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一片歌功頌德聲中,只有趙無恤一個人心中並不滿足,他很清楚,雖然自己將中原統合,但只算是統一了小華夏。楚、越、巴蜀、朝鮮、西秦,乃至於嶺南、滇池,只有將這些地方也完全納入統治,做到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才算是真正的大一統!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如此告誡自己勿要自驕自傲後,儀式也接近了尾聲,接下來,便是以酒水、三牢和燃火祭天地,趙無恤又宣布改元建元,大赦天下,這一年便是建元元年,也是中國的第一個年號,趙無恤希望,日後的中國紀年,乃至於世界紀年,當以此為公曆。

  掐指一算,這一年,也是公元前475年啊。想到這裡,趙無恤的心情不由搖動了起來。

  在原本的歷史上,這一年,發生了幾件大事:在吳越,夫差受困將亡,勾踐興起欲霸。在齊國,陳恆殺齊簡公而奪取權柄,完成了陳氏代齊的一大步,然而諸侯晏然弗討。在晉國,這一年也是對趙襄子至關重要的一年,他從趙簡子手中接過了家主的位置,與此同時,魏韓知三家的家主紛紛登上歷史舞台,他們終將混戰,最後瓜分晉國。

  所以在中國的歷史紀年裡,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六國年表序》,這一年,恰恰被認為是春秋終結,而戰國(六國)開啟的一年……

  如今,在趙無恤的改變下,無論是他個人命運還是歷史進程,都大為不同。

  但這一年,也是無比重要。

  九鼎遷徙,楚君來朝,周王遜位,趙氏為天子……

  還有,就是孔子逝去,《春秋》絕筆。

  這一年,同樣是「春秋」的結束。但是,春秋之後沒有戰國,中國不需要再進行一場兩百五十多年的慘烈兼併,不需要有可怕的屠殺,一個新的王朝,定於一尊。將引領中國提前進入一個和平弭兵,文化繁榮的時代……

  未來,還需要一步步去小心探索,誰也說不準會發生什麼,好在趙無恤清楚大勢,畢竟那是他來的方向。

  一邊暢想著未來,他也回望著過去,回望那段名為「春秋」的歷史。往事如煙,人們所熟知的歷史,已經面目全非,隨著時間推移,即將消失殆盡。

  而此時此刻,趙無恤,他,作為舊時代的終結者,同時也是新時代的開創者。

  他就在這裡,站在潔白天壇上,站在蔚藍蒼穹下,站在厚重九鼎間,站在名為「現在」的時間節點上。

  他受著昊天審視,面對天下人的敬仰,或敵視。

  過去,現在,未來……趙無恤若有所悟。

  「夫子啊,你說過,三才者,天地人也,以一貫三,謂為王。但是,我可否也可以這麼認為?」

  「能以一人之力,貫通過去,現在,未來的,亦可為王!」

  能做到這一點的,或許,只有身為穿越者的他吧?穿梭於時光的洪流,改變自己,也改變歷史。

  這一刻,他不再是匆匆的光陰過客,而是這一段時間的主宰者。

  趙無恤釋然地笑了:「所以,這便是我的春秋,我為王!」

  第1220章 惟草木之零落兮

  建元二十三年(公元前453年)。

  距離昊朝建立,建元皇帝趙無恤受天命登基,已經過去整整二十三年了。

  為了方便統治四方,皇帝陛下在兩都制基礎上,設置了五都制,北京是鄴城,坐鎮昊朝的基本盤冀州;東京是被稱為「少昊之墟」的曲阜,威懾海岱;西京是渭水畔的長安,盤踞秦川,西望隴西,南擁巴蜀。

  至於中京,自然是被稱之為「天下之中,東西通衢」的洛陽了。

  唯獨南京沒有設置,因為皇帝陛下說過,他理想中的南京,應在紀郢(江陵),亦或是金陵,那兩處直到現在,仍是昊朝諸侯楚、越的領土……

  位於河內郡的溫縣,雖然不是昊朝五京都邑,卻也有特殊的地位,這裡是趙氏的家廟祖墳所在地,也是皇帝陛下選定的陵寢。他說,待他長眠不起後,希望能在這裡陪伴趙氏列祖列宗,陪伴文王、景王,還有他的父親,被尊稱為「武帝」的趙鞅……

  這裡是昔日有蘇氏的故國,北望太行,南傍黃河,風水極佳。

  時人事死如生,皇家也不例外,在皇帝陛下身體還硬朗的時候,溫縣的皇陵便已經動土開工。

  春秋以前,墓葬的外在形式是「不樹不封」。近兩百年以來,諸侯和卿大夫為祭祀先祖和便於墓葬的識別,於是將「墓」變成了「墳」,平地上堆起了墳丘,後來又由「陵」發展成了「山」。於是墳丘的大小就成為顯示權威富貴的重要標誌。

  皇帝君臨中原後,對這種攀比成風的奢葬風俗加以打擊,他說:「對死者來說,他們看待一萬年也像一瞬間一樣。人的壽命長的不過百歲,一般的壽命不過六十歲。據百歲和六十歲去替無窮盡的陰壽謀劃,豈不是可笑至極?」

  所以皇帝選擇了節葬,不過作為四海之主,陵墓也不能太過寒酸,於是便在周代天子墓葬的基礎上稍微更高了一個檔次而已,陵墓高不過十丈,比起歷史上秦始皇那高五十丈的封土,大為不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