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場大夫、家臣對封賞心裡痒痒,但有了張孟談的例子在前面,卻不好再誇功了。他們只能告辭,回去不安地等待,反正立春離現在也沒多少天了。

  是夜,賓主盡歡,過了午時才漸漸散去,一路上全是議論張孟談居功不傲的謙讓之德,還有他那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振聾發聵之言。

  唯獨韓虎有些無趣地離席而去,聽著前面眾人的溢美之詞,他不以為然,看著滿天的星星翻了翻白眼,心道:「趙子泰,張孟談,汝二人今夜演得一手好戲!」

  ……

  眾人陸續散盡,卻唯獨張孟談被趙無恤叫住,喚他一同進了側室的廳堂,那個銘刻冊命的大銅鼎就放置在此。

  無恤遣退豎人侍女,連親衛穆夏、漆萬也不例外,隨後才呼著酒氣笑道:「孟談,可還清醒?」

  張孟談道:「仆臣自知不勝酒力,故滴酒未沾,頭腦尚且清醒。」

  「善!那你過來……」

  等張孟談到了三步以內,趙無恤突然躬身朝張孟談重重一拜,「今夜之事,多虧孟談了!」

  第572章 軍功授田

  趙無恤躬身朝張孟談鄭重一拜,「今夜之事,多虧孟談了!你是定魯首功,卻只得了小小的家宰、田宅,真是委屈你了。」

  張孟談連忙避開還禮:「這本就是臣之所願,主君能聽臣之言,行臣之策,下臣欣喜還來不及呢,怎會抱怨!」

  沒錯,今夜的一切,其實是趙無恤和張孟談事先就商量好,又臨時發揮了一部分的雙簧。

  這兩個月來,趙無恤一直在為定魯後如何分功的事情而苦惱,人心難測,在封土授勳如家常便飯的春秋,很難用後世的那套來要求春秋士人。就在這時,張孟談卻主動求見,主張不要將這百餘里領地分割出去。

  「將土地、民眾集中在主君手裡,禦敵時才能像一個拳頭似的打出去,若是分割得四分五裂,就成了自行其是的五指。此處一個邑大夫,那兒一個封君,雖然得到城邑的是忠心耿耿的功臣們,但人皆有私心,一旦要徵召他們出人出財出力,便不會盡力。」

  「孟談所言正合我意!」

  兩人不謀而合,趙無恤大感欣慰,沒錯,雖然歷程已經改變,但年輕的張孟談依然是歷史上那個說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國士。晉陽之圍後,張孟談既固趙宗,便奉勸趙襄子限制家臣的封地、名望,他甚至不惜捨棄自己的首功,拋下領地和權位,帶著家人避讓隱居,直到趙氏遭到齊、楚、魏、韓圍攻時,才出面解圍。

  在歷史上,是他的犧牲讓趙氏完成化封建之家為集權之國的最後一步!

  而現如今,張孟談那淡泊名利的性情,促使他在魯國,在趙無恤面臨困境時,做出了同樣了選擇。

  趙無恤又道:「但若公然如此表示,恐怕將士心寒,群臣失望……」

  「同樣的事情用不同方式說出,效果大不相同,下臣有個建議,不如如此這般……」

  於是便有了今夜的這場表演,趙無恤感激張孟談之心真誠,張孟談推讓封賞之意也發自內心,所以眾人也沒看出作偽之處,反而十分感動。

  在樹立張孟談這樣一個居功至偉卻推辭了封賞的道德楷模後,其餘眾人便不好誇功開口要這要那了,而趙無恤的計劃才能徐徐展開。

  兩人對坐,開始商量家事國事,趙無恤道:「孟談說的沒錯,效仿周室分封的賞功之美乍一看很不錯,但卻與齊家、治國之道衝突,將功臣們封為世襲罔替的邑主,不但無利於整合魯國,而且容易引發晉人邑主與魯民的對立。長遠來看,更是後患無窮,趙氏小宗的坐大,魯國家臣的謀逆,歷歷在目啊,這些教訓,我不敢忘記!」

  「那主君打算如何解決?」

  無恤道:「我想了想,渴求封功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人,且容我從下到上說起罷。」

  「武卒的主體從宋、魯招募的職業兵卒,他們本是為了追求田土、錢帛而加入的,從其所欲就是了。」

  「從其所欲?」

  「沒錯,我想把軍功授田的制度,以成文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並在領地上推行!」

  ……

  「其實這是軍中早已實行的制度,武卒按照所立功勳,可以得到多寡不一的封賞。容我打個比方,立了三等功的,可以用功勳換取田十畝,宅一處,同時還能因功升職,享受更多的軍餉。不想升職也可,則能得到相應錢帛。二等功,一等功依次遞增,還能得到隸臣。」

  「妙哉!」張孟談贊道:「如此安置,不以親、故封賞,而是食有勞而祿有功,則士氣大增,武卒聞戰則喜。長此以往,武卒在魯國娶妻,紮根,在各處鄉里里閭成了有土有田的世代從軍者,他們的子孫將是擁護趙氏最堅定的一批人,如此,便能與排外的國人抗衡了!」

  其實第一批武卒已經到了與趙無恤的三年之約期限,多數人選擇了留下,只有少部分選擇離開歸鄉。從宋國新招來的那些人,趙無恤半蒙半騙地讓他們簽了五年長約,魯國籍貫的武卒,則要一直服役到打不動才能退役。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才是職業募兵!

  趙無恤笑道:「孟談,你還是一直站在晉人的角度,不要將武卒與魯人徹底對立起來。因為武卒遲早會擴編,屆時會收納越來越多的魯人,等武卒老兵在邑兵、亭卒中成為基層軍吏,並且每一旅都分配兩個記錄功過賞罰的士師後,就可以在右軍推行這套軍功授田的制度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