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顏回遺憾地搖了搖頭:「一無所獲,格物致知果然非常人所為,必須像趙大夫那樣有研習的基礎,還要有靈感的炸現才行,這也是他能發現細蠱致病說的原因罷。」

  醫扁鵲的名聲在魯國也很響亮,他因為趙無恤一席「細蠱致病說」而留在晉國研習病症的事跡已經通過子貢等人之口或簡牘傳到了齊魯,這也是趙無恤精通「格物致知」之道的證據之一。

  誨人不倦的孔子說道:「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之。你與其失神發呆,不如尋機會請教趙大夫,至少先將那嚮往已久的周髀數字弄懂了,若是有機會,拜他為師亦可。」

  顏回又頓首:「回只有夫子一個老師,怎能再向他人拜師求學?」

  孔子大搖其頭道:「謬矣,我年輕時卑賤,曾入太廟,每事問,從魯國諸位司儀處學到了基本的禮儀。待年長時又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夷君郯子教我夷禮和少昊之國的史事典故;萇弘教我天文地理、推演星象曆法和《易》;齊太師襄教我彈琴和音律,三月不知肉味;老聃則告訴我人生天地的大道,所以人們常常說我無常師。今日見了子泰大夫,雖然他年紀尚幼,卻後生可畏,在格物之道上足以做我的老師,也足以教導你,不要因為年歲長幼,出身貴賤有什麼顧慮。」

  對於趙無恤提出的「格物致知」,雖然他祖述了燧人、伏羲、神農,和孔子推崇的堯舜禹、文王、周公不盡相同,但同樣是托古言今,好學不倦的孔子對這種想法並不排斥,但也不是全然接納。他還是覺得,尊卑和禮儀才是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東西,至于格物致知,當成學琴、學劍等業餘愛好就行。

  孔子索性招來三位學生,對他們公開宣稱道:「雖然我對趙大夫的一些想法也不完全認同,但君子和而不同,他言談舉止昂揚無比,深得我心。子有來信說趙大夫在中都自稱狂者,正是為師願意交往之人,惜哉,吾老矣,不能年少三十歲與之同游,只求能做忘年之交,汝等也要多多向他學習。」

  顏回若有所思,子路重重地點頭,模樣俊朗,長冠深衣的宰予則目光灼灼。

  他說道:「夫子,我看趙大夫領有兩邑,兵卒英武雄壯,很有經營壯大的志向,但這兩邑的情況我也略有所知,頗有些戰亂後的殘破,急需人才。子貢如今在他手下做事,肯定沒有少宣揚夫子之學,他既然邀請夫子同行,大概也想招攬一些門中弟子,這正是吾等的機會!」

  宰予能言善辯,是孔子的登堂弟子,在「言語」方面僅次於子貢,所以這次他前往魯城向費宰公山不狃等人求粟米才能有所收穫。

  但宰予的缺點和優點一樣明顯,他對孔子之學中許多地方,如三年之孝,仁政等很是不以為然,並且不怎麼尊重孔子,白天上課會睡大覺,還經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為難老師,因而孔子經常批評他。

  果然,宰予這急切的功利之心讓孔子略為不快,他批評宰予道:「急功而好利!」

  不過宰予倒是沒說錯,話音剛末,趙無恤就帶著隨從過來向孔子行禮,獻上清涼的漿水和問候了。

  ……

  說話交流是一種技巧,一來就開門見山挖牆腳可不好,於是趙無恤先是謙虛地問「俎豆之事」,在孔子擅長的禮儀問題上捧他一捧,又問一個破敗的領邑要如何治理。

  孔子曰:「庶之,富之,教之。」

  先使人口多起來,然後使民富起來,富了後通過教育使人懂禮節、知榮辱。

  原本在治理中都邑前,孔子的思想是禮儀為上,衣食次之,可在實際掌握一邑之政後,他的思想開始發生一定變化,變成了這種更切合實際的「三部曲」。

  雖然直到昨天才正式相見,但子貢有點像趙無恤和孔子之間的中介人,不但將孔子的觀點向趙無恤傳教,也把成鄉的一些舉措在簡牘上告知孔子,所以兩人已經對對方的一些舉措略有所知。

  其中趙無恤在成鄉鼓勵增殖人口的法令被孔子大加讚譽,這和他施政三部曲的「庶之」不謀而合。但在試圖效仿時卻尷尬地發現中都邑能讓現在的民眾吃飽已經很不容易,每年因為鼓勵人口和贍養孤幼要付出錢帛粟米竟不能維持,等到戰亂四起,流民湧入後情況更是急轉直下,只能作罷。

  至於後面的富之,孔子也沒什麼頭緒,誰讓善於經營的子貢不在身邊,而對農業技術感興趣的樊遲也被孔子視為小人。

  他的視角依然停留在禮樂制度決定一切的範疇上,對技術改進並沒有太過重視。

  於是,雖然道理說得很不錯,但實施起來,孔門中人只是對最後一項的「教之」有些心得,誰讓他們就是搞教育起家的呢。

  所以孔子說完後也愧然道:「中都被丘治理一年有餘,依然不能庶,不能富,教化上也只有些許改進,真是慚愧。」

  趙無恤則把自己那邊說得更慘,不慘如何要人?

  「比起高魚、鄆城,乃至於魯城曲阜周邊的鄉邑,孔子在中都已經做得夠好了,民眾歸之入流水,四野皆則之。反倒是小子剛剛上任的甄和廩丘,原本就才從戰亂里緩過氣來,現在又湧入了一批魯人流民,真不知道該如何治理。我手下甚至沒有能說魯國西鄙方言的官吏,孔子門下有弟子數百,還望能讓其中幾人助我,我一定會把他們安排到適合的職守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