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頁
“沒有心了,可它還是會痛啊。”蕭幼清呼了一口長長的氣,盯著一幅年輕俊朗的畫像滿含幽怨,“十年了,你知道嗎,我無時無刻不在想,果然,你才是那個最讓人討厭的,你說你想把一切都給我,而今便是這樣的半生孤寂嗎?”
蕭幼清彎下腰用雙手蒙著臉,顫抖著身心道:“就算流幹了眼淚又有什麼用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隨後又抬起濕紅的雙眼,眸子似被孤寂磨平了一切,不見喜樂只剩憂愁,“有些情,是兒孫繞膝的親情永遠也追不回的。”
蕭幼清的腿上一直放著一個小小的爐子,“我知道你一直遺憾沒有後繼之人,你沒有看見晟兒長大,他比他父親出色,而今朝堂,”旋即側頭透過窗戶望著秋日裡的天空,“你看見了嗎?”
天空不會作回應,只有從北方刮來的秋風在呼嘯,落日長河之上商船來往不斷,裡面載著一家人的生計,也載著船夫的夢。
宣化十一年西洲以西的克喇汗王朝獻城投降,君主及宗室皆被押往東京賜宅居住,宣化十二年合併西洲及克喇汗建隴西都護府,宣化十三年大軍班師,霍青自此一戰成名,繼蕭懷德之後又一位未嘗敗績而令西域諸部聞風喪膽的戰神出現,因功獲封鎮國公、定西軍節度使,先鋒郎將蕭燕歸以戰功封侯,其父蕭雲澤進封忠國公、進節度使,賜以兩位節度使旌節,擇日又鑄節度使三印同賜之,父子同封,引震朝臣,自此之後南吐蕃諸部稱臣,年年朝貢,太皇太皇遂下令止戈為武,減免軍戶勞役與賦稅,休養生息。
宣化十三年之後朝臣元老相繼請辭,各舉薦能者接任,宰相班列中其女官占有五成,女科貢舉多出自劉妙儀及曹佩茹榜,且有將門女子通武舉入三衙統兵為將者。
宣化十六年朝臣奏請立後,垂簾內的少年耳白於面,眉目清秀,起身朝一側的老婦人躬身道:“請祖母做主。”
宣化十六年春,太皇太后詔,以皇帝年長中宮未建,歷選諸臣之家,以忠國公、清遠軍節度使蕭雲澤嫡孫女為皇后。
又以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劉妙儀攝太尉充迎奉使,魏國大長公主、知樞密院事衛如華攝司徒為副躬。
宣化十六年秋皇帝大婚,冊蕭氏為後,進殿前副都指揮使蕭燕歸為梁國公,其妻封惠國夫人。
第315章 終章
宣化十七年翰林醫官使孫鴻達壽終正寢於宅中,由其長孫接替衣缽,太皇太后詔,延憲宗重技術之制,追封為隨國公、贈太尉,諡號文忠,撰哀冊,破以舊列配享憲宗廟。
宣化十八年冬,中宮誕下皇長女,皇帝大喜,百晬之日封祥福公主,由太皇太后賜名衛琪,並大赦天下,降天下死囚,流以釋之。
宣化二十年秋,皇長子衛珣誕生,受封誠國公,有朝臣請奏撤簾歸政,遭皇帝嚴斥,遂罷。
——宣化二十一年·宮觀——
皇帝的儀仗停留在宮觀的山腳下,隊伍沿著街道擺了長長一路。
誦經的聲音至皇帝登山門時便未停過,“清虛真人。”
女冠合手結太極陰陽印,抱掌前推,躬身磬折道:“官家。”
女童扎著兩個總角,走路的步子頗像一個小大人,端著雙手至女冠跟前躬身,“姑母。”
“阿姊。”陪同她的是身穿淡黃袍衫的皇帝,懷中還抱著一個剛滿周歲的男嬰,“祖母近些年身體不太好。”
女冠低頭瞧了一眼祥福公主,回應皇帝道:“我知道了。”
-------------------------------------
至暮年,蕭幼清身邊的侍從一個個離去,唯還剩一個年過八十的老內侍陪在自己身旁,原本收養的兩個心腹養子也都要比趙平先辭世。
——寧壽宮——
深秋的風從窗口徐徐刮來,落日的暖陽逐漸從殿內慢慢爬出,空曠的閣中掛著數十幅畫,屋內少有陳設。
這些畫每隔一定時間便會拿出來翻曬,又或是在她想起來的時候會命人小心翼翼的拿出,二十餘年過去,朝中的黨爭反反覆覆,陽術正心,陰術為權,每當受阻之時她便會到這閣中來翻閱舊藏。
“這天底下再大的難處都沒有比你離去要更加令人難受,我度過了最困難的事,而今還有什麼可以阻擋的呢?”
皇帝抱著兒子牽著女兒至寧壽宮問安視膳,正殿沒有見到人便詢問道:“祖母呢?”
宮人福身,“官家萬福,太皇太后在潛兮閣,奴去替官家通傳。”
女嬰伸著稚嫩的小手蹭了蹭皇帝的鬍鬚,皇帝抬手握著女兒的小手,“不用了,祖母現在…我就在殿中等祖母出來就行,你別去打擾。”
“是。”
一直至太陽落盡,天色漸漸陷入昏黃時蕭幼清才從閣中走出,內侍扶著她提醒道:“半個時辰前官家到寧壽宮了,現在還在正殿候著。”
“官家來了你們怎麼不派人通報吾?”
“是官家得知太皇太后在潛兮閣便不讓人通報,說是怕打擾了太皇太后。”
“曹氏教出來的兒子,”蕭幼清眨了眨眼,“要比吾更會教。”
“先帝...”趙平低下頭。
蕭幼清彎下腰用雙手蒙著臉,顫抖著身心道:“就算流幹了眼淚又有什麼用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隨後又抬起濕紅的雙眼,眸子似被孤寂磨平了一切,不見喜樂只剩憂愁,“有些情,是兒孫繞膝的親情永遠也追不回的。”
蕭幼清的腿上一直放著一個小小的爐子,“我知道你一直遺憾沒有後繼之人,你沒有看見晟兒長大,他比他父親出色,而今朝堂,”旋即側頭透過窗戶望著秋日裡的天空,“你看見了嗎?”
天空不會作回應,只有從北方刮來的秋風在呼嘯,落日長河之上商船來往不斷,裡面載著一家人的生計,也載著船夫的夢。
宣化十一年西洲以西的克喇汗王朝獻城投降,君主及宗室皆被押往東京賜宅居住,宣化十二年合併西洲及克喇汗建隴西都護府,宣化十三年大軍班師,霍青自此一戰成名,繼蕭懷德之後又一位未嘗敗績而令西域諸部聞風喪膽的戰神出現,因功獲封鎮國公、定西軍節度使,先鋒郎將蕭燕歸以戰功封侯,其父蕭雲澤進封忠國公、進節度使,賜以兩位節度使旌節,擇日又鑄節度使三印同賜之,父子同封,引震朝臣,自此之後南吐蕃諸部稱臣,年年朝貢,太皇太皇遂下令止戈為武,減免軍戶勞役與賦稅,休養生息。
宣化十三年之後朝臣元老相繼請辭,各舉薦能者接任,宰相班列中其女官占有五成,女科貢舉多出自劉妙儀及曹佩茹榜,且有將門女子通武舉入三衙統兵為將者。
宣化十六年朝臣奏請立後,垂簾內的少年耳白於面,眉目清秀,起身朝一側的老婦人躬身道:“請祖母做主。”
宣化十六年春,太皇太后詔,以皇帝年長中宮未建,歷選諸臣之家,以忠國公、清遠軍節度使蕭雲澤嫡孫女為皇后。
又以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劉妙儀攝太尉充迎奉使,魏國大長公主、知樞密院事衛如華攝司徒為副躬。
宣化十六年秋皇帝大婚,冊蕭氏為後,進殿前副都指揮使蕭燕歸為梁國公,其妻封惠國夫人。
第315章 終章
宣化十七年翰林醫官使孫鴻達壽終正寢於宅中,由其長孫接替衣缽,太皇太后詔,延憲宗重技術之制,追封為隨國公、贈太尉,諡號文忠,撰哀冊,破以舊列配享憲宗廟。
宣化十八年冬,中宮誕下皇長女,皇帝大喜,百晬之日封祥福公主,由太皇太后賜名衛琪,並大赦天下,降天下死囚,流以釋之。
宣化二十年秋,皇長子衛珣誕生,受封誠國公,有朝臣請奏撤簾歸政,遭皇帝嚴斥,遂罷。
——宣化二十一年·宮觀——
皇帝的儀仗停留在宮觀的山腳下,隊伍沿著街道擺了長長一路。
誦經的聲音至皇帝登山門時便未停過,“清虛真人。”
女冠合手結太極陰陽印,抱掌前推,躬身磬折道:“官家。”
女童扎著兩個總角,走路的步子頗像一個小大人,端著雙手至女冠跟前躬身,“姑母。”
“阿姊。”陪同她的是身穿淡黃袍衫的皇帝,懷中還抱著一個剛滿周歲的男嬰,“祖母近些年身體不太好。”
女冠低頭瞧了一眼祥福公主,回應皇帝道:“我知道了。”
-------------------------------------
至暮年,蕭幼清身邊的侍從一個個離去,唯還剩一個年過八十的老內侍陪在自己身旁,原本收養的兩個心腹養子也都要比趙平先辭世。
——寧壽宮——
深秋的風從窗口徐徐刮來,落日的暖陽逐漸從殿內慢慢爬出,空曠的閣中掛著數十幅畫,屋內少有陳設。
這些畫每隔一定時間便會拿出來翻曬,又或是在她想起來的時候會命人小心翼翼的拿出,二十餘年過去,朝中的黨爭反反覆覆,陽術正心,陰術為權,每當受阻之時她便會到這閣中來翻閱舊藏。
“這天底下再大的難處都沒有比你離去要更加令人難受,我度過了最困難的事,而今還有什麼可以阻擋的呢?”
皇帝抱著兒子牽著女兒至寧壽宮問安視膳,正殿沒有見到人便詢問道:“祖母呢?”
宮人福身,“官家萬福,太皇太后在潛兮閣,奴去替官家通傳。”
女嬰伸著稚嫩的小手蹭了蹭皇帝的鬍鬚,皇帝抬手握著女兒的小手,“不用了,祖母現在…我就在殿中等祖母出來就行,你別去打擾。”
“是。”
一直至太陽落盡,天色漸漸陷入昏黃時蕭幼清才從閣中走出,內侍扶著她提醒道:“半個時辰前官家到寧壽宮了,現在還在正殿候著。”
“官家來了你們怎麼不派人通報吾?”
“是官家得知太皇太后在潛兮閣便不讓人通報,說是怕打擾了太皇太后。”
“曹氏教出來的兒子,”蕭幼清眨了眨眼,“要比吾更會教。”
“先帝...”趙平低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