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無恤道:「這些典籍,加上從商丘、曲阜、濮陽、絳都、臨淄、莒、陶丘、薛各地或購買,或獲贈,或抄錄得到的共計萬餘卷殷周和諸侯各國的古籍文獻,將匯聚在鄴城,我要在那裡建立一個新的守藏室,能藏書兩萬卷!」

  「藏書兩萬卷……」萇弘始料未及,為趙無恤這野心怔住了,驚訝程度不比他聽聞此子遷都銅鞮,囚禁晉侯要小。

  「我想請先生作為鄴城守藏室的祭酒,與衛國的遽伯玉,晉國的史墨、史趙,魯國的左丘明和部分孔門弟子一起,將其收編整理,編訂成紙張書籍,造福天下士人。」趙無恤胸有成竹,他不信作為一個愛書的博學之人,對政治有些灰心的萇弘會拒絕他。

  他根本就沒有拒絕的可能!

  果然,萇弘猶豫了,重新審視了趙無恤一番,比起之前此子全副武裝逼壓周王卿士,現在衣冠常服,文質彬彬的他更為可怖。

  當年周公旦入朝歌,在他的兄弟和族人們忙著到處搶占金器,爭奪人口時,他第一個進入殷商的毫社裡,將大巫打算銷毀的甲骨和金文、盤銘全部截留,由此深刻學習了殷禮,加以損益,創製了完善的周禮!

  在獲得顯赫武功的同時,也要粹於文教,這才是中原大國與戎狄蠻夷以力奪取的區別,也是王道與純粹霸道的區別!

  萇弘好奇地問道:「元帥你……究竟想在鄴城做什麼?」

  趙無恤望著廣闊的大河笑了,其自信和鷹揚,恍如當年英姿勃發的周武王,白魚躍於舟中,流烏划過他頭頂的星空,划過冀州之地,落到百業待興的鄴城,宣告一個軸心時代的開啟。

  「我想要以鄴城守藏室為中心,建立一座可以容納千人萬人的學宮!」

  「我想要讓天下自由身的士人,盡入吾彀中!」

  「我想要請先生助我,繼三代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

  第824章 大學

  趙無恤豪言壯語讓萇弘驚訝,他從中窺見了熊熊野心,在為成周和劉氏擔憂之餘,「學宮」二字又讓他充滿好奇。

  「何為學宮?」

  「學宮,就是大學。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庠序又被稱之為小學,務在教童子識字認數,明禮修德。至於大學,是讓如同當年萇叔一樣的成年士人繼續進修深造的地方,入學者可盡情閱覽群書,在諸位聞人指點下進學。」

  在鄴城建立一座嶄新的學宮,讓其成為趙氏、晉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義的「大學」,這是趙無恤很早之前就產生的想法。

  他並非沒有施行過教育政策,但早年的趙無恤並沒有現在這麼成熟,他在魯國頒布的一些舉措太過理想化,比如在各地進駐靈鵲醫者改善醫療條件,比如在鄉中普及蒙學,在實行一段時間後都陷入了瓶頸中。

  靈鵲們飛的太散,醫生經驗不足,導致診治速度低下,各地藥材不足,醫館也遲遲不能轉虧為盈,隨著扁鵲的老去,年輕一代的醫者有些青黃不接。至於蒙學,也要財政部門在上計中倒貼錢,想要在魯國每座鄉普及開來不但需要大量資金,還需要海量的識字老師,前者且不說,後者是根本無從解決的問題。所以只能在每個縣和大邑設置一兩所而已,鄉閭中只能又回歸到鄉射禮里進行間歇性的教學。

  歸根結底,還是生產太過落後,基礎人才太少。識字率較高的魯國尚且如此,更別說其他地方了。所以擔任晉國上卿後,針對趙氏領地內人才不足的情況,趙無恤冥思苦想,要如何才能突破以前的不足,找到一種最合適這個時代的育才擇才方式呢?

  在府庫不充裕,識字人才稀缺的情況下強行推廣蒙學是行不通的。先前的招攬食客適用於封君、領主,對於趙無恤這種帶甲三四千乘的有國有家者顯然已不適用。

  所以趙無恤便靈機一動,與其四處去尋訪賢能,不如讓賢人自己送上門來,這些從天下各國收集整理的萬卷書籍,就是魚餌!

  在書籍缺乏,天下士人卻求學若渴的先秦時代,哪裡有知識,哪裡就會成為文化中心!

  趙無恤記得,後世日人內藤湖南有一段論述,講先秦時期華夏文化中心的轉移,先在成周守藏室,後到魯國曲阜杏林,之後是魏國西河,在之後是齊國稷下,這幾次轉移,都是百年之內發生的事情……

  周守藏室吸引了孔丘、計然、萇弘等人來求學,是因為老子將它打理得井井有條,這裡有豐富的書籍可查閱。魯國曲阜吸引了東方士人、黎庶甚至遊俠絡繹不絕,則是因為孔子、少正卯等人首開私學,尤其是孔子有教無類,聽過他講課的弟子多達兩三千。

  這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至於還未發生的事情,趙無恤也一清二楚。

  在歷史上,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子夏來到魏國西河(河西)講學,傳播儒家經典、文化,吸引了大量中原士人,如公羊高、穀梁赤、段干木和子貢的弟子田子方,甚至連吳起、李悝、西門豹也從中受益,他們中有不少人成為魏國的治世良臣,開創了魏文魏武魏惠三代霸業,將趙韓兩國甩得遠遠的……

  至於百年後田齊桓公的稷下學宮,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諸子百家薈萃於此,相互爭奇鬥妍,殷周的知識在那裡發酵,最後醞釀出了一個偉大的時代:百家爭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