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老朽其實早看明白了,想要復興周禮,回歸三代之治,找回昔日人人相善,秩序有常的美好,是不可能了……人心,不古,形勢,不許。而有雄心的諸侯,終究會嫌老朽的法子慢,不現實,他希望用自己的辦法,來開闢一個新的時代,對外宣稱天命在己,實則只相信人的力量。」

  久久之後,孔子嘆了口氣,這個倔強的老人,終於在某方面認了輸:「雖然無法認同他的一些做法,但這種對於人本的堅持,慎始善終的態度,我不如趙子泰。」

  如此想來,再低頭看去,麟獸身上的虛假光輝,也就消散殆盡了,只是一頭臭烘烘嚇得半死的野獸而已。

  孔子放開了麟,對冉求道:

  「沒錯,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從來就不曾有什麼救世明王,也不曾有預先的徵兆,只是老朽的一廂情願罷了。放了它罷,這並不是吉兆,也不是什麼不祥,只是一頭可憐的畜生……」

  PS:此處的麟,並非神話里的麒麟,而是一種很像鹿的動物,作者曾經在甘肅省博物館見到過化石,或許孔子見到的麟,是這種動物遺存下來的一頭吧。

  第1217章 絕筆春秋

  跌跌撞撞,終於在年關將至的時候,孔子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魯郡陬邑……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孔子的心情十分複雜,年紀不大的鄉人們早就認不出他來了,只知道這位老者是大名鼎鼎的孔丘,也是當今趙國國君敬重的人物,他的許多弟子都在魯郡為官,不免對他多了幾份敬畏。

  孔鯉與孫兒子思迎著他回到孔氏老宅,一切如舊,這一家人團聚的日子,他們盼望了許多年,終於實現。

  這一世的孔子是不幸的,理想比歷史上受到的打擊更大。但他也是幸運的,愛徒顏回、子路尚在,兒子也因為魯國醫療條件的改善,沒有夭折,如今侍奉於膝下,他也不必數次發出「天喪予!」的悲呼……

  安頓下來後,孔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子路將專門裝重要簡冊的箱子搬來,他自己眯著眼睛翻撿,卻不再關心前些日子那些視若珍寶,希望從裡面找到所謂天命的《易象》竹簡,而是找出了仍在寫作中的《春秋》……

  孔丘的弟子們都知道,夫子在做學問時,文辭上有可與別人商的時候,他從不獨自決斷。然而到了寫《春秋》時就不同了,應該寫的一定寫上去,應當刪的一定刪掉,就連顏回這些長於文字的弟子,一句話也不能給他增刪。

  孔子精神抖擻,自從生病衰老以來,難得如此清明過,他坐在案幾前,舉起了手,話語裡不帶情緒地說道:「筆。」

  子思送上了筆。

  低頭書寫了一會,孔子又抬起了手:「削。」

  孔鯉獻上了銅削。

  《春秋》,這是孔子十年來的心血之作,他的主張已經註定不能實行,便只能根據魯國的史書作了《春秋》。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止當下(公元前476年),共包括魯國十二個國君。以魯國為中心記述,尊奉周王室為正統,以夏商為借鑑,文辭簡約,卻蘊含著孔子的「微言大義」。所以吳、楚的君主自稱為王的,在《春秋》中仍貶稱為子爵;趙無恤在黃池與諸侯會盟,實際上是召周敬王入會的,而《春秋》中卻避諱地記載為「周天子巡狩」。依此類推,《春秋》就是用這一原則,來褒貶當時的各種事件。

  君子最提憂的就是死後什麼都沒留下,孔子希望,能藉此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留下來。這部史書,就是他思想的化身,所以孔子才說,「知我罪我,其唯春秋!」

  然而,自從回來以後,發現魯國的一切痕跡都不翼而飛,又在大野澤畔「遇麟」後,孔子卻突然意興闌珊起來。

  刮去了之前幾句「微言大義」的廢話,又書寫下遇麟這件事後,他停筆了,喟然長嘆道:「老朽開私學,有教無類,傳播學問,希望藉此讓更多人了解周禮,維護周禮。誰料,懂的越多,就越是不甘於現狀,通過中都和魯國的事情,弟子們看明白了大勢,紛紛投入趙氏門下,趨之如騖,幫趙氏為周禮掘墓,何其繆哉,何其謬哉……」

  回想自己的一生,忙忙碌碌,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春秋》亦然,再怎麼寫,再怎麼費盡心力去褒貶,竊國之人都不會畏懼它。不管麟獸出與不出,我都無法阻止趙子泰亡諸侯,一天下,代周室。他的大勢,是他自己一點點取得的,順勢者昌,逆勢者亡,浩浩湯湯。只希望他對於三代,對於周禮,能存一點善意吧,能夠發揚,不要盡棄。」

  言罷,孔子絕筆,春秋至此不再書寫。

  他筆下的東西,已經成為了古舊晦澀的歷史,它們是上一個時代的印記,而新的時代,並不需要它們……

  就讓鬥志昂揚的年輕人去開啟新時代吧,而他仲尼,註定要始終如一,只能抱殘守缺,做舊時代的殉葬者……

  「這世上,已經沒有我能做的事了,吾道,窮矣!」

  他任由最後的墨跡自己風乾,拄著手杖,在兒子孫子的攙扶下,蹣跚地朝屋外走去。

  外面,下雪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一場大雪正從穹蓋般的昏暗天空潑灑而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離開中原許久的孔丘,是好多年沒見識過如此壯麗的雪景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