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人在芭蕉環繞的亭子裡就坐後,伍封有些急不可耐地問道:「父親聽說了麼?去歲晉國趙韓與鄭國開戰,有一名將領,帥師在東虢阻鄭軍十餘日,大敗之,讓趙韓兩家拔成皋,這名趙將,據說就是兄長!」

  他口中的兄長,就是伍子胥撫養長大的義子王孫勝,王孫勝離開吳國時,伍封年紀尚小,等伍子胥出使齊國後獨自過來,沒了玩伴的伍封哇哇大哭。這幾年來,他一直念叨著這位義兄,學劍的目的,也是有朝一日能去尋他。南北殊途,晉國的消息傳到吳國,短則三個月,長則一年半載,所以伍封說的這件事,已經是一年以前了。

  伍子胥冷冷看了兒子一眼,王孫勝的歸宿,是他心中最遺憾的一點,他身為楚國王孫,心中的大志在吳國是絕不可能實現的,老王闔閭的時候,伍子胥都沒辦法,何況現如今新君在位,已經開始嫌棄老臣了……

  不過見兒子如此重情義,頗似當年自己的兄長伍尚啊,沒有繼承自己這剛烈的性格,或許是件好事。

  他心一軟,便說道:「汝若是想念王孫,可以去修書一封,捎商賈帶去晉國。」

  伍封歡天喜地地去了,伍子胥看著他的背影,才淡淡地說道:「少年不知憂愁,王孫是我與長卿一手教出來的,以他的本領,在賢臣猛將如雲的趙氏出頭並不算難,只希望有朝一日,不要與吾等對決於疆場。」

  孫武大笑:「人無百年壽,常有千年憂,我已歸隱於市,子虛也半截入土,趙吳構難那一天,或許都趕不上。子胥還是擔心下自己的近況吧,今日吳王大宴,你這個做相邦的,為何缺席?」

  PS:春秋戰國尊稱對方時,多是氏+子,如孔子,荀子,屈子。唯獨齊國例外,喜歡名+子,如孫武,除了叫他孫子外,也有稱之為武子:「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尉繚子》,還有匡章,也被稱為章子。

  第895章 兵者詭道也

  「豺不可憐,狼不可親,勾踐有豺狼之心,日後必為吳國大患!」

  伍子胥將這月余間發生的事,對隱居在自己府邸內,不聞朝政的孫武說了一遍,說到憤慨時,還重重地錘了一下案幾,可見對吳王的糊塗他痛心疾首。

  孫武嘖嘖稱奇:「嚐糞品溲,如此作踐自己的事,也虧勾踐做得出來,不過按常人看來,都會以為這是勾踐屈從的象徵罷。」

  「我看到的,與此恰恰相反!」

  伍子胥恨恨地說道:「猛虎壓低了姿勢,是要撲殺路人,狸貓壓低了身子,是將攻擊獵物。勾踐到吳國來做奴僕,是他謀劃深遠,掏空了府庫奉獻給吳國而面無怨色,這是在欺騙大王。此番嚐糞品溲的時候,他心中只怕恨不得生食大王的心肝!做出如此卑微屈從的舉動,實則是想要報復吳國,此人如此隱忍,太可怕了,此時不殺他,等到社稷化為丘墟,宗廟長滿荊棘的時候,就追悔莫及了!」

  他心情激動,孫武卻不以為然,說道:「子胥當著吳王的面說這些,只怕沒什麼用處罷……」

  「然。」伍子胥頗有些頹唐地承認道:「大王只是說,『相邦勿復言矣,寡人不忍復聞』。然後便不聽我說話,轉而聽信伯嚭之言,獎賞勾踐,讓他列為上賓,大王還在宴會上承諾說下月初一,就會放勾踐歸國。」

  孫武笑道:「當年被離的話果然沒說錯啊,伯嚭,還真成了你的阻礙。」

  被離,是吳王闔閭時期的大夫,當時伯嚭從楚國逃來,伍子胥與伯嚭雖無私交,但是因為遭遇相似,同病相憐,就將他舉薦給吳王闔閭。被離卻對伯嚭很不放心,輕聲對伍子胥說:「吾觀伯嚭為人,鷹視虎步,本性貪佞,專功而擅殺,倘若重用他,恐怕您日後定會受到牽累。」

  但剛暴自負,一心想著復仇的伍子胥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同病相憐,同憂相救」,就好比驚飛的鳥兒,追逐著聚集到一塊……

  於是在伍子胥的大力舉薦下,闔閭收留了伯嚭,任伯嚭為大夫,讓他與伍子胥一起圖謀國事,一起對楚國復仇,一步步爬到了今天的位置,搖身一變,成了伍子胥最大的政敵。

  說到往事伍子胥長嘆一聲:「被離所言,字字璣珠,可惜他早逝,否則有此人相助,朝政不至於成這般模樣。但俗言道,胡馬望北風而立,越燕向南日而熙,誰能不愛其所近,而不悲其所思呢?當日的事,我不後悔,只是伯嚭為了與我爭權,屢屢迎合大王,想要赦免勾踐,為私而忘國,著實可恨!」

  「子胥可知道,我看到了什麼?」孫武心有所感,起身望著亭外再度陰沉的天空,慨然而嘆。

  「今日之事,和我的族叔司馬穰苴的遭遇如出一轍!君主不敏,奸佞得勢,忠貞之臣立下大功,最終卻含冤而亡……」

  ……

  孫武這話有些不吉利,伍子胥沉下臉:「我為吳國立功甚多,且大王是我從小看著長大的,當年太子波早死,諸公子爭立,大王並不占優勢,我以死相爭才讓他得到嗣君之位。先君戰歿後又一手扶持他上去,大王心懷感激,甚至想分吳國江北之地授予我,雖然對滅越還是存越有些爭執,但他不至於像齊平公(齊景公)一樣昏聵,自毀堅城。」

  「族叔當年還不是以為杵臼是齊桓公一般的明君,結果又如何?世事難料,最薄君王恩,子胥還是小心為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