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充目示虞奮,一直瞧得對方臉上冷汗直流、戰戰兢兢,才驀地粲然一笑:「騰志是擔心我沒有氣度,不能容你嗎?」

  虞奮字騰志,聞言後翻身下拜,慘然道:「明公虛懷若谷,氣度非凡,當知奮長居此地,少與鄉人往來。我只是愧疚不能提前洞察見機,以至於事到臨頭無所應對,沒有計策可呈於明公。」

  「騰志勿須自疑,我和你共事多年,彼此算是知己。虞思奧不能容我,趁勢而起,跟你又有什麼關係。」

  沈充笑吟吟說著,旋即視線繞堂一周,對眾人說道:「諸君也請安坐,各安其職,我既然做出這個決斷,便也有應對時局的把握。」

  「明公既然有了決斷,我等甘附驥尾則是。若有差遣,颺亦全力以赴。」司馬顧颺首先表態道,其他諸人也都紛紛表態和衷共濟,共渡難關。

  沈充又吩咐眾人幾句,才放他們各歸其職,待眾人都離開,招招手讓沈哲子到了自己面前,問道:「青雀可有所得?」

  沈哲子能瞧出老爹平靜外表下的隱憂,東晉之初時局弔詭,因人成事也因人廢事,世家大族勢力盤根錯節,通過個人努力所能達成的功績少之又少。單看老爹麾下這幾個人的表現,便能感覺到在這時代,家世對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影響。

  「顧司馬從容不迫,虞參謀自保乏術,丘呂二人志氣難逞,大概會很懊惱。」沈哲子沉吟少許,對老爹幾個謀士作出評價。

  沈充點點頭:「顧颺名門高第,我得勢時尚可驅使,一旦勢衰,他肯定會棄我而去。顧陸膏粱子弟,如衣帶華紋,配飾而已,難於共謀。丘善呂征,現在大概在考慮該把我賣向哪一方。虞奮家之棄子,現在跟我是休戚與共,反而可以更信任幾分。」

  聽老爹更深入講一遍,沈哲子俺俺咂舌,果然是洪洞縣裡無好人,純潔簡單一點不好麼?但通過老爹的評價,沈哲子對三吳形勢也有了更深了解,老爹想要聯絡三吳士族求自保,會稽是關鍵,只要能與會稽一方連成一體,吳郡顧陸人家自會轉變風向。

  「能夠不顧自身利害,與我相謀的,大概也只有錢鳳錢世儀了,他才是我能夠性命相托的摯友。」沈充感慨一聲後,繼而望著沈哲子徐徐道:「王大將軍病篤,我早知道他難成大事。所以,原本我和錢世儀的計劃是兵迫朝廷遷都會稽,如此才是對吳人最有利的局面。」

  聽到老爹吐露真言,沈哲子心中頓感劇震,至此他才對老爹的一切行為梳理出一個邏輯脈絡。

  第0009章 再造孫吳

  東吳亡於公元280年,其後南人北上入朝為官,始終不得看重,被視為亡國之餘。吳士之中哪怕門第高如顧、陸之家,在北方被直呼之為「貉奴」,其後又捲入八王之亂的亂局之中,多受戕害。譬如吳郡陸機臨終感慨「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深悔北上入仕。

  直至公元316年西晉正式滅亡,前後三十七年,吳士可以說從未融入時局主流之內,一直都是被提防打壓的目標。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東晉,僑姓南渡,仍然把持朝堂中樞權柄,不許吳士插手。

  正因如此,吳人心中始終懷有一個衝動,那就是再塑江東,重複孫吳局面,劃江而治。兩晉之交江南歷次動亂,背後的動機和目的幾乎都是如此。譬如吳郡士人推舉陳敏為亂,義興周玘謀逆事泄未成。

  一直等到老爹說出真實目的,沈哲子才醒悟過來,原來老爹作亂看似響應王敦,其實內心裡同樣也有再造東吳局面的夢想,將朝廷置於吳人掌控之中。

  對於老爹這願望,沈哲子不知該哭還是該笑。身為吳人,他肯定要認同老爹的這個願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吳人的利益。但他偏偏又有一個後世穿越者的靈魂,深知老爹這想法一旦成為現實,那麼立足江東的這個政權就等於丟棄了最寶貴的法統和正朔,與北地那些割據一時的胡人政權再無區別!

  東晉朝廷雖然偏安一隅,但卻仍然是漢人正朔傳承,是一個包羅所有漢人的普世帝國,因為其所繼承的政治遺產乃是秦漢以降數百年來在無數漢人心目中滋養出來的向心力。所以終東晉一朝,儘管歷次北伐因為各懷目的而不能竟全功,但一路行進都受到北地漢人的響應擁戴,先天上就占據了道義。

  但如果江東朝廷棄晉統而奉從未入主中原的吳統,既沒有北伐的理由,也沒有北伐的動機,更沒有北伐的力量!

  沈充還在苦思如何跟吳地士族扯皮交涉,從而破除眼下困頓的局面。沈哲子告退離開,心裡卻沉甸甸的。他意識到自己在觀念上跟老爹有分歧,老爹生長於吳地,大概此生都沒有往江北去,所思所想都是如何提升自家門第,維持三吳局面。跟老爹講北伐,他大概會以為自己瘋了吧?

  這種分歧,並沒有誰比誰高明,只是各自成長環境以及閱歷所造就的。

  沈哲子也不寄望自己能夠說服老爹,老爹有自己的打算,而隨著對時局的了解,結合自己對大勢的預知,沈哲子也漸漸有了自己破除難關的想法。雖然跟老爹理念有所不同,但沈哲子明白自己跟沈家休戚一體,自然也能求同存異。

  只是這計劃要如何施行,還要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接下來一段時間,沈哲子待在營中,看老爹與各方往來周旋。諸多往來的對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