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是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開放的學習方式,加上諸葛亮過人的天賦,才最終成就了諸葛亮的豐厚學識和過人眼界。而良好廣泛的人脈關係,也助力了諸葛亮日後事業的騰飛。

  ☆、穿越諸葛亮姐姐(五)

  景灝、諸葛亮和諸葛君的同學中最早出去為官的是龐統。他到了襄陽郡任職,很快便擔任了功曹。功曹是太守的屬官,相當於人事處長,負責官員的考核,是郡政府的主要官員之一。

  龐統雖然年輕,但幹得不錯。他的性格跟諸葛亮不太一樣,他喜歡熱鬧,喜歡結交各類朋友,擔任功曹後,更是著力發現和推薦人才(性好人倫,勤於長養),他本來已小有名氣,現在的知名度就更大了。

  但是,人們發現龐統從事人事工作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他所推薦和稱許的人才,往往有點言過其實,有人問他是怎麼回事,龐統並不迴避,他有自己的道理:“現在天下大亂,世風敗壞,壞人太多,好人太少,正是興風俗、長道業之時,對於好人就應該大力表彰他的長處,讓社會都來效仿。我選拔了十個,即使用錯了五個,那五個也是好的呀!”

  龐統就職的地方就在襄陽城內,是諸葛亮經常來的地方,諸葛亮每次進城,總有機會見到龐統,或者聽別人議論這位年輕的功曹如何有魄力有能力,聽到這些議論,如果心裡沒有足夠定力,內心一定會湧出波瀾,但諸葛亮很平靜,這些事都絲毫不會影響他的內心。

  這段時間,諸葛亮的個人生活發生了變化,他成婚了。說起諸葛亮的妻子,也是很有來頭。她是襄陽本地名士黃承彥的女兒,名叫黃月英。

  黃承彥不僅是名士,黃家也是荊州大族之一。荊州最有影響力的大族是蒯家,其次是蔡家,蔡家的代表人物是蔡瑁,他有兩個妹妹,一個嫁給了劉表,一個就嫁給了黃承彥。

  有了這層關係,加上自身的影響力,黃承彥如果想出來當官,自然是輕而易舉的事。但他跟龐德公、司馬徽一樣,無意於官場。黃承彥和龐德公志趣相投,交往密切,通過龐德公,黃承彥知道了諸葛亮,對於這個志向遠大、學識一流又為人沉穩的年輕人抱有深深好感。

  黃承彥有個女兒還沒有出嫁,以黃家的實力和地位自然並不愁嫁,可黃承彥看好諸葛亮。一般這樣的事最好通過第三方來傳達,以免對方不同意帶來尷尬。而且,最好由男方首先提出,這才符合禮節。

  但黃承彥覺得沒必要,他自己直截了當地向諸葛亮說了這件事。據《襄陽記》記載,黃承彥對諸葛亮說:“聽說你還沒有成家,我有一個醜女,黃頭髮、黑皮膚,但是才能和品格與你相配(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

  諸葛亮一聽就答應了,並且很快成了親(即載送之)。

  諸葛亮是身高一米八以上的美男子,又年輕有為,前途無量,卻娶了個醜媳婦。《襄陽記》說,這件事傳開後,大家經常拿它逗樂,還編了個鄉諺:“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歷代以來諸葛亮的這樁婚姻頗為世人稱道,大家讚賞諸葛亮不以貌取人。其實,說黃氏是位醜女,那倒未必,黃承彥的話多出於自謙,女兒可能不漂亮,但未必“黃頭黑色”,那只是謙虛的說法。

  作為諸葛亮的嫡親姐姐,諸葛諾當然在之後見過了黃月英,黃月英其實也是真正的天然美女,至於為何被傳為醜女,大概是其父的智慧吧!希望女兒不為聲名所累,還能找到一個真正不在乎容貌之人。三國的美女哪有好結局的,黃月英之父和諸葛諾之父一樣都是真正對女兒好的人。

  婚後諸葛亮仍然住在隆中,這樁婚姻除了給他帶來一個幸福的家庭外,沒有改變其他的生活,他每天照舊讀書、拜師、交友和思考。

  所謂政治婚姻,包括所有以謀取利益為目的的婚姻,都是把達到的目的放在第一位,把情感放在第二位。與諸葛亮有關的這三樁婚事,沒有給諸葛亮帶來任何變化,他也沒有以此謀求任何個人利益,哪怕一官半職,或者過上別人羨慕的奢華生活。

  他還是他,還是那個清心寡欲、志向遠大的布衣諸葛亮。一次,諸葛亮與孟建、崔州平、徐庶三人聚談,又說起了未來的打算,他有感而發道:“你們三個將來至少都能當上刺史、郡太守。”

  三人問諸葛亮自己能做到什麼官位,諸葛亮笑而不言。

  很少有人理解諸葛亮內心的真實志向,他顯然不滿足於像龐統那樣當個循吏能臣,也不會像老師司馬徽、龐德公那樣,成為地方上的一介名士,他希望自己成為管仲、樂毅那樣的人。

  管仲,春秋時期齊國下卿,古代歷史上宰相的典範。樂毅,戰國後期的軍事家,被拜為燕國的上將軍,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他曾統率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古代戰史上以弱勝強的神話。

  諸葛亮覺得,當此亂世,缺少的正是管仲、樂毅那樣的人,而他對自己的定位,也正是這種能安邦定國的人。所以,當孟建他們問他將來能做什麼時,諸葛亮才笑而不言。

  隆中至今有一處抱膝亭,相傳諸葛亮這一段時間裡常在此抱膝長嘯。這座亭子是後人附會的,但事情確有其事。《魏略》記載,諸葛亮每天清晨和傍晚常常抱著雙膝,坐在那裡發出長嘯(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

  長嘯,指大聲呼叫,也指通過調整口腔和聲帶,發出悠長清越的聲音,漢魏時節很多人常以此述志,曹植寫過一首詩,裡面有“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的句子。抱膝長嘯,說明表面平靜的諸葛亮,內心裡也在激烈地思考著未來。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除了長嘯,還好吟一首叫《梁父吟》的詩。

  梁父即梁甫,是個地名,在泰山郡,也就是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曾任職的地方。《梁父吟》是樂府的曲名,類似於後代的詞牌、曲牌,也就是說,詞的內容是可以變化的。

  其詞:“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這是一首詠史詩,所詠內容是齊景公用晏嬰之謀,以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據《晏子春秋》記載,春秋時齊國有三位勇士,分別是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接,他們都立下大功,平時很驕傲。晏嬰為國相,從三人身邊過,這三位勇士都坐而不起,讓晏嬰很難堪,晏嬰便在齊景公面前進讒言欲除掉三人。

  齊景公居然答應,讓晏嬰設計。晏嬰讓齊景公以兩隻桃子賜予三人,讓他們自己表功爭桃。公孫接、田開疆先報功勞,各自拿走一隻桃。古冶子不服:“我的功勞更大,桃子該給我吃。”公孫接、田開疆都是勇士,聽完頓覺羞愧,退還桃子,自殺。古冶子見狀,認為自己不仁不義,也自殺了。

  《梁父吟》所唱就是這件事,諸葛亮為何吟它,至今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是諸葛亮抒發他對春秋名相晏嬰的敬慕之情,也有人認為這是諸葛亮急於用世立功心理的流露。

章節目錄