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諸葛諾知道,其實或許沒有這麼深奧,這只是一首普通的樂府詩,也許流傳於梁甫那一帶,也許是他們小時候在泰山郡任職的父親教給他們的,他吟這首詩沒有別的深意,只是在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罷了。

  還有一次,幾位朋友在隆中聚會,孟建告訴大家:“我要回北方了。”

  大家聽後頗覺驚訝,北方戰亂仍未息,大批士人百姓仍源源不斷自北方避難而來,此時為何回去?

  孟建說:“自從離開家鄉汝南郡,無不日夜思念。”

  孟建思鄉心切,大家無法阻攔。

  諸葛亮想了想,對孟建說:“天下這麼多士人,都在四方遨遊,又何必非得在故鄉呢(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 ”

  曹操在官渡打敗了袁紹,又用了幾年時間逐漸統一了北方。朝廷雖然在許昌,但為曹操所把持,在北方要有所作為,就意味著必須投身於曹操,對此諸葛亮有不同看法。徐庶也反對孟建這麼做,他也不看好曹操。

  但是,孟建還是回去了,不久之後,石韜也離開了荊州回了北方。

  據《魏略》記載,孟建後仕曹魏,官至涼州刺史、征東將軍;石韜仕曹魏,官至典農校尉、郡太守,印證了諸葛亮當初的預言。

  風流雲散,一別如雨。幾位荊州摯友分別之後此生再未相見,多年後諸葛亮率兵北伐,曾寫信給司馬懿,詢問身在曹魏的朋友們的情況。

  另外一位好友崔州平,他當了西河郡太守。曹丕黃初三年(222),割太原郡茲氏等縣置西河郡,領漢代西河郡南部故地,治所在茲氏,屬并州。崔州平後也事曹魏。而根據北魏梁祚的《魏國統》記載,崔烈被董卓所害後,崔州平一直報仇心切,後病卒。

  最後一個離開的是徐庶。在諸葛亮心目中徐庶的才能較孟建、石韜更高一籌。徐庶也不看好曹操,他聽說劉備當時在新野招募賢才,就去了新野。

  ☆、穿越諸葛亮姐姐(六)

  劉備字玄德,生於漢桓帝延熹四年(161),幽州涿郡人,此時40多歲,早已是天下盡人皆知的英雄。徐庶見到劉備,傾談之後,劉備特別高興,把徐庶留在自己身邊。

  劉備早年參加了北方的混戰,當時北方以袁紹和曹操兩股勢力最大,劉備與他們都有過合作,官渡之戰前夕他和曹操鬧翻,被迫來到荊州。

  對劉備的到來,劉表持歡迎態度,因為劉備對他有利用價值。劉表讓劉備屯紮在新野,此地即今河南省新野縣,正好處於南陽郡治所宛縣和襄陽中間,宛縣當時已被曹操占領,曹軍若南下襄陽,新野是必經之地。

  劉表讓劉備在此據守,就是讓他來為自己守北大門。劉表知道劉備與曹操的恩怨太多,已無法化解,讓他守北大門,不會發生叛降的事。有這頂鋼盔戴在頭上,劉表覺得安全多了。

  新野是前線,隨時得防備曹軍來攻。劉表只給了劉備一紙命令,既沒封官,也不派一兵一卒,做的是無本買賣,所有一切,都靠劉備自己張羅。

  劉備在新野急謀發展,四處招兵買馬。《三國志》記載,不少荊州豪傑都知道劉備的大名,紛紛慕名前來投奔(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徐庶就是其中之一。

  劉備不認識諸葛亮,他求才若渴,身邊尤其缺智囊,有兩個人先後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諸葛亮就是劉備想找的智囊。

  一個人是司馬徽。《襄陽記》記載,劉備來荊州以後,聽說了司馬徽的大名,就上門拜訪。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儒生俗士,怎能看透天下大事?能看清天下大勢的,必須是俊傑(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劉備問何人堪稱俊傑,司馬徽回答道:“伏龍、鳳雛。”

  劉備再問伏龍、鳳雛是誰,司馬徽回答:“諸葛孔明,龐士元。”

  《襄陽記》把“臥龍”說成“伏龍”,意思差不多,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還沒等劉備去找他們,徐庶已經來到了劉備身邊,徐庶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根據《三國志》記載,徐庶對劉備說:“諸葛亮像一條臥龍,將軍不願意見見他嗎?”

  劉備說:“那就有勞先生把他請來吧。”

  徐庶道:“這個人只能您親自去請,不能硬讓他來,將軍最好枉駕去一趟。”

  劉備於是親自跑到隆中去請諸葛亮,前後去了三次,才見到了諸葛亮(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時年48歲的劉備三次上門,終於見到了比他整整小20歲的諸葛亮。見面後,屏退眾人,劉備與諸葛亮之間有一次著名的談話。

  劉備問諸葛亮:“漢室衰敗,董卓、曹操又先後專權,皇室奔難。我不顧德行和實力的高低強弱,想為天下人伸張正義,然而智謀淺短、辦法很少,連遭失敗,以至於到了今天這個地步。然而我的志向沒有罷休,您告訴我有沒有什麼好辦法(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

  對於劉備提出的問題,諸葛亮顯然早有研究,他一口氣說道:

  “自董卓之亂以來,豪傑在各地同時並起,占州據郡,稱霸一方,多得已數不過來。曹操與袁紹比,名氣差,實力弱,然而曹操竟然打敗了袁紹,由弱變強,其原因不僅是時機好,而且在於謀劃得當。

  “現在,曹操擁有百萬大軍,挾天子以令諸侯,確實不宜和他爭雄。孫權占據江東,經過了三世,那裡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有才能之人,這是可以作為外援而不可謀取的。荊州北靠漢水、沔水,南達沿海,東面和吳、會相連,西邊和巴、蜀相通,這正是用兵之地,但是劉表沒能力守住它,這是上天拿來資助將軍的,將軍是否有意奪取它?

  “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而肥沃的土地,是個天府之國,高祖劉邦憑藉此地建立了帝業。如今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又在北面威脅,那裡人多物豐,劉璋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君。

  “將軍是皇室後代,聲望聞於天下,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南邊的少數民族部落和好,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殺向宛、洛,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兵秦川,百姓怎能不拿著飯食、酒水來歡迎您呢?如果真這樣,那麼霸業可成,漢室可以復興。”

  諸葛亮通過對時局的分析,總結出興亡成敗的規律,那就是要成大事不僅依賴天時,更要有人謀,這裡至少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要想成事,必須重視人才;另一層是說,只要不懈努力,就可以改變客觀上的不利,這是給久處下風的劉備打氣。

  根據對眼下時局和各路豪強此消彼長變化的分析,諸葛亮為劉備規劃出一個戰略藍圖,就是儘可能避開強大的曹操,想辦法與正在快速成長的江東孫氏結盟,占據荊州,進而徐圖益州,尋求三足鼎立之勢。

  這讓劉備豁然開朗,心中久積的抑鬱一掃而空。尤其是諸葛亮提出的占據荊州和益州之後,等待天下變化,到時候兵發兩路,一路由荊州北上宛縣、洛陽,另一路由益州攻擊秦川,到那時天下可定,漢室可興,更讓劉備大為高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