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今,一切具備,東風已至,但先吹來的卻是一場淫雨霏霏,縱然趙無恤急著燒制瓷器,這大雨天的也沒法施展,也只能悻悻作罷。

  隨著夏雨漣漣,時間一轉眼便到了六月中旬,春種的粟米已經開始由青變黃,夏種的嫩綠粟苗卻尚未開始結實。

  這一天,烏雲初散,趙無恤正和魯陶翁和成巫商議著,挑個好日子,再次開窯燒制陶器,一鼓作氣研製成功。就在這時,守在門外的小童敖卻來通報,說是下宮有使者來成鄉了。

  「下宮使者?」

  趙無恤心中一動,連忙讓人進門,只見來者正是穿著皂衣的豎人寬,他此行負責給無恤傳達一個消息。

  趙鞅回來了!

  ……

  第156章 第一謀臣

  ……

  「這代田法與肥田、灌溉之術,真的能將糧食畝產從一石增加到一石半!?」

  下宮側殿之內,遠行方歸的趙鞅坐於案後,他頭戴巍峨高冠,衣黑綬赤,左手捋著美須,右手捧著竹卷,一對虎目盯著長坐在面前的趙無恤看,有些不可思議。

  而這,已經不知道是趙鞅第幾次詫異地提高音量了。

  趙無恤施施然地鞠禮道:「稟父親,這是小麥的產量,粟米剛剛種下不到兩月,還不得而知,而且恐怕要一整年的試種之後,才能證明此法並不會過分損耗地力。」

  將父子二人隔開的案几上,還堆得好幾卷簡冊,都是趙無恤獻上的施政報告,其中有代田法、磨坊、麥粉貨殖、鼓勵生育、地方什伍制、設置亭舍等方略。

  每一條都發揮了上次「諫從死」疏的嚴謹和縝密,如何實行,在成鄉的效果如何,都羅列其上。

  而且趙鞅注意到,其中很大部分是無恤親筆所寫,他的字總算是能看了,看來是費了不少時間來苦練的。

  成鄉送來的麥粉做成的食物,趙鞅已經品嘗過了,味道極佳,自此他便漸漸捨棄了難嚼的粟米飯,改以粉食為主食。

  而一個月來,成鄉憑藉麥粉獲得利潤的明細帳目,雖然趙無恤沒有遞上來,但家宰尹鐸等人也對趙鞅通報過,其利至少十餘倍,已經將下宮大夫們家裡的粟米兌換近四分之一!

  至於他分利於國人,鼓勵生育的政令,和趙景子擴大趙氏田畝的舉措相似,都是捨棄一定的利益,收買民心之舉!

  趙鞅贊道:「善,由此觀之,你這大半年間,將成鄉治理得很是不錯。」

  趙無恤謙虛地垂首而拜道:「父親謬讚了,都是無恤手下的一批賢士,如王孫、計僑等人的籌劃,無恤,只是放開手腳讓他們去做而已。」

  「也望父親能酌情挑選適合的舉措,推廣到我趙氏各領邑,若能如此,便可以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而民留處!」

  趙無恤向趙鞅公開了那些可行的經濟措施和部分外圍技術,至於陶瓷、新軍法等,他以尚不成熟為由,並未獻上。這既是事實,也是無恤留下的後手,甚至是趙鞅安排的監督者王孫期那邊,他也用這藉口,打好了招呼。

  這些舉措里,代田法一如無恤所言,還需要等夏粟收穫以後才能判斷是否會傷地力。而減十一稅為二十稅一的政策,以趙氏目前的經濟,還無法做到。比起見效慢的收攏民心,確保府庫充實粟支三年,稅賦兵甲夠用,是趙鞅的底線。

  也只有無恤這種靠麥粉貨殖大賺特賺的人,才敢一下子將步子邁這麼大。

  自家兒子的產業,趙鞅也不好意思強取豪奪,只是提出,要讓下宮一些匠人前往成鄉,學習磨坊、龍骨水車等機巧之物。這個趙無恤倒是很贊同,只靠他一個成鄉的人口和經濟基數,再苦一百年,也沒法讓趙氏的力量強大起來。

  但他也特別強調,一定要管好匠人們的嘴巴,以其家人為人質,將這些作為趙氏的梓秘加以保護。還要同時設置亭舍,嚴加管制經過領地的人,把趙氏打成一個水潑不進的鐵桶,防止敵方滲透。

  這些方略讓趙鞅欣喜不已,他發現,自己這個庶子竟然有管仲一般的才幹。可以讓倉庫滿溢,谷不可勝食,商賈往來於道,而國人樂於教化,鄉邑也治理得井井有條。

  雖然趙無恤謙虛地將功勞推給了計僑、桑羊翁,甚至是子貢等人,可即便那樣,也有用人之能。趙鞅一直認為,主君沒必要樣樣都精通,但必須學會在不同的職位上任命不同的人才,讓他們各司其職,猶如拉動馬車的驂駟。

  趙鞅甚至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要是給他一個萬戶大縣,他會做出怎樣的成績?

  會不會和管仲為齊桓公治國一般,可以通貨積財,富國強兵!

  但趙鞅還是壓下了這種心思,主君言必有信,之前說好了要到冬至上計後再見分曉,若是提前拙拔無恤,其他兒子恐怕會有不服。

  說到這裡,他就想起了王孫期昨日的上書,還有家臣傅叟的報告。對於之前發生在成鄉的「盜寇」一事,趙鞅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頓時對另外兩個兒子大失所望。

  也罷,同一顆棗樹上,還會同時長出飽滿的好棗和裂棗來。好在自己的長子仁孝敦厚,庶子又極其能幹,若是日後以伯魯為宗正,管理族人,以無恤為家主,繼承卿位,統轄領地。這樣一來,既能家門寧靜,又可讓趙氏興盛……

  但這一番計劃,趙鞅依然隱藏在心裡,畢竟他還需要繼續對無恤加以觀察。因為他見多識廣,知道有些人,偏偏是治理一百戶之鄉可以做得極好,一旦範圍擴大到千室之邑,萬戶之縣,就會不知所措,把善政變成惡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