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主君心中的世子之位已定,但無恤終究是庶子,其母卑微,接下來,就需要一些鬼神巫祝之言作為推動輿情的手段了。

  這一點不難,因為庶君子這一年裡的所作作為,已經稱得上神乎其神。董安於和范鞅這些聰明人,或許能猜到是機巧手段,但一般的民眾可不知道,早就胡亂猜測開了。

  對於前些日子成鄉傳出的那聲巨響,頗多人認為,是趙氏子引下了鬼神之力,製造霹靂驚雷,嚇得范伯不敢與趙氏敵對,只能和解!

  趙鞅、董安於要做的,只是往這火熱的謠言裡加一把火。

  於是董安于思索片刻後,開始了解夢:「熊與羆,范、中行之先祖與紋飾也。主君昏厥數日內,范、中行二子發難,冒充盜寇攻擊成鄉,卻被庶君子無恤輕易擊退。而所謂玄王,指的是殷商的先祖契,君子無恤又與樂氏淑女有婚約,正好應驗!」

  趙鞅見董安於順著自己的意思來,便裝作恍然大悟,傅叟和尹鐸對視一眼後,也懂了。

  董安於則絞盡腦汁繼續猜想:「晉陽之北,乃是代戎之國,翟犬者,代國之先祖也。天帝的意思是,主君之子嗣,日後必將滅代而為己有!」

  至此,一個最初版本的「趙鞅寐語」,便新鮮出爐了。

  前半段故事,是趙鞅為無恤的造勢刻意腦補的,後半段,則是他對兒子、以及趙氏集團日後發展的期待和指引。

  趙鞅可以預見到,在以後的日子裡,這個傳說會通過各種渠道流傳出去。先在趙氏的士大夫圈子裡流行,慢慢進入市井下層,最終匯聚成為濤濤輿情,壓過對他立庶不立嫡的非議和不滿!

  「原來如此!」

  趙鞅故作領悟,他拊掌而嘆,隨後對董安於等人吐露了心聲:「吾意已訣,要擇日為無恤舉行冠禮。」

  第225章 賞不逾時

  要為趙無恤舉行冠禮?

  古板的尹鐸輕咳一聲道:「主君,古人云,二十而冠,君子無恤虛歲也才十五……行冠禮,是不是太早了點?」

  他自然知道,趙鞅是急於想讓無恤行冠,但尹鐸覺得,雖然趙無恤樣樣都好,但造勢需要時間,是不是太倉促了點?

  趙鞅不高興了,即便這樣,他也嫌慢,哪能再拖下去:「魯襄公十二歲便能行冠,先君悼公十四歲也已行冠,為何吾子不能?」

  傅叟連忙在案下踩了尹鐸一腳,說道:「古人云,二十而冠,指的是沒有權勢的士庶人;而天子、諸侯、卿大夫,為了能早日執掌宗族,熟悉政事,所以也不用一定要等到那個年紀。君子無恤,聰慧勇武,如今已經能將一鄉之地治理成小康,他仁德,知兵,能禦敵保衛宗族,的確可以早冠。」

  事情商量妥當,趙鞅十分滿意,在經歷過生死大關後,他仿佛悟了一些東西。所以想早點定下世子之位,萬一自己身體再出什麼狀況,趙氏不至於像沒了太陽一般驚恐。

  他心中暗暗想道:「無恤雖然擊潰了范、中行二子,有大功於趙氏,但目前吾等與范伯和解,罪名被扣到了呂梁群盜頭上。齊、鄭兩敵尚強,諸卿需要一致對外,此事不好太過張揚。」

  「所以無恤還需要另一份功績,來讓人無話可說,等冠禮之後,我便會讓他送樂伯歸國,完成這項趙樂聯姻,晉宋結盟的大功勞。等他回來,輿論也造得差不多了,可以立為世子!」

  ……

  時間一晃到了十月中旬,天氣日益寒冷起來,籠罩新絳的戰爭陰影已經完全消散,諸卿陸續返回,開始公議如何抵禦齊國咄咄逼人的爭霸。

  雖然出於種種考慮,對於成鄉前些日子的勝利,不好作為戰勝范、中行的功績來大肆張揚。但擊敗盜寇,保衛領地,也是功勞一件,所以趙鞅同意了趙無恤為手下人表功的舉動。讓他去統計以後,將需要卓拔的名單遞上來,把需要的錢帛、田畝數量也交予計吏。

  所以,在收割了夏粟,又匆匆組織民眾開耕犁田後,趙無恤便召集諸位家臣、鄉吏前來鄉寺議賞功之事。

  「司馬法言,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主能做到獎罰分明還不夠,因為如果獎賞做不到及時的話,便不能起到鼓勵士卒的作用。

  其實,在《成之誓》里,對普通士卒的獎勵和死傷撫恤,在戰後的第二天,無恤就讓人陸續發下去了。子貢在絳市,用麥粉和瓷器連續斂財好幾個月,早就把成鄉府庫堆滿了粟米、錢帛,根本不需要向下宮討要。

  而原本名義上是趙無恤佃農和私產的野人、氓隸們,也因為參與了作戰,被無恤大手一揮,基本得到了「解放」。如此一來,種公田的人少了,而公田本身,也多半被趙無恤分給了有功的國人和野人。

  但,所有權卻還在無恤手裡。

  「得以遷業和釋放的野人、氓隸,每戶按人頭計算,男子二十受田二十畝,女子十畝,年六十者歸田。」趙無恤敲著案幾,為公田的分配定下了基準。

  其實,這並不是他原創,而是管仲和晉惠公都頒布過的爰田制。

  「私作永遠比大鍋飯的公作賣力,公田的取消是勢在必行的。」

  「大鍋飯?」計僑、竇彭祖等聽得一愣一愣,不過君子說的有道理,雖然成鄉對待國人、野人十分優容,但要是驅使他們來公田裡勞作,依然會存在匿力的情況,因為無利可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