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寡人就算追到淮河,也必得夫差而殺之!寡人不欲罪江淮壯士、百姓,唯問罪於夫差!」

  第1080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

  八月十二日,淮南,鍾離邑。

  鍾離本是淮夷的一支,春秋之際夾在吳楚兩個大國之間,經常成為戰場,歸屬不定,直到魯昭公二十四年,吳國最終滅掉了鍾離國,把這裡變成了這裡的城邑,作為鎮戍淮南的一個軍事要塞。

  吳王夫差北伐期間,淮南作為吳軍的後方,也留守了一定軍隊,由大將胥門巢戍守,這一日,胥門巢便於鍾離城門外,迎接夫差的大軍歸來……

  才看到吳軍前鋒,胥門巢心中便咯噔一下,五月份北上時吳軍銳氣十足,現在才過去三個月,卻一個個垂頭喪氣,甲冑不整,兵器丟失,旗幟也歪歪斜斜,哪裡還有一支百戰之師的風範?

  而且胥門巢粗略估算了一下,人數也不對,當初五萬吳軍北上,回來的,卻僅有兩萬人……胥門巢便知道這些天來自北方的消息都是真的,吳軍的確是在魯宋吃了敗仗。

  終於,在敗兵陸續抵達後,胥門巢迎來了自家君王。

  夫差沒有騎馬也沒有乘車,而是與普通兵卒一起走路,王者的氣概和威儀全沒了,鬚髮凌亂,雙目無神,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直到胥門巢上前再拜呼喚他,夫差才清醒過來。

  向四周看了看,知道是回到淮南了,夫差吁了一口氣,這三個月的經歷,恍若隔世啊。

  當初他帶著一顆爭霸的心執意北上,不顧伍子胥等人阻攔,甚至不惜殺了他排除障礙,就像一個一心建功立業的愣頭青,夫差在魯宋認清了現實,吳國雖然已經很強大了,但比起北方的趙國而言,依然要略次一些,除了琅琊海戰外,幾場陸戰都沒占到什麼便宜,最後不得不主動撤軍。

  離開彭城時,吳軍尚有四萬人,可噩夢卻是從撤退路上才開始的,趙軍的騎兵速度極快,不斷地黏上來襲擾,靠了用隨行的宋國君臣做墊背,吳人才能順利抵達符離塞,但也是在這裡,夫差遭受到了這輩子最沉痛的一次損失,他兒時的玩伴,年長後的忠臣專鯽請命斷後,用自己的性命換取夫差順利渡河,撤入吳國境內。

  但趙無恤卻依舊沒有善罷甘休,他連夜派兵渡過濉水,繼續追擊吳人,終於在靈璧,騎兵追上了吳軍那散亂的後陣,一陣衝擊下,隊形潰散,那一戰夫差起碼丟了五千人,到了垓下這個地方時,腳程快的數千趙卒也追上來了。夫差畏懼趙國大軍在後面,不敢戀戰,又是一場追殲戰,他又丟了五千人,加上在渡過淮河時流散的,夫差只帶了兩萬不到的殘兵敗將回來,比起北上時,竟已折損大半,更別說最為精銳的犀甲衛士全軍覆沒。

  狼狽地進入鍾離後,從彭城到淮南四百里路,足足逃了十多天的吳人終於得以喘息了。

  夫差卻連口水都來不及喝,就立刻要胥門巢向他報告吳國近況。

  ……

  「大王在淮南留兵萬餘,令臣戍守,但從六月份下旬開始,楚國那邊便出動了三萬人,由王孫勝率領進攻群舒,臣兵微將少,無從阻擋,群舒各邑已失陷大半,如今王孫勝正欲北上進逼夷虎……」

  夫差卻一拂手:「寡人不想聽淮南如何,要知道的是吳中如何,姑蘇如何?先前趙無恤派人於我軍中散播謠言,說吳城已被勾踐攻下,太子也死了,是真是假!?」

  「必為虛言。」胥門巢不假思索道:「臣最後一次與吳城溝通是在半個月前,從太子的帛書中得知,勾踐雖已占據三江五湖,但吳城依然在太子堅守之下,而且越人兵少,根本不足以占領整個吳國!」

  「善,大善,天不亡吳國!」這是數月以來夫差得知的第一個好消息,都城就是國家的心臟,領土沒了可以再征服,兵卒沒了可以再生聚,只要吳城還在一天,吳國就不會倒下!

  胥門巢知道大王歸國心切,等他高興勁過了,才道:「吳城雖在,但是……據臣所知,越國大夫范蠡、泄庸二人率舟師屯海通江,斷絕了淮南前往吳中的水路,淮南舟師先前被楚國司馬子期在彭蠡澤攻擊焚毀,故淮南雖有萬餘兵卒,卻無法渡江回援都城,只能坐視越人橫斷大江……」

  這就是太子友困守孤城無人援助的原因,夫差大罵勾踐奸猾,范蠡狡詐,但他同時也表示無妨。

  「吳國的舟師主力先前去了北方,在琅琊大敗趙人,之後盤桓數月,協助齊人攻莒。就在寡人從彭城離開時,副將逢同統帥的舟師,也已從琅琊南下,吾等抵達大江時,舟師也應當歸來了,對上楚、越舟師,亦有一戰之力!」

  吳國陸戰雖然一敗塗地,可舟戰上卻從來沒虛過誰,胥門巢大喜:「大王何時繼續南下?」

  「在鍾離休憩一日,即刻南下!」夫差歸心似箭,對於北方卻已經有幾分膽寒,一路上他都在倉皇北顧。

  他下令道:「淮南吳師,半數隨寡人南下,半數隨胥門將軍。趙軍騎兵已在淮北游弋,趙無恤也將抵達淮河,鍾離與吳城太過遼遠,楚趙二軍若至,想必無法守住,將軍不如率軍去善道、卑梁,守住邗溝即可。其餘地方,如夷虎、群舒,乃至於陳蔡,鍾離,皆可放棄!」

  話音剛末,胥門巢卻大驚,連忙勸阻道:「臣知道大王是想集中兵力奪回吳中,但是鍾離萬萬不能放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