深入人心。沈哲子在東海王莊園內直斥竺法深,那一番言論早隨著諸多賓客回歸建康而四下傳揚開,不乏人表示認同。人倫大禮乃天地之間的至道,為父報仇天經地義,豈能因番教異說而捐棄如此大仇!

  大名驟享,沈哲子非但沒有多少欣喜,反而略感羞惱。只因前幾日當今皇后突然表態,禮待張氏,這讓漸趨明朗的風向變得混沌起來。

  沈哲子所氣憤的點倒與局勢無關,純粹是感情上無法接受。如今皇帝和公主都已表示屬意於他,這本來已經是極為祥和的氛圍。可是皇后這愚不可及之舉,卻讓祥和的氣氛蒙上了一層陰影。

  對於皇后傾向於張氏,沈哲子並不感到意外。時下門第乃是衡量一個人最重要的標準,沈家清望不具,這是先天的缺陷。哪怕沈哲子如今名氣已經頗大,但在沒有出仕任事並且做出極大功績之前,在時人眼中,較之那些高門子弟,他就是要比人家低了一等。

  哪怕王氏子弟在東海王莊園中表現拙劣,但哪怕此刻拿王胡之與沈哲子比較,時人只怕更傾向於王胡之多一些。人家祖輩幾代人的養望,彼此之間的距離,豈是沈家區區這幾年時間能夠彌補的。

  大概在皇后心目中,王氏應該才是首選,這婦人生於閨門之內,長於內庭之中,對於時局又能有多深刻的見解體悟,門第自然是能夠左右其決定的重要標準。如今琅琊王氏已經退出,兩個矮子裡面拔高個,丹陽張氏自然成了皇后心目中不二之選。

  然而皇后這一舉動蠢就蠢在完全不顧及別人感受,最起碼這一巴掌是直接扇在了皇帝臉上,對於皇帝本就殘留不多的威嚴又是一個極大的傷害。皇帝如今哪怕不理政事,但身份在這裡擺著,其尊嚴被公然觸犯,影響是可大可小的。

  最起碼,眼下的庾亮會因為皇后這一舉動而如坐針氈。因為他此前已經不掩飾自己對丹陽張氏的看好,這還可以說是個人的傾向問題,並不算直接牴觸皇帝的選擇。可是皇后這一表態,則不啻於暴露出庾氏內外把持的一點跡象,皇后勾結外戚母家以對皇帝施壓。

  這件事如果處理不好,能夠激發出來的問題可大可小,往嚴重了說,各地方鎮舉兵勤王,誅殺庾氏外戚都有可能!

  因而近來庾亮甚至已經不再居於台城,上表自辭,閉門思過。接下來的事情則是久不履台城的王導入駐太保官署,快刀斬亂麻,將此前數日爭論不休、往來拉鋸的王廙之事快速解決,王廙因舊功享哀榮,一應奉贈俱無改變,其子王翊之所襲之爵削降一等為武陵鄉侯。

  至於譙王當眾行兇,因其宗室之貴,允許繳資償罪,繼而由散騎侍郎轉任揚威將軍,遷長沙相,一竿子打出千里之外。

  原本由庾亮主持,針對王氏一場政治困局,輕輕鬆鬆得以解決。譙王如今四方奔走,只為能留在都中繼續與王氏糾纏,然而收效卻是甚微。實在是因為時下僑門各家對其敬而遠之,而宗室諸王在政局中實在乏甚影響力。

  沈哲子氣憤之處就在於,皇后這個蠢女人既然不懂政治,就安居宮中好了,不要出來作妖。就算她屬意丹陽張氏而輕視沈家,有諸多手段方式可以傳遞出自己的意願,如此直接、不留遮掩,簡直就是亂彈琴。

  要知道沈哲子為了勾出皇帝的意願,可是大費周章,諸多曲折。哪怕在理由如此充分的情況下,皇帝的意見表達也是有所保留,不至於激起各方劇烈的反彈。

  皇后這一舉動過於突兀,而丹陽張氏的反應也實在沒有腦子。非但不加遮掩,反而大肆宣揚。若其家懂得審時度勢,庾亮不至於要因避嫌而退出台城,以至於大好局面被傾覆。張家人現在大概還在樂滋滋的認為自家入選可能大增,沒有意識到已經將庾亮得罪狠了。

  但其實皇后做這一件事,對時局雖然有惡劣影響,令沈哲子感情上有些無法接受。但如果就事論事,這對沈哲子而言是一大助攻。原本對於解決丹陽張氏,沈哲子是準備了不少的手段,離間張家與陸家還是第一步,其後還有諸多手段準備,但皇后這一鬧,卻讓沈哲子省了不少的麻煩。

  這些蠢貨們,他們只能見到冢中枯骨,並不清楚方鎮在時下到底意味著什麼。沈家這個方鎮之位雖然有點水,但在實力上卻是不打折扣,沈哲子就要讓他們見識見識方鎮之威!

  今天,沈哲子推掉諸多往來應酬,專門在家中招待一位客人,這位客人名為陶弘。在名流高第雲集的建康城,這位陶弘門第並不足觀,也素來沒有什麼名氣,但卻絕對值得沈哲子抽出一整天的時間予以接待。因為這個陶弘,他的父親是陶瞻,祖父是陶侃。

  史載陶侃十七子,對於非嬪妃諸多的帝王之尊,普通人而言,這個數字已經極為驚人。可見陶侃老先生身體硬朗,建功立業之餘,生活也是過得很充實愉快。

  陶侃子嗣雖然不少,但真正有名望的卻不多,一方面是因為門第不高、乏人吹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些子嗣本身素質便參差不齊。

  陶弘的父親陶瞻乃是陶侃第三子,在諸子之中算是比較出色的,官居廬江太守,其岳父汝南周訪亦為一時名臣,並非寒門之家。

  陶弘年在十七八歲,與沈牧年紀相仿,時下正在建康城為太學生。雖然其家勢位隆厚,祖父官居分陝,乃是方鎮之首,但因寒門之家,往來並無清望名流,所以這陶弘在建康城中並不算多受歡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