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不由感嘆道:「不愧是霸國啊,這些晉人真是頑強,比衛國人強出不少,戰力竟與我魯國中軍相當……」

  交戰至今,顏高所在的百人弓隊已損失了六七人,頂在前面的魯兵死傷比例更高些。

  作為一個經驗老道的老兵油,他心中暗想道:「若趙氏的其他敵人也有這般能耐,此次遠征,恐怕會超過徵發的三個月期限呢……」

  不過,這些邯鄲人還是不如魯國右軍幾分,隨著敵人中軍那邊射來的箭雨停止,優勢開始慢慢朝趙兵傾斜。

  更何況跟著打著這麼多仗,顏高也隱隱有了幾分全局意識。

  若不出意料,大將軍顯然是要玩正面壓迫,而騎兵從後突擊。衛國人被這一招殺成土雞瓦狗,幾個月里丟了大片土地和城邑,再也不敢出城野戰。不過晉國人託了先前和大將軍結盟的福,還沒品嘗過這滋味吧?

  果然,顏高思緒剛過,敵陣右翼背後,就響起了震天撼地的隆隆聲響……

  第633章 牧野洋洋(中)

  牧野平原上太陽將落,如絮的雲彩在田野間灑下一些殘影,在餘暉的光亮中,死死盯著敵軍右翼,虞喜窺見了等待已久的戰機。

  這些年裡,虞喜指揮的部隊越來越多,從最初一個小鄉的區區二十五騎,到初到魯國的百騎,等主君入主曲阜時,已經有五百身經百戰的老騎兵了。又經過一年多的擴大,東趙已有千騎。

  這只是在役的騎兵數量,過去幾年間倒霉墜馬而亡的,衝鋒時被箭射死的,戰場上不慎沖入敵軍矛陣被戳一身窟窿的,跌落馬背瘸了腿,折了肱,只能退役回去當亭吏的……起碼有幾百人。

  好在有源源不斷的晉、魯兩國的虞人、牧人補充進來,虞喜要做的,就是訓練他們的騎術,力求使每個人都成了騎馬高手。他常常現身說法,用自己的經歷告訴這些曾經地位低下的新兵,他們不用再過苦日子了,在趙氏軍隊裡只需要學三件事:射箭(擲矛)、騎馬、效忠主君!

  人都如此,騎兵的雙腿:馬兒的消耗就更大了,幾乎每一次血戰,都有三分之一的戰馬死傷不堪再用。何況馬匹的年齡沒法和人比,距離主君帶著他單騎前往綿上狩獵已經過去六年了,這足以使一匹小馬駒長到可以騎乘的壯齡,也足以讓肥健的戰馬衰老到只能送去拉輜重,好在趙氏本就來就控制著與代北戎狄的馬匹貿易,勉強能供應得上。

  總之,身邊的人馬來來去去,唯有東趙騎兵作為一個整體,卻越戰越強。

  虞喜記得主君曾說過,養一個騎兵花費的錢糧,足夠養五到十個徒卒,話雖如此,但趙無恤對騎兵的投入卻從未拉下,從馬具到裝備,無不用心研發更換。而作為這一兵種的統帥,虞喜就得讓騎兵起到徒卒五倍乃至於十倍的作用,方能不負主君的厚望!

  在過去半個月的行軍里,虞喜帶著騎兵們穿較輕便的麻衣,騎著備用的馱馬小跑,好保存馬的體力。一有事故則立刻換上皮甲,跨上同樣披了一層皮質罩面的戰馬。

  方才與范、邯鄲的軍隊接戰,虞喜沒有急著去衝鋒,去立功,而是選擇了遊走。

  他不會因為手下人馬多了就自傲膨脹,因為無論訓練得有多好,在面對嚴整的陣列時,馬匹都不會想去做一次必死無疑的衝鋒。精銳騎兵若想給最堅強的敵人以重大傷害,就必須在合適的時候對敵側翼和背後發動攻擊。

  虞喜正是在尋找時機,行軍作戰,步宜整,而騎宜分。

  所以在威脅敵軍側翼,逼得他們不敢再逃後,騎兵們便開始了游弋。他們人人裝備騎弓,此時便三三五五地散開,斷不簇聚給敵人齊射殺傷自己的機會,而是尋找機會靠近拋射一陣,擾亂敵人陣腳。

  敵分亦分,敵合亦合,在傍晚漸漸暗淡的光線中或聚或散,他們或出或沒,來如天墜,去如雷逝。

  這就是所謂的「鴉兵撒星陣」!

  「嗚嗚嗚嗚……」

  直到趙無恤帥旗所在的後軍處,騎兵們熟悉的衝鋒號角再度響起。隨著一聲大吼,虞喜踩著馬鐙,跨上了戰馬,他身後的八百同袍亦如是。

  騎射能削弱敵人,卻無法決定勝負,「這就是好比打鐵,步兵是鐵砧,而騎兵就是鐵錘。」趙無恤曾如是說過,虞喜則將這句話奉為圭臬。

  「右翼!」

  他一踢馬肚,帶著騎兵們向前衝去,當他們策馬開跑,他對袍澤們指出了衝擊的方向。

  「切開敵軍右翼,就能嬴!」

  ……

  牧野一馬平川,正是騎兵發揮的絕佳戰場,這一帶雖然被開闢為農田,僅有的一些阡陌溝渠可阻止不了騎兵的突進。

  正前方,邯鄲氏的兵卒正與部署在那裡的魯人陷入苦戰,看來是後者更占優勢,而且後勁更足:因為邯鄲兵的披甲率不高,精銳集中在中軍處,這裡僅有前排的人有甲,後面的人卻只穿葛麻布衣。

  在他們被正面的敵人糾纏住,連預備隊也不得不投入進去填補漏洞時,破綻百出的後背就是騎兵要搗擊的目標。

  魯人顏高將這一切清楚地看在眼中,只見那八百騎兵以百人為一隊,排成一個菱形陣,朝邯鄲軍右翼側後方發動了突襲。

  如雷鳴般的蹄聲響起,告訴所有人:他們來了。

  氣勢洶洶,勢不可擋,披甲戴胄、看不到臉的騎士,衝鋒時鑌鐵的轟鳴充斥整個世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