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頁
禁軍壓著一個花甲老臣,“憲宗廟號乃當年仁宗首肯,太皇太后這樣做是在否定仁宗,難道在太皇太后心裡夫是夫,子卻不是子嗎?”
蕭幼清端坐在交椅上呵斥道:“沒有夫何來的子!”又冷眼不恥道:“難道諸臣心裡只有仁宗才是君?”
“天下要盡毀於婦人手裡,憲宗的確不配為君!”
蕭幼清攥著雙手,強壓怒火,“汝出身貴族,世代為官,家中受恩萌者不計其數,卻自憲宗起始斷,來人。”
“太皇太后。”
“將其交由大理寺以謀逆罪論處,近親者流放,五服之內免職不再啟用,其宗族子弟於衛宋一朝永禁科舉。”
“你…衛宋的列祖列宗且看看吧,本朝竟也要呂武等毒婦!”官員被剝去緋袍,惡狠狠的瞪著蕭幼,“毒婦,就算你再如何遮掩也永遠遮不掉憲宗謀權篡位之過,他寵信后妃導致後宮亂政將要載入史冊…”
禁衛將其一腳踹倒拔出腰刀抵在脖頸間,“亂臣賊子膽敢污衊太皇太后…”
“別傷他,”蕭幼清突然改變主意,“留著他的性命,但只留他一人,族人罪責讓大理寺照舊。”
蕭幼清起身走到老頭跟前,“吾要你看著吾是如何將朝堂格局改變,吾要你看著吾是如何將這天下改變,吾要你看著後世之人是如何稱頌憲宗皇帝的。”
“你…”老頭睜著抓狂的眼睛,“你這個謀害親子的毒婦,不得其死然!”
“帶走。”
同年秋,憲宗誕辰之日,太皇太后命皇城司將一批大臣逮捕入獄,揪出當年憲宗廟號商議之事,以污衊詆毀憲宗之罪將其悉數斬首於市。
此後,自乾元改制之後於宣化一朝再度改制。
——宣化五年冬——
六歲的小皇帝安安靜靜的坐在御座上,旁側則端坐著一位雍容華貴的老婦人,隔著珠簾望去,自宣化年間開始,經過明爭暗鬥與強權壓制,提拔的女官漸漸增多,反對的聲音便隨之減少。
“安東都護府來奏,北方大旱,已經連續三月滴雨不下,作物枯死,糧食無收,臣請奏設壇祈雨,開倉賑災。”
“准。”隨後蕭幼清又道:“事關民生便都是大事,戶部先撥款賑災將百姓妥善安置,乞雨便交有司去辦,另外詔免災地三年賦稅。”
“陛下聖明,太皇太后聖明。”
冬日的寒風呼嘯在內廷,碧綠的屋瓦上堆滿了厚厚一層積雪,肩輿載著幼沖之齡的皇帝,後面還有太皇太后的肩輿。
殿院裡一顆百年老梅樹探出枝頭,今年的紅梅依舊開得十分妖艷,探出的幾根枝丫有老舊的摺痕,被折斷的枝幹又新生了許多分叉,蕭幼清旋即抬手,內侍們便止步。
皇帝回過頭,瞪著祖母發愣的眸子,“祖母可是想起了什麼?”見人只是呆望,皇帝便朝內侍們揮手,從肩輿走下至蕭幼清身側。
【“小軒窗,正梳妝,姐姐才是那一任群芳妒。”】
皇帝見祖母眼眶紅了便輕輕喚道:“祖母。”
蕭幼清旋即緩過神來,側身摸著皇帝小腦袋,“官家先自己回去好不好?”
小皇帝旋即抬頭,“這樣的梅樹,內廷的院裡好像都有,可是祖母喜歡的不是海棠麼?”見祖母沒有回話小皇帝便拱手,“那孫兒就先回去了,屋外風大,祖母可要記得早些回來。”
“好。”
小皇帝走後蕭幼清又乘肩輿折回,乘馬車從晨暉門出宮沿五丈河一直至昭慶坊。
潛邸的大門永遠是開著的,裡面灑掃院子的內侍與宮人換為了一批年輕又細心之人,新任都監迎出門率眾人跪伏道:“恭迎太皇太后。”
“你們都各自散去吧,吾想獨自一人靜靜。”
“是。”
蕭幼清屏退左右獨自一人輕車熟路的走進東院,馬廄里已經不再養馬,原本供馬奔跑的泥地也長滿了枯草,上面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積雪。
圍牆的另一側是宰相府,以一牆之隔的小院經過數十年的時間早已經變了樣貌,那顆枯死的柿子樹也已被主人砍做了薪柴,院裡新建了一個涼亭,菜地變成了花園,唯楚王府的東院沒有一絲改變只剩下滿目淒涼。
——叮叮噹噹——
一閉眼便是當初駿馬胸鈴上的叮噹聲,北風越過圍牆向人迎面拂來,將一絲絲寒意吹入人心。
半刻鐘後,雪地里只剩下一個淺淺的腳印,石階上還有些許未被風乾的濕漉,王府書齋里的書畫一幅不剩,全都被憲宗生前賞賜給了太子,最後也都被仁宗帶進了皇陵。
蕭幼清推開門跨入寢閣,外屋與內屋的陳設三十多年來一直沒有動過,只是懸垂的珠簾已經褪去了原有的顏色變得又老又舊。
蕭幼清垂下手從椅子上輕輕划過,旋即一把撐下,顫抖著呼氣道:“你為何能夠這般狠心,便是連夢也不肯入了麼?”
——噠,噠,噠——珠簾晃蕩,蕭幼清轉身入了內,憲宗離去後她便再也不敢踏入楚王府一步,比起無法逃離的皇宮,這裡的回憶更讓人痛苦。
蕭幼清端坐在交椅上呵斥道:“沒有夫何來的子!”又冷眼不恥道:“難道諸臣心裡只有仁宗才是君?”
“天下要盡毀於婦人手裡,憲宗的確不配為君!”
蕭幼清攥著雙手,強壓怒火,“汝出身貴族,世代為官,家中受恩萌者不計其數,卻自憲宗起始斷,來人。”
“太皇太后。”
“將其交由大理寺以謀逆罪論處,近親者流放,五服之內免職不再啟用,其宗族子弟於衛宋一朝永禁科舉。”
“你…衛宋的列祖列宗且看看吧,本朝竟也要呂武等毒婦!”官員被剝去緋袍,惡狠狠的瞪著蕭幼,“毒婦,就算你再如何遮掩也永遠遮不掉憲宗謀權篡位之過,他寵信后妃導致後宮亂政將要載入史冊…”
禁衛將其一腳踹倒拔出腰刀抵在脖頸間,“亂臣賊子膽敢污衊太皇太后…”
“別傷他,”蕭幼清突然改變主意,“留著他的性命,但只留他一人,族人罪責讓大理寺照舊。”
蕭幼清起身走到老頭跟前,“吾要你看著吾是如何將朝堂格局改變,吾要你看著吾是如何將這天下改變,吾要你看著後世之人是如何稱頌憲宗皇帝的。”
“你…”老頭睜著抓狂的眼睛,“你這個謀害親子的毒婦,不得其死然!”
“帶走。”
同年秋,憲宗誕辰之日,太皇太后命皇城司將一批大臣逮捕入獄,揪出當年憲宗廟號商議之事,以污衊詆毀憲宗之罪將其悉數斬首於市。
此後,自乾元改制之後於宣化一朝再度改制。
——宣化五年冬——
六歲的小皇帝安安靜靜的坐在御座上,旁側則端坐著一位雍容華貴的老婦人,隔著珠簾望去,自宣化年間開始,經過明爭暗鬥與強權壓制,提拔的女官漸漸增多,反對的聲音便隨之減少。
“安東都護府來奏,北方大旱,已經連續三月滴雨不下,作物枯死,糧食無收,臣請奏設壇祈雨,開倉賑災。”
“准。”隨後蕭幼清又道:“事關民生便都是大事,戶部先撥款賑災將百姓妥善安置,乞雨便交有司去辦,另外詔免災地三年賦稅。”
“陛下聖明,太皇太后聖明。”
冬日的寒風呼嘯在內廷,碧綠的屋瓦上堆滿了厚厚一層積雪,肩輿載著幼沖之齡的皇帝,後面還有太皇太后的肩輿。
殿院裡一顆百年老梅樹探出枝頭,今年的紅梅依舊開得十分妖艷,探出的幾根枝丫有老舊的摺痕,被折斷的枝幹又新生了許多分叉,蕭幼清旋即抬手,內侍們便止步。
皇帝回過頭,瞪著祖母發愣的眸子,“祖母可是想起了什麼?”見人只是呆望,皇帝便朝內侍們揮手,從肩輿走下至蕭幼清身側。
【“小軒窗,正梳妝,姐姐才是那一任群芳妒。”】
皇帝見祖母眼眶紅了便輕輕喚道:“祖母。”
蕭幼清旋即緩過神來,側身摸著皇帝小腦袋,“官家先自己回去好不好?”
小皇帝旋即抬頭,“這樣的梅樹,內廷的院裡好像都有,可是祖母喜歡的不是海棠麼?”見祖母沒有回話小皇帝便拱手,“那孫兒就先回去了,屋外風大,祖母可要記得早些回來。”
“好。”
小皇帝走後蕭幼清又乘肩輿折回,乘馬車從晨暉門出宮沿五丈河一直至昭慶坊。
潛邸的大門永遠是開著的,裡面灑掃院子的內侍與宮人換為了一批年輕又細心之人,新任都監迎出門率眾人跪伏道:“恭迎太皇太后。”
“你們都各自散去吧,吾想獨自一人靜靜。”
“是。”
蕭幼清屏退左右獨自一人輕車熟路的走進東院,馬廄里已經不再養馬,原本供馬奔跑的泥地也長滿了枯草,上面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積雪。
圍牆的另一側是宰相府,以一牆之隔的小院經過數十年的時間早已經變了樣貌,那顆枯死的柿子樹也已被主人砍做了薪柴,院裡新建了一個涼亭,菜地變成了花園,唯楚王府的東院沒有一絲改變只剩下滿目淒涼。
——叮叮噹噹——
一閉眼便是當初駿馬胸鈴上的叮噹聲,北風越過圍牆向人迎面拂來,將一絲絲寒意吹入人心。
半刻鐘後,雪地里只剩下一個淺淺的腳印,石階上還有些許未被風乾的濕漉,王府書齋里的書畫一幅不剩,全都被憲宗生前賞賜給了太子,最後也都被仁宗帶進了皇陵。
蕭幼清推開門跨入寢閣,外屋與內屋的陳設三十多年來一直沒有動過,只是懸垂的珠簾已經褪去了原有的顏色變得又老又舊。
蕭幼清垂下手從椅子上輕輕划過,旋即一把撐下,顫抖著呼氣道:“你為何能夠這般狠心,便是連夢也不肯入了麼?”
——噠,噠,噠——珠簾晃蕩,蕭幼清轉身入了內,憲宗離去後她便再也不敢踏入楚王府一步,比起無法逃離的皇宮,這裡的回憶更讓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