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兒子太多了,也不一定完全是好事,讓哪個兒子繼承家業,往往會成為上一輩人的大煩惱。

  人的壽命是有限的,趙無恤身為人父,打拼了十多年後,打下了大片江山,也少不了要考慮這個問題。

  他現在一共三個兒子,在宋國的「子商」是私生子,只能以「玄鳥墜卵,無孕而生」的說辭存在下去,再加上他尚在襁褓,基本上與趙國的繼承沒有瓜葛。至於其餘二人,分別是長子趙操,以及嫡子趙恆。

  縱觀之前的歷史,商代的繼承制度是父死子繼,輔之以兄終弟及。直到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嫡長子繼承制才被嚴格地執行下去。

  於是不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貴族等級,繼承財產和職位者,必須是嫡妻長子;如果嫡妻無子,則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貴妾之子,這就是所謂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種繼承制度與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兄弟鬩牆引發的禍亂,從而維護了君權的威嚴和邦國的穩定。

  可以說,嫡長子繼承制度,是周朝宗法體系能夠維繫至今的關鍵所在。自此以後,除去魯國偶爾會有「一繼一續」,宋國時不時出現「兄終弟及」外,各國都按照這種基本法來傳承。到了一百年前,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會盟時,還訂立盟約說:「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意思就是不要更換正室夫人,不要更立非嫡長子為繼承人。

  可是齊桓公本人卻沒有遵守這個盟約,他的夫人有王姬、徐嬴和蔡姬三人,都未生子。另有「如夫人」者六人卻每人都有一個兒子,按照無嫡立長的原則,齊桓公已立公子昭為太子,可之後又反悔,寵愛衛姬,答應了立她的兒子無詭為太子。

  這種對繼承人曖昧不明的態度,直接導致了齊桓公生病時,國內五公子反對公子昭繼位,相互攻殺,史稱「五子亂齊」。這些不肖子孫打得狗腦子都出來了,連齊桓公死了都沒空給他收屍,等內戰結束,蛆蟲都已經吃飽喝足從門戶里爬出來了……

  與之相似的,還有晉獻公廢太子申生而改立庶子,導致了晉國連續內亂,若非出了重耳這個霸主之姿,也許已經被秦楚踩在腳下肆意欺凌了。

  趙無恤不打算重蹈那兩位自以為「英睿」的國君的覆轍。

  「我可不想做齊桓公,還有晉獻公……更不想做歷史上的趙襄子。」

  歷史的迷霧遮掩住了真相,所以趙無恤也不知道,歷史上的趙襄子究竟是何原因,竟放棄了自己的五個親生兒子,偏偏對兄長伯魯之子趙周青眼有加。趙襄子在三家分晉後,把趙周封在代地,稱之為「代成君」,一副分國給他的架勢。

  在趙周早逝後,趙襄子竟還不罷休,又立伯魯之孫趙浣為趙家的繼承人。這一而再再而三,不但他的五個兒子十分不滿,連趙鞅的幼子趙嘉也有想法了。趙襄子死後,弟弟趙嘉就驅逐趙浣,自立為國君,被稱為趙桓子。桓子繼位十餘年後也死了,趙氏族人說:「趙桓子做國君本來就不是趙襄子的主意。」於是大家一起殺死了趙桓子的兒子,再迎回趙浣,擁立為國君,這就是趙獻子。

  所以趙國王室,其實跟趙襄子沒啥關係……

  原本三家分晉時,以趙氏最強,魏韓都要仰其鼻息,然而經過趙氏這一來一回十幾年的動亂後,魏氏的魏文侯便率先完成改革,迎頭趕上。魏國取代趙國成了三晉之首,以至於戰國初期,趙一直是魏的小弟,國勢也衰微不振。

  趙襄子到底是怎麼想的,趙無恤不得而知,但他結合前世今生,覺得對儲君之位曖昧不明,前後反覆,是為君者的大忌,因為對女人的偏愛愛屋及烏,更易儲位置,就更是把國事和閨房情趣弄混淆了。

  於是趙無恤決定,早立太子。休要讓國內儲君之位空懸,讓朝臣心中不安,勿讓別有用心者生出不該有的念想。

  再說了,雖然歷史上趙襄子這副身體還有四五十年好活,現在若從壯年就善於調養,不要沉溺女人和酒色,只怕能活更久。但就像趙無恤對樂靈子說的,出征在外,誰也說不準會發生什麼,楚昭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管你有多大的雄心壯志,也敵不過小小心疾。

  作為一個謹慎的人,趙無恤總是喜歡把事情準備周全再去邁下一步,萬一有意外,他可不希望自己打下的碩大家業,會像亞歷山大大帝那樣,身死地分。

  若按照正統的理論來看,趙操年紀雖大,但他母親是伯羋,是妾室,趙恆雖然年紀略小,卻是正兒八經的嫡子。

  但趙無恤不會單純按照禮法來做事,他還要考慮到兩個兒子的能力和未來發展。

  「阿滿……」想到這個兒子,趙無恤無奈地搖了搖頭,眼中有一絲歉意。

  作為無恤的長子,趙操剛出生的那幾年獨享了父愛。直到六卿之亂,趙鞅死去,趙無恤必須坐鎮河北,無法兼顧魯地,於是就讓年幼的趙操去魯國做「正卿」,以安魯士之心。這之後七年過去了,父子二人見面的次數一隻手數的過來,上次相見,還是元月他來祝賀父親列為諸侯。

  趙操已經是十餘歲的小少年,身材瘦高,趙無恤都快認不出他是自己兒子了。因為長期分離,此子與趙無恤的關係有些生分,在缺少父愛的情況下,又造成了怯怯的性格,並且因為體格較弱,也對弓馬之事無甚興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