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無恤說完,誠懇地朝孔子一拜。

  孔子先是不答,濃濃的卷鬚看不出的表情,片刻後他問道:「大夫想聘用何人?」

  趙無恤目光炯炯:「子有,可以使為政乎?」

  第310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趙無恤這句話的意思是,冉求,可以讓他出仕幫我處理政事麼?

  他在大野澤北初見冉求,就被他善於利用矛陣的軍事才能吸引了,趙無恤手下雖然有田賁、穆夏等虎士,但說實話,都只是卒長之才,衝鋒陷陣和作為護衛則可,但恐怕無法擔當旅帥以上職務。

  而羊舌戎、虎會、虞喜、伍井則更有潛力一些,是旅帥或邑司馬之才,但也很有限。趙無恤以前有王孫期輔佐,有郵無正指點,但現如今王孫期手臂和腿受傷後行動不便,郵無正又被趙鞅委以重任,都無法來廩丘,所以無恤一直在軍中缺少一個副手。

  不過遇見冉求,加以考校和觀察後他覺得,這個聰明卻又謙虛的年輕人或許可以成為自己軍事改革的助力。

  何況,他還多才多藝,若是稍加培養,把一個大邑交給他獨當一面也足以勝任。

  只是不知道孔子這邊舍不捨得放手。

  趙無恤觀察著孔子的表情,卻見他猶豫沉吟片刻後,又一次露出了和藹的微笑:「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這意思是,冉求有才幹,對於治理政事有什麼難的呢?

  也就是同意冉求出仕了!

  趙無恤心中一喜,正好謝過,卻見孔子卻朝他擺了擺手。

  「只有求一人恐怕不夠,今日丘便先向趙大夫再推薦兩人,何如?」

  ……

  兩天後,魯國中都邑,這一日天氣頗暖,陽光明媚,邑北一處幽靜的竹林內,開闊地上擺放著簡樸卻又規整的筵席,有數位深衣廣袖的士人坐於此處。

  這竹林占地數十畝,雖是仲秋,竹葉已經微微乾枯,但仍有綠意,且竹竿勁直,色多青綠,枝幹相接,疏密有致。秋陽下,望之如一片青色的湖泊,時有風過,竹葉沙沙聲響起,波浪起伏。一條清澈的小溪從遠處蜿蜒而來,在林外曲折流過。

  林、溪相映,實乃佳妙野景。

  坐於首席的少年君子頭戴黑色遠遊冠,身穿潔白魯縞深衣,上繡玄鳥紋飾,正曉有興致地打量著侍坐的幾人。

  位於他下首的長者身材高大,穿月白色上衣下裳,頭戴儒冠,髮髻用玉簪固定。額頭高廣平闊,國字臉上鬚髮黝黑,只夾雜著幾絲白色。

  他閉目聆聽天籟,睜開眼後朝高冠少年拱手,口中用悠長而深邃的男中音吟誦起一首《衛風》來。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少年君子則回敬應和道:「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

  他年輕氣盛,音調昂揚,與老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少年正是回封邑途徑中都的趙無恤,長者正是中都宰孔丘,而侍坐的四人分別是他的弟子仲由、曾點、冉求、公西赤。

  音畢,侍坐的四人也一同吟誦道: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這首《淇奧》是衛國士大夫用來讚美男子形象的詩歌,借綠竹的挺拔、青翠、濃密來讚頌君子的高風亮節,以竹喻人。孔子贊無恤,無恤又贊孔子,四位弟子則同贊趙無恤和孔子,一片其樂融融。

  看著四個年紀、性情各不相同的弟子,孔子唇角露出了一絲微笑:「二三子今日陪坐於此,也是如金如錫,如圭如璧的有匪君子。勿要因為趙大夫地位尊貴,而吾年歲較長便訥訥而不言。汝等平時總在說:無人知我,無人用我!現如今若是有人知汝等,願意加以重用,汝等又打算做何事?不如各言其志,何如?」

  他指的自然是趙無恤了,今天的竹林小聚,就像一個後世的招聘會,而趙無恤對這段歷史也恍然有些記憶,只不過今日他才是主角。

  孔子的大徒弟仲由字子路,年紀近四十,卻依然像是二十莽撞小伙般年輕而身形挺拔魁梧。他兩眼炯炯有神,這會頭戴鶡冠,結纓於頷下,身穿寬大的袍服,卻留了一臉的濃須,腰間還別著短劍,頓時書卷氣頓去,豪俠氣由生。

  他看了趙無恤一眼,又目視孔子,不加思索地回答說:「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大國之間,常受外國師旅的侵犯,內部又有饑荒,如若讓由去治理,只用三年的功夫,由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子路說完後雙目瞪圓,昂首挺胸,只是匹夫一人,卻恍若有將軍的氣勢。

  趙無恤聞言點頭,暗暗想道,那一日孔子推薦子路時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這個果斷的評價的確不虛,他衝動而喜歡搶先回答,雖然常常說錯,卻也是孔子除了顏回以外最喜愛的一個弟子,別看他像個莽夫,但粗中有細,中都邑許多政務都是他作為孔子副手處理的。

  不過這個直性子恐怕也是對孔子最為忠誠的人吧,除了孔子外,恐怕沒人能收復他那顆桀驁的心。

  面對子路的回答,孔子不評價,只是哂之,目光看向了位於子路之後的弟子冉求。

  「求,爾何如?」

  冉求年紀才二十有餘,髮髻梳理得一絲不苟,外用青色的緇布冠裹著,容貌普通,細眉垂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