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更讓趙無恤不喜的,是他過於仁厚實誠了。

  一月份時,趙無恤讓趙操來面前問對,便發現他對禮、樂、詩都掌握得不錯,但的言談里有許多「柔仁好儒」的成分,當時便斥責道:「趙氏乃皋陶之後,立國自有制度,本以禮法雜之,奈何純任德教!?」

  ……

  PS:百科將趙襄子卒年定在公元前425年,這一年份是根據《史記·趙世家》里趙襄子在位年份推算的,然而在此之前,史記卻將趙簡子死去的時間延後了18年(左傳載趙鞅前476年死,史記卻錯記為前458年)。

  如此一來,史記里說「襄子立三十三年卒」,便應該是公元前443年,這才是趙襄子準確的卒年。趙桓子奪位也應該是這一年,可以作為佐證的是《竹書紀年》:「晉敬公立十又一年,趙桓子會[諸]侯之大夫,以與越令尹宋盟於」,晉敬公十一年,是前441年,可知趙襄子這時候已死。

  所以小說里,趙無恤的生卒設定為: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43年。

  以上參考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三三、趙簡子卒年考。

  第1054章 趙國太子

  「若是按照周禮那一套,你現在應該退讓魯國大將軍之位,把權柄統統交還給魯侯和三桓後人,孤也應該取消侯號,將土地獻給晉侯和天子。魯士雖然有頗具才幹者,但也有些人是俗儒,不知時宜,喜歡是古非今,使君主眩於名實,忘掉自己的邦國立國之基何在,你年紀尚小,應該多跟張子學習治國之道,而不是被魯人的禮樂迷惑。」

  那次問對把趙操嚇得不輕,同時也十分委屈,他只是十一歲的孩子,少不更事,同時也十分疑惑,父親不是讓他要融入魯人之中麼?為何卻變了說法?

  趙操不知道的是,此一時彼一時,趙無恤將他放到魯國的時候,必須借重魯地的力量打贏內戰,抵禦齊國。所以大量卓拔任用魯士,用於排斥魯國貴族勢力,對顏闔、孔門弟子等魯地名望較重者十分優待。可現如今,趙國已立,趙氏的核心已經轉移回冀州,對趙無恤而言,魯國諸士的價值已經沒那麼大的,他們的意見,聽或不聽在兩可之間。

  誰料,這些人真是潤物細無聲,自家兒子不知不覺間竟然被他們渲染。事後趙無恤也自責,把趙操放在曲阜那種周禮殘餘極重的地方,雖然有張孟談為師,可身邊也有許多孔門弟子,少不得會有人向他灌輸些孔子的施政理念,以及對仁德禮樂的推崇……

  無恤痛定思痛,打算等這次戰爭結束後,北方大勢將定,魯國已經沒有必要分一個兒子看著了。到時候,他要在趙操保留魯國卿位的前提下召回鄴城,讓他在身邊多聽聽多學學,甚至入臨漳學宮歷練一番,多接觸些不同的學說,希望能把這股歪風扭轉過來。

  但趙操已經十一歲了,理念能被更正,性格卻有點難,趙無恤覺得他若為國君,略嫌質樸天真了,很容易為臣子所欺騙。

  所以總體來看,比起趙操的過於仁厚怯怯,趙恆更加秀內惠中一些,他被樂靈子教育得十分乖順,可內里卻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韌勁,從今日上殿就能看得出來,趙無恤對此子的未來更看好,也更方面將他帶在身邊從小培養。

  當然,還要考慮到兩個兒子的母族。

  正所謂子以母貴,在母家方面,自然是趙恆完勝。樂靈子出身宋國卿族,樂氏之勢半宋國,是趙無恤扶持的對象,雖然現在繼承人幼弱,但樂靈子已經完全脫離了純粹依靠母家和出身的境界了,她是鄴城人眼裡的妙手聖醫生,擁有極高的民望,這也會給趙恆不少加分。

  綜合以上種種,趙無恤便做出了決定,這才有了今日的冊封典禮……

  他起身,拉著趙恆,對殿內群臣宣布道:「今日,寡人將冊公子恆為趙國太子!」

  大事已定,隨後進行的典禮只是追加的過程了,趙無恤雖然厭煩繁緝的禮儀,但在冊立太子上卻十分認真,因為冊立的是未來的君位繼承人,是一國之儲君,任何怠慢都會讓人咀嚼出其他意味來,兩位公子雖然年幼,可他們背後,也有各自的支持者。

  在這繁複的儀式里,趙恆就有些暈頭轉向了,相邦董安於站在他的西北,向東侍立,宣讀趙無恤冊立太子的策書。

  「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御邦國,必建立元儲,以固國本,綿社稷無疆之休……寡人有嫡子恆,日表英奇,天資粹美。今謹告天地、宗廟、社稷。於元年四月五日,授恆以冊寶。立為趙國太子。正位東宮、以重百世之統、以系國人之心……」

  宣讀完畢後,趙無恤讓謁者令手持太子印緩,神情莊重地交給趙恆捧著。至此,冊立太子的儀式進入高潮,董安於、郵無正、計然、鄧析、史趙五位重臣正步升階,上殿恭賀,齊呼君侯得此良嗣,乃趙國之福……

  群臣拜賀之下,趙無恤心中卻有更多的想法:「我壓根就不指望自己的兒子強於我,甚至於,我都不需要一個開拓之君,只需要一個能守成的中庸之主。但前提是,他要繼承我的理念,不要讓國家脫離正軌,阿滿太沒有自己的主見了,若是繼位,他只怕會是漢惠帝、漢元帝之流……」

  而趙恆,趙無恤握住了兒子的小手,他眼中迷茫多於興奮,雖然未來不可預測,但無恤還是希望,他能成為漢文帝那樣內聖外王的守成之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