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過伐吳復徐國之事情急不來,當在五到十年之後,陶丘到泗水的運河挖成後方能實現,汝可有耐心等?」

  這次婚宴里,徐承和子貢碰過頭,交換過一些想法,所以陶丘的「菏水」計劃徐承有所耳聞。

  「臣才剛剛四十歲,等得起!南方河網縱橫,主要依賴水戰,等運河修成後,臣便能帶著大野澤的水師一路南下,打回徐國去!」

  趙無恤搖了搖頭:「菏水運河就算修成,也主要是運送徒卒和糧草的,我不認為在狹窄的河道里會打大的水戰。不過到時候,你訓練的舟師的確會有大用,不僅是在江河裡,還有海上!」

  ……

  秋高氣爽的八月,莒國琅琊。

  聞著腥鹹的海風,耳邊聽著木材和繩索的嘎吱,船員的吆喝,一切都是那麼熟悉。徐承感覺自己仿佛回到了十多年前,回到了徐國剛滅亡的時候。

  徐君帶著他們出城投降,還斬斷長長的頭髮,換成了吳人的短椎髻。徐國公族被打散,各奔東西,他因為擅長水戰,被安排進吳國舟師服務,正好是姑蘇以北的瀕海港口「朱方」。那裡是大江的入海口,吳國的大翼、小翼、突冒、樓船、橋船都在那兒製造,每到艷陽高照時,蔚藍的水面上就會爬滿了蜈蚣般的吳船。

  琅琊也是海港,但與朱方又有所不同。

  這個海港分為內外二港,外港更大,內港則被保護在深入大海的丘陵山崖之中,所以水波平靜,能提供很好的停泊位。一堆漁船靠在碼頭上,每天都會離港出海去捕撈魚蝦,亦或是潛入深水撈取珍珠,如今正值日暮,他們滿載而歸,亂糟糟地沿著魚市泊著,正在卸它們打撈的魚獲。

  對莒國人而言,山與海象徵著一切,海岸旁豎立著雕刻粗糙的石像,它們神情肅穆,上沾著斑斑點點的海鳥糞便,這是用來鎮海的石人。每年六七月正是汛期,海上會颳起狂風,捲走漁船甚至是岸上的人畜,所以會有隆重的祭海儀式,往年,莒子甚至會從國都親自過來,然而今年卻沒到,因為不單是港口,整個琅琊,暫時都不屬於莒國了……

  一年半前,趙無恤以無家可歸的齊國國、高二氏之兵為先鋒,突然攻入莒國,讓這個曾經的東夷大國一夜之間完成易幟。但趙氏沒有公然占領莒國,只是讓國、高二氏帶著七八千人駐紮在北面的介根,名其名曰為莒國守邊,趙氏則強迫莒國將良港琅琊交出,當然也不是強占,而是「租借」,一口氣租了99年……

  所以這座海港現在插的是趙氏的旗幟,魚市和碼頭也是由趙氏僚吏管理。

  如今徐承也被派到琅琊來了,趙無恤要求他在五到十年內,置辦一支能在海上作戰的舟師……

  「你是水戰行家,應當知道,在北方河流湖泊里訓練出來的舟師真的能打過吳國水軍麼?」

  徐承老老實實地說道:「不能,當年徐國河網縱橫,臣的昆父兄弟也常年在水上謀生計,可一旦遇到在舟舸上如履平地的吳人,便被打得大敗。吳人從出生起就在水邊生活,對於乘舟的熟悉,就好比中原公子王孫駕車一般。」

  「北人在這方面根本沒法和南人相提並論,所以若讓大野澤里的舟師南下,那不是打仗,而是送他們去死。故而想要練出更強大的舟師,需要的不是風平浪靜的內陸湖泊,而是更廣闊的水域,大海!」

  「假以時日,水陸並進,趙軍沿著運河光復徐國,而你則帶著舟師沿海岸南下,兵臨吳國腹地,不愁吳國不去王號,穿戴華夏衣冠降服!」

  ……

  趙無恤的想法雖然很宏大,但對於海洋,趙氏的家臣食客們基本兩眼一抹黑,連盜跖也不例外。唯獨徐承過去也有過跟著吳船從海上攻擊越人的經歷,還指揮過幾場小小的海戰,所以這個人選非他莫屬。

  不過徐承來到琅琊一看,才知道自己其實是白手起家……

  莒國戰船寥寥,大野澤的船隻又帶不過來,所以只能依靠多山多松木的琅琊丘陵慢慢造,說不準未來十年都得交待在這。

  更何況他的敵人,不僅強大,而且近在咫尺……

  趙無恤在海上的假想敵不單是南方的吳國,還有北面的齊國。

  雖然僥倖在大河和濟水裡依靠戰術擊敗齊國舟師兩次,但真正強大的齊國少海船隊,趙氏還沒領教過呢!

  作為臨危受命的唯一海船將領,徐承對齊國的船隊的現狀也有一定了解。齊國利用臨海優勢大興漁鹽之利,是諸侯中航海活動最為頻繁和成熟的國家,還出現了一些固定的海港。

  齊國的先君平公(齊景公)很喜歡在海邊遊玩,也被方術士所騙,曾派人去拜訪傳說中的三仙山:瀛洲、方丈、蓬萊,雖然無果而終,但卻也推動了齊國的航海業。

  所以齊國海船穿梭於少海之上,從東萊的芝罘(煙臺)為中轉點,北到燕國碣石,南到莒國琅邪已有了一條南北航線,保護這條航線的,就是少海舟師了,如今這支船隊落入陳氏手中,停泊在芝罘港。好在趙氏和陳、鮑並未開戰,所以暫時不必擔心他們會來琅琊。

  但明眼人都知道,趙齊之間絕不可能長期和平下去,從趙無恤對國、高二卿的布置,以及雙方對河間地區的爭執來看,戰爭只怕並不遙遠,說不定在南伐吳國之前,徐承的新船隊就得先和齊國人打一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