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臨街的茶館二樓雅間也對坐著兩個穿襴衫的讀書女子,年齡相仿,其中一個端著一碗同伴點好的茶走至窗邊,眼裡印著儀仗隊裡的金晃晃,“綦天下之貴,一人而已;是故環拱而居,備物而動,文謂之儀,武謂之衛。”

  同伴也隨著坐起並肩於窗前,“我瞧著那位聖人便不用這儀仗也能有帝王的威儀吧。”

  先開口的人點頭,眯著眼睛笑道:“傳聞憲宗皇帝儒雅隨和,應與這位太皇太后有關係吧,骨子裡透著異於常人的堅毅。”

  “哦?”同伴笑道:“抵死纏綿的愛欲也終會有消散的一日吧,難敵歲月。”

  “或許吧,”眯起的雙眼逐漸睜開,“孤雁形單影隻,只有相思無盡,說不清,道不明,一個情字而已,”不禁悲嘆道:“困了多少人一生哦。”

  同伴搖頭道:“你呀,少聽些說書人的胡謅,誰知道上位之人的情感里到底摻雜了多少利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管他真假,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

  聽著旁側率真的話,她便注視著長長的儀仗隊不禁嘆道:“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端茶的女子吃了一口茶後應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旋即又愣了愣,“要打仗了?”

  ------------------------------

  眾將士排列齊整於南郊的金明池附近,外圍有不少圍觀的百姓,許崇炬登上金明池北邊臨水殿的高台架起畫布。

  將領隊伍里有不少是這些年武舉提拔上來的新軍官,其中排列在一起的幾個年輕將領議討論著閱兵之人。

  “蕭兄的姑母不愧為一代巾幗。”與蕭燕歸同科登第的幾個同僚搭話道,身側的雲騎尉其父為掌率三軍的上將,而親姑母則是掌權的太皇太后,結髮妻子的同胞長姊還是當今皇帝的嫡母,可謂之名副其實的權貴。

  蕭燕歸聽明白了意思便不予理會的冷眼道:“奉承的話少說些吧,蕭某人覺得把這忠心留在日後的戰場上比較好。”

  隨著馬蹄聲與軍士們的吶喊聲以及最後壓軸的火器,經過十餘年改進,火炮的準頭以及射程都有所突破,火炮對準演練所用人為堆砌起的山頭,蕭幼清下令命禁軍先過去查探山頭,確定無人後才命神機營的都指揮使揮旗。

  幾聲巨大的炮響使得大地為之震動,堆砌起足有數丈高的山頃刻間被夷為平地,國朝的強盛便激起了一些文人的愛國情懷,為國盛而欣喜。

  一群被山搖地動嚇到的文官抖著手腳,虛了一口氣摸著額頭上的冷汗,“這要是一炮轟到城中,得死多少人啊。”

  圍觀的百姓中有不少外商與定居在中原的外邦百姓,皆為此次閱兵感到震撼,火.器的力量以及殺傷力是盔甲所不能抵擋的,無論有多堅固。

  --------------------------------

  ——垂拱殿——

  “太皇太后,翰林圖畫院侍詔許崇炬求見。”

  “宣。”

  許崇炬從弟子手中將畫接過,旋即抱著畫邁步進殿,“臣許崇炬叩見太皇太后,願太皇太后萬福金安。”

  蕭幼清身側替她批寫摺子的魏國大長公主便退到了一旁,許崇炬又道:“見過魏國大長公主。”

  許崇矩呈畫奏道:“依太皇太后吩咐閱兵圖已作好。”

  如華從殿階上走下,“給我吧。”

  “是。”

  “娘娘。”隨後與內侍合力將其展開。

  蕭幼清盯著凝視了許久,畫作以穿金裝甲的人為中心,金戈鐵馬,六軍同列,閱雄兵百萬。

  “奎光。”

  趙平走上前,“小人在。”

  “將閱兵圖送至永興陵燒與憲宗吧。”

  “是。”

  --------------------------------

  宣化六年初以開封府尹衛如華兼任知貢舉,此榜本科廷魁由女子所得。

  宣化七年春,衛宋出兵西洲,以盧山郡公、懷安軍節度觀察留後霍青與淮陽郡公蕭雲澤共同為兵馬大元帥執掌帥印出兵西伐,其長子蕭燕歸隨父出征,蕭幼清於後方主持局面出謀劃策,備數匹千里馬作為朝廷與前線通信的國馬。

  宣化九年秋,大軍壓境都城,西滅西洲,而後受命迂迴南下滅回紇,算清府庫儲備後,朝廷再次下令命大軍繼續西進。

  宣化十年冬克喇汗王朝君主遣使遞交降書,“漢家阿舅大官家在上,臣等稽首頓首...唯瞻仰□□之盛而無敢有生二心,臣以不德,乞請阿舅大官家恕我子民,叩首三拜。”

  “既遞降書獻城,便止戈吧,讓工部在東京騰出一些宅子出來。”

  “太皇太后仁德。”

  ——寧壽宮——

  衛宋的疆域圖自武宗朝起,每隔十餘年便有一次大的變動,其中最大的為憲宗朝時與現在的宣化一朝,其總和較開國之初擴有六倍之餘,憲宗夙願也於宣化一朝逐漸實現。

  數年來蕭幼清忙於軍政,邊境與都護府的瑣事及地方矛盾與朝廷政事都讓她忙得抽不開身,小皇帝自幼便由皇太后教導,“故意將自己陷入忙碌,以為這樣就可以減少思念所帶來的痛苦。”蕭幼清坐在一把交椅上直直的盯著畫裡那些往事,“可是一旦停下來回想,哪一次不是心如刀絞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