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鞅的集權戰略已經開始逐步實施,下宮周邊已經徹底掌控在幾個兒子手中。隨後要向外擴展,把世代傳承,統治縣邑多年的氏族替換為三年一任,隨時可以罷免的官吏。

  另一方面,他的重點是建設北方重鎮晉陽。趙氏的領地太分散了!而且趙鞅意識到,自從羊舌、祁兩氏覆滅,領地被瓜分後,在國內拓土已經極其艱難。可北方面對諸多戎狄,大有可為。不過他覺得,現在和趙無恤說這些還為時過早,他也不一定能夠領會自己的深意。

  何況,這也是趙鞅暗自準備的,對兒子們的最後一項考驗!眼光,一個家主需要長遠的眼光,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家族的擴張和未來將走向何處。

  在無恤的請求下,趙鞅還同意了他離開下宮時,可以去府庫選一些兵甲戈矛等武備,去廄苑挑些良馬補充軍用,並帶些不同類型的匠人回去。

  在結束了對無恤治鄉的考察後,趙鞅又說道:「晉陽縣大夫董安於下月將會回來述職,到時候,也將你的這些方略交予他瞧瞧,其中合適的,余便會在晉陽先實行。」

  「董子要回來了?」趙無恤有些驚喜。

  對於趙鞅以及此時的趙氏而言,董安於的地位與作用都是首屈一指的,堪稱第一謀臣。

  當年晉國史官董狐以秉筆直書,記錄下了「趙盾弒其君」而聞名諸侯,他大概沒想到,他的後代董安於,卻成了趙氏的死忠。

  董安於從趙景子時代,就為趙氏服務,他不但才幹優異,而且忠心耿耿。他比趙鞅年長十歲,行冠後便帶著董氏世代相傳的筆削,被趙景子提拔,擔任趙氏家族的「秉筆」之職位,撰寫文告政令。不但才華卓著,而且其義從此聞名於諸卿之間。

  到了他壯年時期,被趙鞅相中,擔任家司馬之職,負責趙氏之兵的軍法工作。不但舉薦了許多可以作為「股肱之臣」的猛士,如郵無正等,還秉公執法,將族兵治理得秩序井然。

  年長之後,董安於換下戎裝甲冑,穿上寬衣博帶的朝服,擔任家宰的職務,使趙氏的民眾沒有二心。趙無恤在半年多前,那個雷電交加的雨夜,見到國人們對趙氏的忠心和擁戴,就是董安於的功勞!

  而現如今,他又以年過五旬之齡,北上晉陽,為趙鞅經營這個新征服的北方重鎮。修築城池,開墾土地,招攬民眾,防禦戎狄盜寇。

  這樣全能的才幹,這樣的履歷和業績,自然奠定了董安於在趙氏家臣中無與倫比的地位。

  董安於要回來,這感情好,對這個人,趙無恤也很想見上一面。畢竟無恤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北方的大縣晉陽,搞好和他的關係,是十分必要的。

  而另一方面,和無恤關係日益親善的張孟談也曾說過,平生最仰慕的就是董安於。張孟談性緩,故常佩弦以自急,據說這就是效仿董安於所為。

  若是可能,到時候無恤少不得要為張孟談引薦一下。

  但是,如果無恤沒記錯的話,歷史上董安於的下場,似乎不太好……

  第157章 周室之亂

  在原本的歷史上,董安於因為治家有方,謀略無雙,被晉卿知躒深深忌憚。

  於是在六卿之亂的最初階段,趙氏處於劣勢,有求於知氏時,知躒便強令趙簡子將董安於殺死,函其首獻之,才同意幫助趙氏洗去「首禍者」的罪名。

  趙簡子重情義,自然無法下手,可董安於為了趙氏安危,竟然主動自縊而死。趙簡子大悲,按照遺言將他陳屍於市,滿足了知氏,戰後才把董安於靈位配享趙氏宗廟,直到後世依然保留這個傳統。

  所以趙無恤對董安於的最初印象,就是前世在某處趙氏祠堂里見到的那尊泥塑文臣像。

  誰料,輾轉兩千五百年時光後,他居然能見到其真人。

  這也是一出極大的悲劇和遺憾,不知道這一世,無恤能否挽回?

  父子二人數月未見,在交待完公事情後,趙無恤的心情一下子有些忐忑起來,欲言又止。

  他當然知道,趙鞅這次可不是單獨歸來的,自己名義上的未婚妻樂氏女,也一起來了下宮。雖然趙鞅曾在信中說此女「可為良配」,但趙無恤不親自過目,總覺得不太踏實。

  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趙鞅卻不急不緩,竟然先對趙無恤說起了自己南下勤王的事跡來,無恤只能按捺住心神,耐心地聽著。

  成周的戰事,剪不斷理還亂,簡直就是一團麻,歸根結底,還是得追溯到十多年前的那場王室內戰。

  作為那次戰爭的親歷者,趙鞅嘆了口氣道:「事情,還得從王子朝之亂說起。」

  當年,周室難得一出的英明之君周景王認為,自己的太子王子猛生性懦弱,缺少威儀,而庶長子王子朝卻有勇有謀,有王者風範。於是周景王便欲廢王子猛而立王子朝。

  但他的這一計劃遭到了實權卿士劉、單二族的反對,認為王位傳嫡不傳賢,若是亂序,恐怕會重演周幽王廢平王而立伯服的驪山之難。

  到了周景王二十五年夏,天子終於下定決心,欲發動政變除去單、劉二卿,更立太子之位,但未及發難就心臟病突發而死,死前傳位王子朝。

  然而單、劉二卿違景王遺詔,刺殺顧命大臣,立王子猛為王。而另一邊,頗有賢名和才幹的王子朝則在尹、甘、召諸卿大夫的支持下,也稱了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