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中國人並非爭強好勝的民族,但失敗的屈辱感卻浸透於先民們的骨岳血淵之中。古者,凡因怯陣戰敗而死的人,死後要「投諸塋外以罰之」,加以羞辱。平時,敗軍之將不得參加演武大會,人們常常會因為失敗而羞愧得無地自容。宮廷爭鬥、宦海沉浮、戰場角逐、日常生活的衝突,使得一批人因了失敗的羞辱感而抉擇了自殺……

  當年,楚國令尹子玉在城濮之戰大敗而回,楚成王心中憤懣,派人去對他說:「你若活著回來,有何面目見申、息兩地父老?」驕傲的子玉羞愧難當,在連谷自殺身亡以謝國人。除此之外,齊國崔杼與慶封爭權,敗而自縊。魯國人臧堅被齊人所獲,羞及「拜命之辱」,遂用「以抉其傷而死」這種剛烈的方式自殺。

  他們覺得唯有自殺一途才能維護名譽、恢復人格尊嚴,所以才義無反顧地抉擇死亡。

  「謝趙君成全吾等!」

  思緒迴轉時,卻見專鯽手把魚腸劍,帶著一百八十三名吳卒先回首朝趙無恤下拜,感謝他的成全之意,雖然大半的人說的是趙無恤聽不懂的吳語,但其中的感激之意,不用轉譯就能明白,雖然是敵人,但他們也是熱血的漢子。

  隨即,專鯽又與眾人相互攙扶著面朝南方,面朝吳國的方向,再拜稽首,這才摸出了趙軍歸還他們的短劍……

  常言道:丈夫一怒拔劍而起,在自殺上亦是如此。劍是君子之器,常常成為勇者的象徵,自刎被視為英雄氣概的壯舉,吳越之士尤其喜愛佩劍。吳越攜李之戰中,越王勾踐使死士「三行造訪吳師,呼,自剄」,即屬於此。

  而今天,卻輪到吳人自剄了……

  一百八十三人在專鯽的帶領下,將短劍的鋒刃一邊對準了自己,大聲說道:「二君交鋒,臣等斷後,戰敗受俘,不敢逃刑,敢歸死!」

  言罷,一百八十三人均屬劍於頸,或脖頸下俯伏劍而死,或頸上仰絕亢而死……

  血濺三尺,一時間濉水又被熱血染紅,吳人有的當場死去,有的運氣不好沒有立死。比如專鯽,他用了更殘忍的剖腹自屠出腸,魚腸劍深深扎入腹部,整個胸腹血流如注。

  此情此景,看得數萬趙軍目瞪口呆,田賁等性情剛烈者皆瞋目,之前與吳人生死相搏的漆萬怒髮衝冠,而趙葭等則不由慨嘆,為吳國人惋惜。

  趙無恤看不下去了,他讓人去給未能立刻死去的吳人一個了斷,包括專鯽。

  當田賁親自請命過去,將劍送入專鯽的心臟後,專鯽的眼神漸漸凝固,他的表情是痛苦的,但目光卻是釋然的……

  無恤想道:他是不是覺得,他已經贖清了自己的罪責,諒解自己的過失,避免遭受恥辱,報答了自己的君王,同時表明自己希望他能迷途知返,再興吳國的心意吧?

  望著專鯽和眾吳人的屍身,趙無恤嘆了口氣,春秋之世,吳越之士,為了一句承諾,一個認可,便能將生死託付,雖九死而不悔,這樣的人,縱然是敵人,他又如何不能肅然起敬,不能加以成全呢?

  雖然尊重了這些吳人的選擇,但不知為何,趙無恤感覺口很乾,心裡更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憤怒和悲涼,它在內心不斷膨脹,想要尋找一個釋放的出口,這種感覺,回到春秋後他曾經多次感受過。

  那是在太行羊腸坂風雪夜刺,樂祁重傷,卻視死為樂途的時候;是在夾谷之會,孔丘如螳臂當車般,驅車阻攔齊魯兩軍交戰的時候;是在六卿之亂,伍井為了給韓軍斷後,戰死於台谷小城的時候;是在豫讓毀容吞炭,蟄伏於安邑行刺魏伯的時候;是在秦趙交鋒,秦國兵卒縱然知道自己必敗,卻仍然高呼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衝擊趙軍方陣的時候……

  這些人,他們用飛蛾撲火的姿態實踐著道義上的最高原則,以追求精神上的永生,這就是春秋時代獨有的人格獨立精神,已經超越了國別,家族,成了士與國人自我尊嚴意識的卓然不屈。

  這就是先秦士風,陽剛而壯烈,一如論語所言:「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

  「壯哉,仰天呼氣兮成白虹!」趙無恤脫口而出。

  他又道:「惜哉,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趙無恤為專鯽這三千甲士,一百八十三名烈士的歸宿慨嘆惋惜,出於趙國官府對忠義的提倡,他會將此事大加宣揚。但他內心深處,卻又為他們不值,為他們的境遇感到憤怒!

  「讓麾下忠臣如此遭罪,是身為君王的失敗。今日三千吳甲死於此地,非寡人所殺,今日一百八十三人自殺,實非自殺,而是昏君夫差殺之!」

  趙無恤傳令道:「讓輜重營留下收斂眾人屍身,就地厚葬,與趙卒烈士同等規格。其餘大軍連夜渡河,步卒進攻吳國淮北地,騎兵徹夜追擊!」

  「唯!」目睹吳人的壯烈死狀後,趙軍眾將也是豪爽男兒,無不怒髮衝冠,也順著趙無恤的話,將憤怒轉移到夫差那裡去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自家君侯心裡想的還有另一件事,那就是通過這些吳人的悲壯的死,趙無恤開始對吳國力量重新審視。

  無恤認為,短期內征服吳國,統治吳人,看來是不可能的,這個邦國國民的輕死易發讓人敬佩而又畏懼。若能擊殺夫差,則吳國再也翻不了天,只能苟延殘喘,若不能,也要儘量削弱他們的有生力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