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禎等在朝為官的族人們不斷送回中樞掌權者的動態,以王導為首的琅琊王氏一系處境微妙,韜光養晦。如今朝中獨厚高平郗鑒,甚至連引薦郗鑒的南士紀瞻都倍受禮遇,可見朝廷已經打定主意要與王氏對抗到底,不讓永昌舊事上演。

  雖然朝廷當下大敵乃是屯兵於湖的王敦、王含之軍,但沈充所掌握的吳興勁旅同樣具有左右時局的能量,因此朝廷很快給老爹以反應,開出的條件則是進爵武康伯,入朝擔任尚書郎,乃是士族專享清貴之品。

  這次來的除沈禎之外,還有江南士族高門的顧榮之子顧毗,拉攏之外,不乏告誡老爹不要一意孤行,自絕於時人。

  沈充對此自然不能滿意,他最擔心就是朝廷事後的清算,因此底線就是不入朝堂,欲謀方鎮。因此對這條件不予理會,一方面加緊聯絡吳地士族,另一方面則與身在王氏軍中的錢鳳通信謀劃,讓王氏於荊、江兩鎮各增三千兵于于湖,對朝廷持續施壓。

  但以南人而居方鎮談何容易,荊揚江徐四鎮皆為僑姓禁臠,各個僑州又掌握在流民帥手中,更南方的廣州、交州遠離吳地中心,地廣人稀,根本就是樣子貨。老爹想要在僑姓手中虎口奪食,沒有本地士人的支持,根本不可能做到。

  在這大變之前的暗流中,吳郡士人也向老爹表態,樂觀其成但並不參與其中,充分發揮了士族高門的無為無恥。

  而會稽方面,則遲遲沒有進展,虞氏討逆檄文甚至已經送到建康,想要給自己的行為爭取合法性,換言之就是要官,把老爹這個潛在威脅當做進階之籌碼。只是朝廷擔心更加激怒老爹,暫時沒有予以回應。但如此一來,後路被抄的老爹在朝廷心目中危害性自然削弱幾分。

  江北流民帥倒是給出回應,只要老爹不動,他們絕不會進入吳興。甚至還保證,如果老爹願意給予更多酬勞,他們願意聯名保奏老爹坐鎮一方。

  但這保證只是一個笑話,流民帥雖然勢大,但卻並不具備左右朝局的力量。他們在這士族掌權的東晉,用後世一句話形容就是,跟夜壺一樣,用的時候拎出來,不用的時候塞在床底下,根本不可能給予老爹實質性的幫助。簡而言之,還沒有發展成一股成氣候的政治力量。

  通過老爹近來越發焦躁的情緒,沈哲子可以看出事態逐漸有惡化趨勢。眼下的局面,擺在老爹面前的選擇已經不多,要麼一如歷史慣性繼續興兵,孤注一擲。要麼罷兵入朝為官,等待朝廷事後清算,屠刀高懸。

  眼下的老爹已經將會稽方面作為唯一破局的關鍵,每天都有書函往來,但卻依然膠著,沒有什麼進展。

  三吳之地,會稽乃是腹心,雖有地利之便,但在人事上卻稍遜一籌。既沒有吳郡士族的清望高門,又沒有吳興之地的豪強悍族,他們也想要刷存在感,有自己的訴求,不甘心附庸當時。

  時至梅雨,局勢發展一如晦暗天空,越發混沌。未免大軍久耗士氣低迷,沈充調集大軍分營次第離開龍溪,改駐武康山。沈哲子隨軍轉移,他感覺到老爹心情的躁動,想要以武破局的趨向越來越明顯。

  「不能再這麼耗下去了!」

  沈哲子心中暗道,既然老爹這裡已經有些技窮,那麼他的打算也該付諸現實了。

  沈家所掌握的籌碼只有在王氏大軍未動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最大效果,以小搏大。但於湖與吳興相隔遙遠,在古代這種通信條件下,一旦發生異變,很難做出有效的呼應。

  進入中軍帳中,沈哲子便看到老爹臉色鐵青坐於案後,案上擺著一份加急的信函,顯然又有壞消息傳來。

  「王司徒果決練達,國士之才,我真是比不上他啊!」

  老爹喟然一嘆,將信函推給沈哲子。

  沈哲子這段時間在老爹身邊幫忙歸攏資訊,認知時事,倒也漸漸習慣了當下的閱讀習慣。他接過信函匆匆一覽,便明白了老爹因何發出這感慨。

  信是從建康加急發來,就在前日,居於建康的王氏族人在王導帶領下,為遠在於湖、病疴纏身的王敦發喪。

  老爹近來與於湖每天都有數封信函往來,沈哲子自然知道王敦眼下雖然疾病纏身,但距離死還是差了一段時間。王導在這時候為其發喪,其用意可謂深遠。

  從王敦方面講,自然不會受此迷惑,反而要趁此時大舉興兵躍進,破釜沉舟,畢其功於一役,可收些許出其不意之效,遲則生變。

  而從王導方面講,能給自己爭取更多的斡旋空間。王敦雖是肇亂之人,但既然死了,那麼再往後的動亂,王家就從主謀這個尷尬位置上延退稍許,可以緩解建康城內朝野之間的物議壓力,同時激發王氏子弟憤慨之心和凝聚力,和衷共濟應對波詭雲譎的時局。

  在朝廷方面,王敦病死也是最好局面,可以大大緩解兵威壓力,對叛軍或剿滅或安撫都能從容布置。

  後世時沈哲子看到王導在王敦還沒死的情況下為其發喪,感覺有點莫名其妙。但如今身在局勢之中,越發覺得王導這個行為實在妙得很,輕輕一撥便讓時局發生巨大動盪。

  雖然後世史書記載,都說王導始終反對王敦作亂,但察其行為,此公在勸降兄弟們的信函中,可是清清楚楚交代了朝廷兵員的調配分布情況。有了這樣詳實的情報還不能成事,除了大勢所趨之外,只能說實際指揮戰鬥的王含實在蠢得夠可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